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卷(新课程)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图1为“7月乌鲁木齐至广州一线气温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A所在地区气温低的原因是A.地处准噶尔盆地B.地处柴达木盆地C.地处横断山区D.地处塔里木盆地2.图中气温最高并有“火洲”之称的地方,其气温最高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闭塞,不易散热B.地形闭塞,水汽难以到达C.纬度高,日照时间长D.地处西北干旱地区,温差大比较1997年三峡库区移民结构与江苏省人口结构表(见表1),完成3~4题。表1地区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三峡库区4357江苏省65353.对两地区人口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A.三峡库区的非农业人口数量比江苏多B.三峡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江苏高C.三峡库区移民的农业人口比重比江苏小D.三峡地区和江苏省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4.对三峡库区移民的正确叙述是A.三峡移民安置就是对库区所有人口进行重新安置B.57%的非农业人口一般不存在重新安置问题C.对农业人口重新安置的核心问题是居住地问题D.开发性移民主要是针对非农业迁移人口而言的读图2两幅图,分析回答5~6题。5.图中湖?白的水面、水量和水位均在下降,盐度却在升高的主要原因是A.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B.沿河流域的工业用水太多C.沿河工农业生产排污过多D.全球气候变暖造成蒸发加速6.有关ABC三国农业生产类型和主要农作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灌溉农业、水稻和棉花B.绿洲农业、小麦和油菜C.绿洲农业、棉花和花生D.灌溉农业、小麦和棉花近年来,云南发挥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优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抓好茶园“第一车间”,做大茶文章、打好绿色牌,使云南茶叶产业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据此回答7~8题。7.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说明A.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已经不重要B.科技和政策因素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起决定作用C.社会经济因素是农业区位选择的首要条件D.交通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8.茶园“第一车间”指的是A.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优势B.天然绿色茶园C.没有加工的绿色茶叶D.加工茶叶的第一道工序北海银滩沙质为高品位的石英砂,为国内外所罕见,被专家称为“世界上难得的优良沙滩”。上世纪90年代初,这片海滩的中区正式开发,提供旅游服务。近年来人们发现,银滩的沙质明显变灰变黑,原来平缓的潮间带沙滩变得起伏不平,形成积水槽沟。造成沙滩萎缩和变黑。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政府于2002年12月初发布通告,在未来40天内,将全国4A级景点北海银滩公园内33幢建筑物全部拆除,还滩于海。据此回答9~10题。9.造成沙滩萎缩和变黑的直接原因是A.人工建筑干扰了海岸沙滩自然发育过程B.海洋资源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C.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加剧D.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科学论证10.上世纪90年代初,正式开发海滩,提供旅游服务,说明A.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B.旅游资源具有可变异性C.旅游资源具有可创造性D.旅游资源具有长存性2002年11月4日,中国总理朱镕基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十国主要指:中南牛岛和马来群岛上的十个国家。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2000年,总人口为18亿,GDP为1.7万亿美元,外贸为1.3万亿美元。2010年,总人口达20亿。GDP约为2万亿美元。据此回答11~12题。11.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人口将达20亿,东南亚将成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A.世界古老文明的发祥地B.世界主要的金融贸易中心C.农业尤其水稻种植业历史悠久D.旅游业发达,外汇收入多12.从目前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与欧洲联盟相比,最具潜力的是:A.技术优势B.市场优势C.资本优势D.人才优势宗教是一种文化载体,在历史上,宗教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多方面的内容。据此回答下列13~16题。13.历史上曾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武灭佛”的故事,造成佛教与世俗政权严重对立的主要原因是A.佛教传播危及儒学正统地位B.佛教教义不符合中国传统习俗C.佛教与世俗政权争夺经济利益D.佛教成为农民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14.受佛教传播的影响A.道教形成了自己的“神仙体系”B.董仲舒提出“天命观”C.回族形成D.魏晋时期玄学盛行15.基督教直到近代才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主要是因为A.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衰落B.西学东渐成为一股社会潮流C.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不断加深D.基督教给深重灾难的群众精神安慰16.在近代西方历史上,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等都把天主教会作为斗争对象,这主要因为A.教会是欧洲封建主义势力的主要代表B.教会势力发展严重损害世俗政权利益C.罗马教会势力扩张损害各国民族利益D.当时多数西方国家实行政教合一政策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答17~19题。17.马克思说:“成千上万的英美船只开到中国,这个国家很快就为不列颠和美国廉价工业晶所充斥,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中国工业经不住机器的竞争,牢固的中华帝国遭受了社会危机。”马克思的话说明了①落后的经济决定中国必然失败②中国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③中国将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封建主义终将无法战胜资本主义A.①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③④18.两次鸦片战争之间,中国的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有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②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③外国企业开始出现④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9.20世纪初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据不完全统计,1901年至1911年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40家,资本达10100余万元。这十年新设的厂矿和增加的资本,都超过了前30多年间的两倍以上。与上述现象无关的是A.清政府实行“新政”B.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侵略C.革命派多次发动反清武装起义D.各地兴起收回利权运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近代西方社会的发展。回答20~24题。20.“(法国)东诺曼底鲁昂议会从1722年起,提供了一些农民抛弃土地耕种、而去纺纱或梳棉的例子,议会抱怨由此给农业所带来的毁坏性后果。诺曼底所有村庄均有其纺工和织工;鲁昂的“制造业”则使18万人忙于这种工作。”这则材料说明了A.法国封建主迫使农民离开土地B.法国农村社会阶级矛盾尖锐C.工场手工业成为法国重要的经济成分D.法国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21.以下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于欧洲社会的影响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起来B.农民摆脱封建依附关系获得自由C.近代工业城市开始兴起D.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日益扩大22.下列有关近代科学兴起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近代科学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B.近代科学的形成以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为标志C.近代科学的兴起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D.近代科学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而开始形成的23.19世纪中期,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潮流所承担的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是A.推翻各国的封建统治B.镇压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C.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D.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24.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电力工业,与下列哪位科学家的科研成就有直接关系A.法拉第B.玻义耳C.林耐D.拉瓦锡2002年12月3日,在摩纳哥大公国举行的国际展览局第132次成员国代表大会上,通过投票表决,我国在与俄罗斯、墨西哥、波兰和韩国的公平、友好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地获得了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回答25~27题。25.材料中的国际展览局是①政府间的国际组织②政治性的国际组织③专业性的国际组织④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6.我国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举成功,主要是因为A.我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B.我国上海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C.我国具有历史悠久的优秀的文化传统D.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27.我国举办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能够①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②进一步推动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③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春节、“五·一”、“十·一”长假期间,已成为人们旅游、购物的旺季,由此带动了“假日经济”的发展。回答28~30题。28.近年来,人们利用长假时间外出旅游的越来越多,这表明①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②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③享受性消费已经成为主流④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9.“旅游热”的兴起,刺激了消费,扩大了需求,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表明A.生产是消费的动力B.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C.消费是生产的目的D.消费是由生产决定的30.“假日经济”的兴起除了给商家带来巨大商机之外,运输、宾馆、餐饮等服务行业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为了使“假日经济”能够健康发展,政府应该A.增加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B.加强对消费观念的正确引导C.加强对假日经济的宏观管理D.认真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据预测,“十五”期间,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5000万人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为1.5亿人左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就业工作。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回答31~32题。31.就业对于劳动者来说,是①依法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②依法应尽的一项光荣义务③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体现④获取劳动报酬的重要途径A.①②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32.材料中党和国家对就业工作的重视以及为此制定的战略和政策体现了A.实践是认识来源的观点B.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D.外因与内因相结合的观点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上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回答33~35题。33.诗中“琴上有琴声”和“声在指头上”的说法A.发现了事物的不同特点,是正确的B.肯定了事物之间的区别,是合理的C.忽略了事物的内在特征,是错误的D.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片面的34.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关系表明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有区别的B.系统和要素是对立统一的C.整体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D.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35.诗人对于琴、指头、琴声三者关系的描述揭示的道理是A.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B.外因和内因对事物的发展共同起作用C.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D.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卷共6小题,共160分。36.读太阳光照图(见图3),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6分)(1)在图上标出太阳直射点F点,F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E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______________,A在Q_________________方向,C点的昼长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小时。(8分)(2)比较A、B、C、D、E的昼夜长短,白昼的时间按从小到大排列_________________。(2分)(3)计算北京地方时和“北京时间”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4)这一天,正午物体的影子朝北的是_________________地区。(2分)37.现代化是社会变迁的一种类型,从历史角度说,它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及政治革命的长期结果,革命促进了几个国家进入国际领先地位,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模仿和赶超的进程。其主要表现是:民主化、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文化领域中的世俗化、理性化。由于各地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情况不同,各国人民在实现现代化的方式上表现出了很大差异,世界上出现了多种现代化模式。比如:罗斯福新政后的现代资本主义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东亚模式,以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等等。回答以下问题:(39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