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行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实证与发展对策EmpiricalStudyofEvaluationandDevelopmentStrategyofEnterpriseTechnologicalInnovationAbilityofRegionandIndustry周宾杨琳裴成荣ZhouBin,YangLinAndPeiChengrong摘要: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和实施者,在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后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不断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自觉性、系统性、持续性、溢出性等特征;影响其发展内部因素主要有:创新理念、创新能力、创新机制等;影响其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有:政策背景、经济水平、发展机遇等;提出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陕西实际,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进行了现状分析,并提出了企业技术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产业财税政策引导、金融信贷扶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相关对策建议。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引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同时,再次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明确要求“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加课题来源:2013年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陕西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政策研究”(2013KRM12)。本课题得到陕西省政协科技委员会、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大力协助,谨此表示衷心感谢。裴成荣,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课题负责人;周宾,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应用经济学在站博士后;杨琳,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金融投资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工学博士。2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因此,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不断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企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增强发展后劲、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创新型陕西和西部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1.企业技术创新理论相关文献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他认为[1],将“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新产品、引进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开拓并利用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熊彼特给出了总体上的创新理论,没有对相应的单项创新做出专门的分析研究,但是他的创新理论为后来的单项研究奠定了基础,在熊彼特之后,创新理论研究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展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早期的技术创新理论主要针对技术推广、扩散和转移,研究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技术创新的概念、过程、影响因素等,初步搭建起技术创新的理论框架。英国学者Freeman认为[2],技术创新是一个技术的、工艺的和商业化的全过程,其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装备的商业化应用。Larry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后认为[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的获取能力的综合。Burgelman研究指出[4],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组织、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一系列综合特征,包括可利用资源的分配、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结构和文化条件以及战略管理能力。Barton认为[5],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能力以及企业的价值观。国内研究技术创新的学者傅家骥把技术创新界定为[6],“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这个概3念比较全面,注重内涵也把握了外延。董中保指出[7],我国企业的创新投入主体错位,造成国有大中型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市场与技术的关系颠倒,创新投入递减,导致创新后续过程乏力。魏江等界定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给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素和结构框架,并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能力之间的关联性[8]。制度创新理论主要是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制度学派的“制度”结合起来,研究制度变革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之间关系,丰富和发展了创新理论。常修泽研究指出[9],企业创新包括四个方面: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企业制度创新是整个企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制度创新就是组织创新,重点研究企业产权制度问题。同时结合我国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实践,提出了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构建起一个比较完整的企业制度创新理论体系。美国学者彼得·得鲁克将“创新”概念推广到管理,认为“创新”是大胆开拓的具体手段,创新的行动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能力[10]。美国学者戴布拉·艾米顿认为[11],创新是“新思想到行动”,新思想的应用可能是最主要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改革和最终达到持续发展的核心。我国学者厉以宁指出[12],创新作为经济学概念就是经济主体为了获得潜在的利润进行的体制上或手段上的改革。肖云龙在其《别无选择一中国创新论》中认为“中国人的最常见的创新观是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意识创新”[13]。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相关文献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由于分析视角和方法不同,结论也不同。英国学者Freeman深入研究了那些创新成功的企业,归纳其特点为[2]:企业内部研发能力很强,能够从事基础研究或相近研究;利用专利保护,与竞争对手讨价还价;企业规模足够大,能够长期资助研发,研制时间比竞争对手短;发现并关注潜在市场,努力去培养关注客户;具有能有效地使研发、生产和销售相协调的企业家精神;与客户和科学界保持联系。秦培锦等归纳了曼彻斯特商学院关于创新型企业的概念,创新型企业是指那些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能够以不断的技术、管理、营销、执行等一系列创新行为,成功应对市场经济的机遇和挑战,获得持续性生存和发展的企业[14]。石变珍概括创新企业的特4点为[15]:明确“创新”的真正意义;制定切合实际的企业创新战略;了解适合于创新动态过程的目标、方向和衡量标准;企业的管理层、特别是高层管理者重视创新并身体力行。刘吉研究指出[16],创新型企业应具备五项基本特征:有若干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影响的自主创新;全面的系统的创新;可持续的创新;高速发展的企业;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企业。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标准方面,国内外学者做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丰富的实证分析。郭韬和史竹青对创新型企业的概念与特征、创新型企业评价、创新型企业建设等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与评述,指出了创新型企业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17]。田波认为[18],创新型企业就是以创新求生存求发展的企业,并提出了创新型企业评估的逻辑视角,即创新素质、创新绩效、“素质一绩效”协调性评估,建立了创新型企业的创新素质评估指标体系和创新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史竹青分析了创新型企业成长路径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作用机理,从创新意识、创新资源、外部环境、创新行为、成长绩效五个方面,构建了创新型企业成长路径形成的概念架构[19]。刘耀研究了影响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建立了以创新投入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创新实现能力、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为一级指标的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广东省的SZMR医疗设备公司做了实证分析,提出加快广东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发展战略的若干政策与措施[20]。魏巍从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四个方面对创新型企业进行评价,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春市的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十家企业做了实证分析[21]。冯海昱分析了影响企业创新的内外部因素,选取创新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营销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共七个一级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三家大型医药企业(扬子江药业、先声药业和哈药集团)做了实证研究,给出了加快江苏省企业创新能力发展的建议[22]。何鹏根据我国中小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数据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由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中小企业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8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23]。胡卫敏分析了创新型企业的内涵与特征,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六个方面构建了创新型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5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评价模型,并作了实证分析[24]。马永红等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四个角度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熵值法确定权重给出了一种合理的创新型企业评价方法[25]。何建洪和贺昌政分析了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中的资源禀赋和投入,用专家访谈和因子分析方法选取评价指标,建立了以创新资源与投入、创新文化与激励、自主技术创新、创新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创新绩效为一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26]。从熊彼特开始,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创新”进行了描述,对创新概念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熊彼特之后,创新理论研究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展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随着创新研究向微观层面深化,企业技术创新成为研究热点,针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构成和目标,以及对企业创新的评价标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企业技术的内涵挖掘不够,理论深度欠缺;多数评价指标体系侧重于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定性评价,忽视了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定量评价;各类指标体系对创新能力包括的因素各有差异,导致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结论有所不同,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二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与特征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技术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创新型企业的内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解释。但迄今仍未有一个得到公认的权威定义。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10]:创新型组织就是把创新精神制度化而创造出一种创新习惯。即把一大群人组织起来从事持续而有生产性的创新,他们组织起来使“变革”成为“规范”。郑刚研究指出[27],创新型企业是相对之前的效率型企业、质量型企业、灵活型企业等而言的一种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定义是: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关注焦点,企业通过整合包括全体员工在内的国内外创新资源,在全时空范围内实现技术及战略、文化、制度、市场、组织与流程等方面的全面协同创新,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从而赢得持续竞争优势。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吉认为[16],创新型企业应具备五项基本特征:有若干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影响的自主创新;全面的系统的创新;可6持续的创新;高速发展的企业;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企业。2006年,科技部、国资委等部委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并把创新型企业的建设作为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重要内容。在国家下发的《关于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给出了创新型企业的初步定义。创新型企业需要具备如下五个条件:一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二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三是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四是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五是具有创新发展战略和文化。2012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这反映了国家对企业创新的鼓励、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