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安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为我市全面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临安,推进强市名城胜地建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加强技术创新,推动科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临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临安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一、“十五”时期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高新技术较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由“九五”末的6家增加到31家,9家企业成为省农业科技企业。共开发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产、新产品67只。2005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约1.6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约5%。累计实施各级科技项目744项,其中国家级25项,省级44项。应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CAD(计算机辅助设计)、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在造纸、轻工、化工、纺织、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初步得到应用,5家企业成为杭州市信息化示范、试点企业。建成国家火炬计划临安电线电缆产业基地。农业良种工程成效显著。引进、试验国内外新品种600余个,组织培养、杂交、胚胎移植等技术在花卉、牧业中得到应用,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56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等到广泛应用,制订和实施52项农业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有了较大进步,新产品开发进程加快。到“十五”期末,波尔山羊等优质肉羊饲养量达到10万余头,发展山核桃嫁接苗基地95亩70余万株,杨桐柃木苗基地210亩400余万株,香榧苗基地86亩90余万株,无性系良种茶基地2300亩,建成103个新品种的茶种母本园和73个新品种的竹种园,并发展了葛根、石蛙、食用菌、2夏秋季笋用竹等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市政府与浙江林学院签订了共建“绿色硅谷”合作协议,刨切薄竹等30余项科研成果在临安顺利转化;与浙江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临安社会实践基地,53名研究生来临帮助工作。建成省级山核桃产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国家星火计划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照明电器、牧业、竹笋、竹制品等4个本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立了杭州市级科技孵化中心,每年在孵企业10余家。企业研究开发中心(技术中心)由“九五”末的1家发展到28家;70%的“5818”企业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30%以上的规模企业与大院大所建立了技术依托关系。每年开展3-4次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活动和专利联合执法行动。“十五”时期,全市共申请专利734项、获授权422项,分别较“九五”增长88.2%和99.1%。建成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临安分市场,发布企业技术难题250余项,实现签约100余项。建立了一批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明显。医疗卫生领域,开展了20多项课题的技术研究,产生了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科研成果;教育领域,10多项成果在全国获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普及。生态与环保领域,建成了太湖源镇白沙村等一批示范点,对系列环保技术进行了研究、示范与推广,太湖源镇成为浙江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防和公共安全领域,开展了国防潜力调查,完善和建立了3个数字化地震测报台,建成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一批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建筑、交通、气象等其它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全社会科技意识和应用能力普遍增强。每年举行全市性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周),组织3-4次大型科技下乡活动,举办科技培训200余场次、电视党校讲课16次;实施了农民素质提高工程,1.4万余人获农民技术系列职称。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不断完善,662个村建立了科技信息服务点;主要公共场所建成科普画廊,4个乡镇、社区成为杭州市科普示范乡(镇)、科普文明社区。3报纸、电视、电台等媒体传播科技知识类节目数量上升。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日渐浓厚。科技创新环境得到优化。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制订和实施了《临安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政策》、《临安市推进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实施意见》、《临安市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了知识分子、科技人员拔尖人才的评选与表彰活动,广泛宣传科技工作的先进典型;2005年财政科技投入达到1600余万元,是“九五”末的3倍多,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辅助,金融投入为保障的科技投入运行机制初步形成。2001-2002年、2003-2004年均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复核。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九五”末的40.68%上升到45.56%。二、“十一五”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21世纪,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科技成果产业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战略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WTO过度期的结束,我市科技发展面临更为开放的国际环境,为充分利用国际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网络、管理资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我国正步入一个由创新主导经济增长的新阶段,社会科技需求旺盛,我市科技发展面临广阔的国内市场空间;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市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树立科学发展观,破解土地、能源等要素制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一大批大院大所将逐鹿优势领域和产业,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资源。4但是,目前我市科技发展中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总体上,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资源与环境、市场与效益问题突出,要素制约明显,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不明显。科技整体实力不强,科技进步综合评价水平尚处于全省中游,经济增长对资金投入的依赖度仍然较大;企业创新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技术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信息化水平低,自主知识产权少;经营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支柱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等。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加强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子,实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跨越。三、“十一五”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临安,全面推进强市名城胜地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建设科技强市,为临安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以高新技术发展为重点,形成在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突出自主创新原则。以引进创新和集成创新为重点,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更大突破。5——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开发应用循环利用技术,发展生态经济。——坚持人才优先原则。突出高级技术人才、紧缺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四、“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以发展高新技术为主导,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52%;科技进步综合评价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2007年成为浙江省科技强市。高新技术。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12%,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面应用微电子和信息技术,杭州市以上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达到20家。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生物技术应用面达到80%。创新体系。企业建立科研机构达到100家,其中杭州市级以上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50家;建立专业孵化器5个,扩建孵化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场地达到30000平方米;科技中介机构达到12家。科技成果。每年经省级以上鉴定的科技成果达到35项,每年专利授权数达到200项,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专利实施率分别达到90%和60%;通过ISO系列等标准认定的企业占规模企业总数的50%。科技投入。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4.5%(科技强市标准),人均科普经费达到1.6元。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5%,R&D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1.2%。五、“十一五”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一)先进制造业围绕建设杭州先进制造业特色区,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增6强市场竞争力,加强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传统制造业三大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1、高新技术产业。通过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项目,取得一批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培养一批有市场竞争力高新技术企业。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能源、环保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重点研究开发和应用软件技术、微电子及光电子技术,数字、网络及通讯等关键技术。开发和制造微电子器件及材料、光电子器件及传输材料和相关设备、光通信材料、网络设备、数字通信设备、新一代信息记录材料及相应的信息内容等产品、设备和元器件;开发和应用工业控制系统、先进制造系统、管理系统、数字化传输系统、数字电视网管系统等应用软件。生物医药产业。重点研究开发和应用微生物、基因、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新型制剂及辅料技术、中药提取纯化技术、新型医疗器械制造技术。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Ⅰ、Ⅱ类新药和基因工程药物,新型、特效化学原料药及其最终产品,中药材提取、配伍和加工技术,现代医疗器械、仪器及药用包装材料产品。新材料产业。重点开发和应用纳米级有机膨润土、高性能磁性粉末等材料,阻燃型覆铜箔板、隔热膜、碳纤维增强等复合材料,银铜复合材料、铝镁合金材料、贮能材料等金属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生物医药材料、改性工程塑料树脂等功能材料,抗菌纤维及陶瓷材料,可降解塑料和面料、具自洁功能的建筑涂料等环保材料,新型墙体材料。能源和环保产业。重点开发和应用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等节能技术,太阳能高效利用等清洁能源产业化技术,替代能源和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农村沼气等生物质能源。开发应用除尘、脱硫、输灰一体化技术,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微电子监测技术等关键技术,“三废”及各类污染物的循环利用7技术。开发节水及水处理、水质自动监测等高新技术。2、装备制造业。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开发产业发展急需量大面广的生产设备,替代进口,扩大出口。重点开发和应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纳米技术、优化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激光加工及先进热加工技术、虚拟制造技术和并行工程技术、综合自动化技术。重点开发光机电一体化数控先进制造装备设备、工业自动化传感装置及检测仪表、凹版印刷机、节能型机电产品;高性能密封件、紧固件、智能化电器、特种刀具、精密传动轴、光气电控制元器件、高性能电子元器件;现代纺织加工设备、绿色化工安全生产技术装置;新型工业“三废”处理设备、生活垃圾处理设备;发展空分设备、工业汽轮机、工业及余热锅炉、水力发电设备、输变电工程设备、电梯叉车物流装备等。3、传统制造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分层次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提高信息化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覆盖率,重点推广应用CIMS、ERP、虚拟装配、可视化分析等技术。应用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光机电一体化、节能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等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电线电缆、照明电器、轻纺服装、建筑材料、五金工具、精密元器件、造纸、化工和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电线电缆行业。重点开发应用新材料和新工艺,推广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数控技术等信息技术。开发绿色环保安全线缆、特种电缆、汽车用线缆、纳米级电缆、新型碳纤维复合导线、实用超导电缆、智能数据电缆和线缆配套产品。照明电器行业。重点引进和开发半导体节能灯技术、先进整灯生产技术、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开发新型节能灯、半导体特种照明和普通照明灯、各种功能性灯具的整灯、关键零部件及配套产品。8化工行业。重点开发和应用新型催化及合成技术、精密分离提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