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之鉴》读书报告《中式英语之鉴》是由外国人编写的系统论述“中式英语”的书籍。该书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作者琼.平卡姆是美国人,毕生从事翻译工作。在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她曾先后在外文出版社和中央编译局工作过8年,专门为中国翻译工作者翻译的英译文作修改和润色。8年中她积累了大量典型中式英语实例,并根据这些例子把中式英语的具体表现科学地加以分门别类,编纂成册。她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先是对某一类别一一概述,然后提供大量的该类别中式英语实例,并逐一修改,同时还扼要地加以分析。全书分为三大版块。第一版块为“多余的词”,作者从词汇的微观层面剖析中式英语;第二版块题为“句子结构”,是对中式英语在句法层面的宏观研究。在第三部分“补充实例”中,作者又选取了更多正误句例呈现给读者。本文将着力介绍本书的前两个版块。试看本书第一版块第一章中提到的例子:原译:Wemustmakeanimprovementinourwork.(多余动词+名词)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make”在此句中没有明确意义,作用很弱,而该句要表达的实际含义,已通过名词improvement表达。既然make这个动词没有给句子增添任何实际含义,我们就可以将它删除,将原句改为:Wemustimproveourwork.同样的例子还有:原译:toacceleratethepaceof(赘余名词)economicreform改译:toaccelerateeconomicreform原译:followingtherealizationof(空洞名词)mechanization…改译:followingmechanization…原译:opposingthepractice(类别式名词)ofextravagance…改译:opposingextravagance…诸如此类表达在许多英语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看来无可厚非,但为什么被作者列举为错误的表达?我们造出一些中国人都看得懂,老外却迷惑的英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Grammaticallycorrect,habituallyinappropriate”。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汉语是高度意合的语言,而英语则以其显性的语法手段架构。如果按汉语的思维方式构句,英语语言来表达,显然不会讲的地道,但问题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根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用英语在说汉语思维构想出的句子。英语界权威一致认为,好的英语语言驾驭者,说话总是精炼的。即,在传达相同含义的句子时,尽可能少用单词,以达到精炼的目的。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有些单词对表意起不到任何作用,就要果断将它删除。本版块第三、四章探讨的都是关于同义堆积的问题。第三章题为“近义词堆积”,从词的层面讨论了这个问题;第四章则从分句的层面入手,告诫读者不要将“同样的意思说两遍”。最后作者补充说,地道英语表达也常常出现近义词叠用的状况。个人认为,如何去把握这个度,是个特别困难的问题。第二版块题为“句子结构”,从“名词肿胀症”、“代词与先行词”、“短语和句子的位置”、“垂悬成分”、“平行结构”和“逻辑连词”六个方面分析了中式英语的构句特点。作者旨在帮助中国人译出或写出意思明了,逻辑清楚的英语句子。这里仅就第一个方面“名词肿胀”举一个例子:原译:Theprolongationoftheexistenceofthistempleisduetothesolidityofitsconstructions改译:Thetemplehasenduredbecauseitwassolidlybuilt.以两个动词和一个副词取代抽象名词的改译版更清晰明了的传达了句意,生动且干净利索。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也在文中提及学术机构、政府、大公司的文件往往偏好使用抽象名词,因为如此使用会让人感觉严谨而正式。于我而言,最近参与外交部网站翻译项目,感触颇深。但是我认为,这与本节反对“名词肿胀症”并不冲突。英语表达是否地道的标准之一就是“是否简洁明了”,如果使用抽象名词(也叫无灵名词)可以达到这一效果,也是允许的。但是本章提到的“名词肿胀症”,不仅没有达到上述标准,而且降低了语言的表达力。从“代词与先行词”至“逻辑连词”,作者以中式英语为反面教材,指导读者摆脱汉语和中式思维的影响,构建出代词与先行词、修饰成分与修饰目标在语法和逻辑上都搭配得当的句子。《中式英语之鉴》的作者平卡姆以英语为母语,她以英语的思维模式总结整理中式英语的蹩脚之处,并点出自己审校原作时的所思所想,引导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避免中式英语。纵观全书,可以看出作者丝毫没有提及翻译学方面的术语。在她看来,翻译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手艺。基于这种思想,《中式英语之鉴》以大量实例分析说理,使读者充分发展英语思维方式。每个专题后的练习也给读者提供练手的机会,以巩固所学知识。毫无疑问,因为书中所援引的实例都具有中国特色,这本书对中国读者来说颇具实用价值。但因目前中国国情变化日新月异,很多实例读来不免生疏,这也不能不说是遗憾之处。此书为我们在转换思维时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但是语言现象纷繁复杂,不是读过这本就能解决的。它最多为我们指出了英语学习道路上的一个方向,想要提高地道英语表达水平,还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