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与借鉴许杰Email:jxu@naea.edu.cn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涵义:•培训目的•真实的情景典型化案例•分析研究•讨论•能力案例教学•特点:•模拟•讨论•参与•综合•提高案例教学•目的:•案例讨论•决策判断解决问题•唯一答案知识生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与意义价值•教育发展观•政策导向•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出发点•战略任务背景与意义价值•政策法律文件:•2005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战略部署•2005年11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免费日程表背景与意义价值•2006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的《义务教育法》:核心价值•2006年10月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优先公平•2007年3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基石公平背景与意义价值•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十七大报告》:优先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8年3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背景与意义价值•2009年3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300元和500元;增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20亿元;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背景与意义价值•应有之义•长远发展•义不容辞涵义与特点把握•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汪明:三个层面•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起点、过程和结果•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价值取向涵义与特点把握•空间结构: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时间进程: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机会、过程和结果方面的相对平等。涵义与特点把握•物质层面:教育资源相对均衡配置,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与条件,得到同等的对待与支持;•制度层面:保障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实现,获得平等入学与就业机会;•意识层面:关注每个儿童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展,提供最适宜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涵义与特点把握•实质:受教育者教育权利的保障问题,教育的平等权利问题,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主要内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素质,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终极目标:通过教育促进全社会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涵义与特点把握•历史范畴•相对的:“平均论”,“限制论”•动态过程:•特色纷呈:“千校一面”学科与理论基础•教育学:教育平等•丹尼尔.E.格里菲斯:1966年至1975年10年总结,10项,其中第一项、二项和十项•科尔曼:1966年400所60万调查报告《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学科与理论基础•教育平等的四项内容•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参与教育的机会均等;•教育结果均等;•教育对生活前景机会的影响均等。学科与理论基础•胡森:1972年提出了教育机会均等理论:平等是起点、连续不断的阶段和最后目标。•一是个体的起点平等;二是中介性阶段的平等;三是个体的最终目标平等。学科与理论基础•伦理学:公正•罗尔斯提出了公平三原则:•平等自由的原则、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差别原则。•第一原则优于第二原则,第二原则优于第三原则。•权利和义务利益和负担职务和地位学科与理论基础•社会学:社会公正与社会公平•平衡器和稳定器。•教育能够促使处于弱势状态的人群向上层流动,从而促进社会的平等、稳定。学科与理论基础•政治学:人权问题•1948年联合国大会《世界人权宣言》•1959年联合国大会《儿童权利宣言》•1966年联合国大会《国际人权公约》•我国《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扫除文盲工作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学科与理论基础•经济学: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最突出的表现在于教育资源配置的非均衡上。•西部:有无学上•中部:缩小质量差异•东部:满足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学科与理论基础•性质和地位的内在规定•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公共性:政府免费提供公平原则•义务教育是奠定一个人生存、发展基础的教育,是奠定一个国家国民素质基础的教育。学科与理论基础•办学体制的本质要求•义务教育属于公益性质的事业。•政府来举办。•政府职责:举办公益事业、提供公共物品和维护社会平等。政策要点和标准•教育经费投入均衡:保障•《意见》第4条、第5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优先保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资金;省级、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义务教育法》第42、44、45条:全面纳入财政保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政策要点和标准•办学条件的均衡:起点•《意见》(二)第3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或完善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要求。各县(市、区)推进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义务教育法》第6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22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政策要点和标准•师资队伍的均衡:瓶颈•《意见》(三)第7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辖区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编制倾斜,优先满足,增加教师培训经费,加强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工作。•《义务教育法》第31条:各级人民政府教师待遇32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和教师的培训与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政策要点和标准•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结果•《意见》(四)第9、10条:各地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制定政策、配置资源、安排资金时,要优先保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新《义务教育法》第五章第35条:学校和教师按照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政策要点和标准•群体之间的均衡:宗旨•《意见》(五)第12条:各地要切实落实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第13条:要以公办学校为主,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切实落实收费“一视同仁”的政策。第14条:要切实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之中,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义务教育法》(第六条):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政策要点和标准•发展水平:双高普九、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师资条件:编制、学科结构、教师达标学历水平、人均培训经费•办学条件:生均校舍面积、图书和仪器设备、现代教学手段•教育质量:毕业率、课程开出率•弱势群体: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流动人口入学率、辍学率策略与实践探索•行动策略:区域推进•成都:“城乡教育一体化”•沈阳、大连:教师流动制度改革•变教师“学校人”为“区域人”•成都市青羊区:校长职级制•苏州、广东、珠海:义务教育免费制度。•杭州:“名校集团化战略”策略与实践探索•安徽:城乡统一的学校标准化办学标准。•重庆:加大义务教育投入。•上海: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北京: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城乡一体化策略与实践探索•铜陵:“一个没有择校的城市”•2005年6月和10月,陈至立在新华社内参和教育部第258期简报两次做出批示•2005年10月,“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讨会”在铜陵召开•2006年4月,陈至立实地考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三十分”、“小崔新闻会客厅”、“实话实说”栏目;《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二套“对话”栏目、《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闻调查”和“时事咨询”栏目、《新华社内参》、《学习时报》(中央党校主编)、《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南方周末》、新华网等国内数十家权威性新闻报刊媒体和一百多家网站相继对铜陵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