台湾史研究:日治时期台南高等工业学校之入学问题与族群关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臺灣史研究》第十六卷第二期,頁23-62民國九十八年六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日治時期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之入學問題與族群關係∗王耀德**摘要日治時期,臺灣人欲提升社會階層地位,其重要途徑之一就是接受更高等的教育。然而,在殖民教育體制之下,總督府當局本乎種族歧視、差別待遇之原則,建立臺日族群之間不相對等的教育結構,限制並壓抑臺灣人升學就學,同時維護日本人教育權利一向是殖民教育的本質。臺籍學生必須面對層層的入學競爭考驗,通過益趨狹窄的升學關卡,方能獲致向上流動之機會。族群不對等的教育結構係透過入學機制,達成排擠臺灣人、保障日本人之目的。而入學機制亦藉由人為操控之臺人入學比率限制規定,建構臺籍學生難以突破克服的一道升學窄門。本文以臺南高等工業學校為中心,探討日治時期臺籍學生入學窄門在歷史上形成之過程,並解析入學機制所蘊含的要素;同時,針對因少數臺人就學而衍生之校園文化,考察其族群意識與人際關係之具體樣貌。關鍵詞: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族群不對等教育結構、入學機制、族群關係∗本文部分初稿內容曾宣讀於「台湾社会の変容と口述歴史:思い出が紡ぎ出す歴史を探る」國際研討會(日本:東京女子大學,2008年7月4日至6日),會中承蒙評論人弘谷多喜夫教授、植野弘子教授,以及與會先進惠賜諸多寶貴意見,謹此申致謝忱。另外,對於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提供校史檔案資料,以及本刊編委會和兩位匿名審查學者惠予指導斧正,特此一併致謝。本研究為2008-2011年度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台湾人の口述歴史の採集分析に基づく日本統治から戦後への台湾社会の転換に関する研究」(基盤研究A:海外学術調查,課題番号20251005)成果之一。**嘉南藥理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來稿日期:2009年4月3日;通過刊登:2009年7月2日。24臺灣史研究•第十六卷第二期一、前言二、殖民體制下的專門教育三、族群不對等教育結構的形成四、臺籍學生的入學窄門五、校園中的族群意識與人際關係六、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前言日治時期的臺灣殖民教育體制,臺灣籍學生完成初等教育後的升學管道異常狹窄,入學中等以上各級學校極為不易,臺人備受種族歧視與差別待遇,已是眾所皆知之事實。能夠擠進中等學校窄門,進而升學進入專門學校,甚至大學等高等教育機關就讀,可謂是臺籍菁英中的菁英。然而,此等升學之路在歷史上是如何鋪設形成?係透過何種入學機制及操縱手段來建構臺籍學生的入學窄門?同時,因少數臺人就學而衍生之校園文化,其族群意識與人際關係之具體情形為何?至今較少有相關的研究論述,這也是本文欲深入探討之重點。創立於1931年的臺南高等工業學校,1即為今日國立成功大學之前身,在1943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工學部(工學院)以前,可算是全臺工業教育的最高學府,也是唯一工科高等教育機關。就日治時期的臺灣歷史而言,臺南高等工業學校的成立,不僅象徵由農業臺灣邁向工業臺灣重要之里程碑,也意味殖民地在配1日治時期創校正式名稱為「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雖然1944年3月31日依勅令第250號臺灣總督府諸學校官制中改正,改校名為「臺灣總督府臺南工業專門學校」,然而此日治末期的校名未及2年旋由戰後的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而結束,歷史較為短暫,故本文仍以「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代表日治時期的該校,同時將府立之「臺灣總督府」略除。另外,戰前一般雖以「臺南高工」簡稱,唯與現今通稱的「臺南高工」(創建於1941年4月,原名「臺南州立臺南工業學校」,今為「國立臺南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易生混淆,因此除原書原文引用外,本文不使用「臺南高工」之校名簡稱用詞,特此說明。日治時期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之入學問題與族群關係25合工業化和南進國策推動下,職業教育領域的擴充與提升,對於臺灣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深具特殊的時空背景意涵。同時,從殖民教育的發展脈絡觀之,與其他專門教育機關或改制或裁併之校史相較,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屬相對穩定中維持獨立個體發展,因此對於解析臺灣人入學問題及在校族群關係,實為極佳之討論對象。基於此,本文擬以臺南高等工業學校為中心,藉由口述歷史訪談、2時人回憶紀錄等資料之爬梳整理,並考察文獻檔案史料相互檢證,試圖探究日治時期臺籍學生入學和在學的具體面貌,期盼有助於理解殖民體制下臺灣高等專門教育的實態。有關日治時期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校史的檔案文獻,戰前曾留下一部日文手抄本《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沿革誌》,可視為最珍貴之參考依據。該手稿採編年紀要體例,記載自1927年10月3日創校緣由、迄至1945年10月24日陳儀行政長官來臺到任為止的學校大記事,從筆跡和內文來看,推斷應為逐年或以若干年彙整形式,且經手不同人士編撰而成,因此整體上稍欠一貫性。此外,該校尚有每二年發行1本《學校一覽》以及不定期刊物《龍舌蘭》,前者除擇要擷錄《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沿革誌》之史略外,也詳載學則細則、關係法規,以及教職員與學生(含入學、在學、畢業就職)名錄等資料;而後者則由校友會學藝部編輯出版,主要刊登師生投稿和資訊交流等方面的相關文章,兩者皆具有文獻史料之價值。然而遺憾的是,目前所知此兩種校刊各僅發行5冊後即未再續刊,3因此欲理解日治末期,尤其戰爭時期該校的實際情況,猶需有賴口述歷史或當事人自述的回顧紀錄。戰後,成功大學積極致力於校史的編纂工作,唯初期仍處於黨國教育體制的氛圍,尚且瀰漫強烈的民族主義意識,幾部校史的編印,簡要概述或近乎漠視地2本文中所採用的訪談紀錄,其主要受訪對象有林麗清(1918~)、王振華(1929~2008)等2人,其引用內容分別於2009年3月21日及22日,經受訪者本人或家屬確認並同意刊登。3《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一覽》(臺南: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計發行昭和七年度(1932)、同九年度(1934)、十一年度(1936)、十三年度(1938)、十五年度(1940)。《龍舌蘭》(臺南: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校友會學藝部)共出版「開校祝賀式記念號」(1934年7月)、「第1號」(1934年12月)、「第2號」(1935年12月)、「第3號」(1937年3月)、「創立十周年記念號」(1941年9月)。26臺灣史研究•第十六卷第二期排除了戰前15年的歷史,4迨至1990年代始將成大校史回歸追溯至日治時期之創建階段。51991年該校編纂《國立成功大學校史稿:建校六十週年紀念》,6摘納並中譯《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沿革誌》的戰前內容且增加戰後歷史陳述,同年發行《成大六十年》紀念特刊,7而創校初設的科系,嗣後亦先後編印系史紀錄刊物。8繼之於2001年成大出版70年新校史《世紀回眸:成功大學的歷史》,9同年11月並舉辦「成功的道路:成功大學校史學術研討會」。上述這些校系刊物,不僅收錄多位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時代臺籍校友師長的懷舊感言和追憶文章,同時也將校史論述推上學術殿堂,對於本研究提供了甚多頗富意義的徵考素材與理論依據。基本上,戰前的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日本人仍居主導地位,考察日籍師生之意象自不能忽略。戰後返國的日籍校友教員,在日本籌組校友會組織「鳳木會」且刊行會誌,10其中不乏蒐羅集結了會員緬懷過往的回想文章,參考應用此些資料,將更有助於解明並重構該校的史實。在先行研究方面,上述的校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與本文相關之論述有林孟欣〈日治時期的臺南高等工業學校〉、高淑媛〈日治時期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和臺灣工業化〉,以及所澤潤的〈戦時体制と台南高等工業学校:国立成功大学の基盤形成の一側面〉等三篇論文,11針對學校之成立背景、學生入學與畢業就職4如:臺灣省立工學院編,《臺灣省立工學院概況》(臺南:臺灣省立工學院,1955);呂興昌編纂,《國立成功大學校史紀要初編(1946-1976)》(臺南:國立成功大學,1976);國立成功大學四十年專輯小組主編,《成大四十年:回顧與前瞻》(臺南:國立成功大學,1986)等。5詳見王健文,〈前世今生:關於成功大學的歷史記憶〉,收於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編,《成功的道路:第一屆成功大學校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2002),頁204-206。6石萬壽主纂,《國立成功大學校史稿:建校六十週年紀念》(臺南:國立成功大學,1991)。7李金振主編,《成大六十年:建校六十週年紀念特刊》(臺南:國立成功大學,1991)。8如:國立成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編,《國立成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系史稿》(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1994);謝爾昌編,《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系史:成大機械系六十年史(1931-1991)》(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1997);謝爾昌編,《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系史:成大機械系七十年史(1931-2001)》(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2003)。9國立成功大學校史編纂小組編著,《世紀回眸:成功大學的歷史》(臺南:國立成功大學,2001)。10以台南高等工業学校同窓会名義出版者有:《鳳木会会報》、《鳳木会名簿》、《台南高等工業学校五十年の歩み》(東京:開校50周年記念事業企画委員會,1981)、《鳳木会会報特別号:六十周年記念》(橫浜:開校60周年記念事業企画委員會,1991)等。11請參見林孟欣,〈日治時期的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收於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編,《成功的道路》,頁229-244;高淑媛,〈日治時期臺南高等工業學校與臺灣工業化〉,收於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編,日治時期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之入學問題與族群關係27等,3位學者均作了廣泛的分析與探討。其中,在創校經緯或設立學科之背景部分,林孟欣和高淑媛分別從殖民教育發展史、臺灣經濟社會脈絡,提出精闢的見解,對於本文有相當大的啟發,但有關入學問題與校園族群關係之探究,則較少申論著墨。另外,所澤潤從中等教育與專門教育之供需互動關係中,以數據分析和回顧紀錄,梳理了戰時體制下臺人的入學限制問題,提供本研究諸多啟示,唯對於整體入學機制的結構性問題,較缺乏進一步的討論。本文將在前述之研究基礎和問題意識上,擬先從歷史角度回顧審視殖民體制下專門教育之演變,其次,闡述族群不對等教育結構的形成過程,再透過口述歷史訪談與時人回憶紀錄等資料,剖析入學機制所蘊含之要素,進而考察校園中師生之間的族群意識與人際互動關係,以瞭解臺南高等工業學校臺籍學生入學及在學之實際樣貌。二、殖民體制下的專門教育十九世紀末葉以降,日本國內伴隨著資本主義急遽發展,推動職業教育制度成為刻不容緩的政策課題。1893年制訂實業補習學校規程,隔年復訂定徒弟學校規程,並通過實業教育費國庫補助法以為財政資助之保障。另外,尋常中學校亦導入工業、農業、商業等實業科;同時公布高等學校令,將大學預備科性質的高等中學校改為也實施專門教育之高等學校,欲藉此加強培植實業人才。嗣後,經歷甲午戰爭的勝利,加速激發了日本資本主義朝帝國主義化轉移,因應產業革命之展開,各類官立實業專門學校相繼成立,並且於1899年和1903年先後頒訂實業學校令與專門學校令,確立了中等教育以上階段有別於普通教育的技職教育學校系統,複線型教育體制於焉建構形成。121895年成為日本帝國殖民地的臺灣,初期日本並未即刻將國內教育相關法令制度全般移植島內施行,針對臺灣人有系統的各級學制,包括實業教育、專門教《成功的道路》,頁245-259;所澤潤,〈戦時体制と台南高等工業学校:国立成功大学の基盤形成の一側面〉,收於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編,《成功的道路》,頁261-285。12川合章、安川寿之輔、森川輝紀、川口幸宏合著,《日本現代教育史》(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84),頁64-66。另外,王耀德,〈教育制度〉,收於張隆義主編,《日本》(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6),頁330。28臺灣史研究•第十六卷第二期育,一直要等到1919年才粗具完備。基本上,日本在臺的教育政策,本乎種族歧視、差別待遇之原則,建立臺日族群之間不相對等的教育體制,限制並壓抑臺灣人向上流動;同時保障及維護日本人自身教育權利,一向是殖民教育的本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