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一、金融专业国内外发展态势(一)金融专业国外发展现状及趋势国外金融学科有两种模式:经济学模式和管理学模式。前者注重宏观金融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其教学和科研的重点从整体角度关注金融系统的运行机制和规律,如货币均衡、金融与经济的关系、金融宏观调控、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问题等。后者注重金融市场主体投融资决策行为、风险管理及其规律。如金融市场、金融中介(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组织、管理和经营)、金融工程理论与技术、证券投资、风险管理等。尽管西方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程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亦有共同点,例如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既包括通识教育的知识,也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西方高校的金融学专业特别强调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的目标提出来。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因此,它们的教学计划都十分注重通识教育,即培养学生广泛的文化意识,这当然也会反映在金融学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中。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会要求金融系学生在头两年里学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甚至还需要学习文学、写作、数学、生物和物理。然后才是公共核心课程部分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由经济学类、金融类、会计类、管理类及市场营销类等课程组成,其金融学专业课程包括金融会计、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证券和金融中介机构等。这样的教育模式强调基础和能力的培养,辅以良好的教学,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国外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大体上都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一般均有十分严密的前导课程安排,以保证学生在修学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前导知识。比如,在学习金融经济学课程前,一般都要求学生修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公司理财课程之前,学生一般都要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等课程修学完毕;学习金融工程之前,必须学完投资学等,这既能保证每门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学要求的严格贯彻,又能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选择。(2)专业课程设置十分丰富多彩。国外高校在金融学课程的设置上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专业必修课一般只有3到4门。尽管课程的命名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期货期权这几个方面。而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设置。这些课程有的紧密联系实际,有的紧紧扣住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有的课程国际化色彩浓厚,都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3)国外高校金融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的内容,一般都会涉及该课程应该涵盖的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点,这一点对于保证金融学本科生完整的知识结构至关重要。但是与每一门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广度相比,其所涉及的有关理论的深度则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课程紧紧围绕现代金融学前沿理论,例如资产定价理论。(4)在国外高校所有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中,都十分强调实践环节。最为简单的就是强调通过课程作业,包括作文、小课题、案例分析等,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还会安排金融和统计软件的学习和练习,案例研究,学生讲述,乃至社会调查等。比之课堂讲授,这些方式的优点都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能力。总之,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国外特别是发达市场化国家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的特点并有进一步强化的发展趋势。(二)金融专业国内发展态势1.金融专业设置背景及发展现状受国外金融学科发展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金融学科基本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种是“经济学院模式”,即金融学科设在经济学院中,这种模式特别关注金融理论和宏观问题,货币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经济学等作为最重要课程来开设;另一种是“商学院模式”,即金融学专业设在商学院中,这种模式特别关注金融领域的实践问题或微观问题。金融学作为管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金融与公司管理相结合,资本市场、投资学、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期权期货等课程成为最重要的课程。目前我国许多较早开设金融类专业的高校都非常重视专业的建设,都在或快或慢地进行金融专业特色的建设。各大名校基本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色,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根据学校优秀的历史文化沉淀和有利的地理位置创办专业特色。如号称国内金融18强之首的中国人民大学,汇集了我国金融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学院充分利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国际交流频繁的优势,制定了一整套理论联系实际,既有利于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方案,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高级金融教学实验项目”,采用全英文授课、本硕博连读的培养模式;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均属全国较早建立金融学专业的高校,其国际金融专业是国内最早成立、具有品牌特色的金融学科之一;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华侨高等学府,则充分发挥其华侨学府和邻港优势,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的办学方针,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与内容、教材建设等方面努力适应海外需要,不断向国际教学规范靠拢。(2)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充分利用本校既有的综合实力和资源条件,创办专业特色。上海交通大学作为工科类院校,其金融学专业设在该校的管理学院,充分依托学校理工学科的优势,强化金融学的数理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对纷繁复杂的金融运作及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开设了保险精算、金融工程等前沿性课程。此外,如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则充分发挥其国际贸易和外语优势,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3)注重海外合作办学和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协作交流。中国人民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坚持中西交融的发展方向,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邀请海外经济学家以及华人学者中最杰出的10位金融学教授与学院的教授一起讲学,学院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著名学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关系;中山大学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学院兼职教授,与北美、欧洲及亚洲14个国家与地区的27所高校开展交换学生计划;南京大学与香港时富集团合作成立了“关百豪国际金融管理研究所”,并每年派教师、博士生、硕士生赴香港访问和实习。但由于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仍然是一个以银行为主导的具有明显传统金融特征的封闭型金融体系,资本市场不发达且比重较小,金融运行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开放程度较低,这使我国传统的金融学教学模式大多涉及的是宏观层面的问题和定性的内容,对理论问题的研究甚于实践,与之相对应的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也具有以下特征:注重银行理论,忽视资本市场理论;注重宏观理论,忽视微观基础;注重国内金融理论,忽视国际金融前沿。而一般的课程设置,由于其出发点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这些课程往往重介绍轻分析、重实践少理论。近几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金融类本科、研究生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官方招生资料统计,全国设置金融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由2001年的131所增至2006年底的324所(此数据包含了开设金融类专业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全部高校和科研机构),其中高等院校为315所。但专业金融人才培养层次不齐,人才质量和结构矛盾尤其突出,一方面,国内许多金融类企业面临专业人才饥荒,金融专业人才成为紧缺人才;另一方面,近几年每年从国内各大财经院校和其它综合类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数以万计,其中有相当一批学生大学毕业即面临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严峻。金融专业人才素质提升是各院校金融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2.金融专业社会需求及发展趋势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现代经济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金融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特点。一是,金融业发展的产业化、工程化、信息化,使金融业逐步成为产业结构中的核心战略产业;二是,金融的载体和经营方式正在向网络化、虚拟化和混业化发展;三是,金融交易的市场空间正在打破国界、区域界限走向国际化、全球化;四是,金融业的运作目标,开始出现从传统的单一利润最大化转向两大目标:追求效率和追求安全;五是,金融发展将走出传统的“竞争优于垄断”的定式,走向民主化管理的发展道路。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业的竞争从本质上讲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从事金融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目前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银行业作为服务中介,其综合业务发展势头强劲,并日益成为银行业的竞争焦点和新的利润增长点。过去银行主要以存款、贷款和结算汇兑三项业务为主业,也主要是针对这三项业务选择人才。在现阶段各家银行在努力发展批发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零售业务,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的各项金融业务发展很快,拓展了新的业务空间,也增加了对此类业务人才的选择和需求。例如:理财业务、咨询业务、财务顾问业务、网上银行业务,以至于金融期货业务等,已经成为银行现阶段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人才需求的主体。在金融深化,金融创新成为金融业加速发展的推进机制的过程中,业务不断向高端服务拓展,研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发展新客户,提供新服务成为竞争的当务之急,新产品开发和研发类人才成为竞争焦点。金融业务电子化程度的提高需要掌握电子金融业务技能的复合性、综合性人才,操作的准确性、快捷性及亲和性人才成为首选,这些变化都要求从业人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多种业务技能,适应快节奏的变化,精通所从事的主要工作的相关业务,并具备一定的判断和控制业务风险的能力。金融业不仅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设计新型的金融产品或存量金融产品进行整合创新,而且需要接触包括企业法人、机构企业、自然人在内的各式各样的客户,可以说金融业兼具产品管理和客户管理的双重职能。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营销已成为金融业的经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在金融业务混合、交叉发展的前提下,个人金融服务空间增大,为适应银行金融产品营销的需要,银行对一线业务人员提出的要求更高,要求一线业务人员要具备市场营销能力,具备作为客户经理、财务顾问等的理财能力,兼具金融业务知识和营销技巧的人才将成为金融业急需的人才类型。因此,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发展趋势表现为全面提升金融人才的综合素质。金融专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功底和复合的知识结构;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具有完备的信息运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水平等。二、地方财经类院校金融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地方财经类院校的大量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与“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相比较,这类院校虽然在教学条件及环境、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不足或缺陷,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其中表现较为显著的方面就是多与行业联系紧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和优势,同时又与各级地方政府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这种特殊的背景,决定着地方财经类院校的金融专业定位应是把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体现实用性和差异性,所以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充分体现出“应用型”的特点。但是,在发展中依然面临一些现实问题。(一)部分院校金融学科的专业定位仍有待清晰专业定位问题关系到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对于明确教学目标、界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一系列问题具有指导性作用。专业定位不清晰,势必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和教材建设、教改实践等各个环节造成负面影响,从而拖累了学科整体的建设与发展。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巨大变革,客观上对金融学科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调整要求,而国外金融学科“经济学院模式”与“商学院模式”并行发展的格局,更是对我国金融学专业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给部分院校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扰。当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