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例析“小场地、多班级”条件下的体育课堂教学作者:来源:《中国学校体育》2016年第11期一、统筹安排,缓解使用矛盾案例:某小学有42个教学班,而场地仅有1块138m的田径场和1块篮球场,经常出现多个班级同时上课的情况。在安排学校总课表时,校教务部门联合体育教研组,优先对体育课进行科学统筹安排,每节课在操场上上课的班级数量不多于8个班级,每个年级不超过2个班,尽量做到每节课上课的班级数量安排合理。分析:案例中的学校统筹安排,合理性体现在以下2方面:一是控制了每节课上课班级的数量,避免出现上课班级数量过多的现象,超出场地使用的极限;二是同一教学内容应穿插授课,这样安排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场地器材使用的冲突。笔者认为学校层面应合理统筹课时安排,可以最大程度地缓解场地器材的使用压力。拓展:体育教师要纠正“黄金时间”不能安排体育课的错误思想,让学生、家长和同事理解并支持“错峰”安排体育课;也应避免出现同一年级课程安排给多名体育教师的情况,尽量少地安排同一年级的班级同时上课,避免造成场地器材资源使用冲突;最后,体育组内部加强沟通协调,在内容安排时避免年级间场地器材使用的冲突。二、场地划分,轮换兼顾差异案例:某市老城区一所小学,运动场地小,经常出现多班级同时上课的情况。该校将运动场地划分成9片区域,将相对规则的区域划分给一、二年级,将有篮球架和乒乓球台的区域划分给中高年级,并根据需要轮换使用场地;用隔离网将篮球架集中区和乒乓球练习区分别围起来,避免篮球和乒乓球滚到其他区域。分析:案例中的学校采用区域划分以及隔离篮球和乒乓球练习区的方法,不但可以避免班级之间相互干扰,而且组织管理也较容易。此外,结合各水平段学生的特点进行场地的差异化安排,便于场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拓展:场地的合理划分与分配有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和场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划分教学区域时,体育教师要研究学校场地特点、合理划分区域,尽量确保每片区域相对的独立性,避免相互干扰;体育教师应注意关注不同水平段学生的差异,合理分配区域,确保场地资源有效利用,满足不同水平段学生差异化的需求;教研组应加强集体备课,统筹安排组内教师的教学计划,采用区域轮换的方式,确保在较适宜的场地开展相应内容的教学。龙源期刊网三、功能开发,拓展资源用途案例:某小学体育教师积极开动脑筋,充分利用学校的墙壁和台阶资源开展攀岩、足球、篮球、排球和田径项目教学,收到了积极的效果,有效解决了多个班级在有限的场地中同时上课的问题。分析:案例中的学校,稍加改造让墙壁和台阶变成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效缓解场地资源匮乏的问题,不失为一成功之举。拓展:场地小、上课班级多,这是时下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的客观问题,在开发身边场地、设施和器材等资源功能时,应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之举,结合自身情况加以巧妙利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场地、器材等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时,应多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教学,设计出符合学校资源特点的各类特色教材开展方案。如,墙壁和台阶资源利用、拓展器材其他功能和器材创新开发。在开发场地、器材时,应将这些利用场地和器材开发的教学内容,有效地融入到单元教学中,使这些开发的场地和器材成为单元教学的内容。四、项目开发,探索特色课程案例:某校场地资源较为匮乏,经常出现多个班级同时拥挤上课的情况。绳类项目所使用的器材简单、活动场地小,活动时间地点可因人而异,能缓解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该校体育组决定开展以跳绳为特色的阳光体育校本化课程,这一项目的实施有效缓解了体育课堂教学场地资源匮乏的问题,学生的体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分析:案例中的学校选用跳绳这一项目进行特色打造,并收到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学校体育教学除了完成《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所规定的必修项目教学之外,场地小、班级多的学校可以探索场地要求不高的项目进行特色化发展,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拓展:特色项目开发时,要认识到特色项目教学不是学校体育的全部,必须以有效落实《课标》所规定的必修项目教学为前提,依据学校实际,寻找符合学校特色的项目作为学生身心发展的“高地”,在“一校一品”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其他项目特色发展,努力向“一校多品”发展。五、设计优化,提高运动负荷案例:一节四年级足球脚内侧运球课,该班有48名学生,教师仅仅用了半块篮球场大小的场地。教师通过标志盘对每名学生的位置进行定位,通过4种不同颜色的标志盘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采用不同颜色标志盘组合成练习场地,完成不同要求的练习和游戏。该课练习密度为60%左右。龙源期刊网分析:练习密度低、一节课很难达到有效的运动负荷要求是在有限的运动场地内安排多个班级同时上课亟待解决的问题。案例中的教师,通过巧妙设计较好地解决了前述难题。拓展:教师通过优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1.可以多加强小场地教学方面的学习与研究,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如,美国Spark课程对场地要求不高,却能达到较高的运动负荷;2.在优化教学设计时,应将“安全第一”贯穿始终,在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练习密度;3.巧妙安排练习区域和线路,减少学生练习时的相互干扰;4.设置的练习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有助于提升练习强度,从而达到增加运动负荷的目的。—汤祥(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双桂坊校区,2130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