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乌兰察布市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乌兰察布和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全市农牧业“十二五”规划,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建设现代农牧业及新型农村牧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十一五”农牧业发展成果(一)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设施农业发展迅速近年来,我市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重点发展适宜我市气候特点、市场看好、增值效益高、具有比较优势的马铃薯、蔬菜、杂粮和以玉米为主的饲草产业。到“十一五”期末,全市粮食总播面积为741.14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74.35%马铃薯播种面积405.5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40.68%;以玉米为主的饲用作物播种面积205.34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20.60%;各类蔬菜的播种面积55.18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5.53%。马铃薯、蔬菜、饲料作物三大主导产业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66.81%。马铃薯种植面积位居全国地区级之首。高效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全市以马铃薯为主的喷灌面积累计达到62万亩,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12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00万亩。旱作覆膜马铃薯和玉米突破100万亩。以马铃薯和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实现增加值18.48亿元,占全市种植业增加值的54%。高效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乌兰察布市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为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二)畜牧业发展形势强劲,奶牛、肉羊产业看好“十一五”期间全市各地紧紧围绕生态立市战略,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使乳产业和肉羊产业成为全市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各地加快设施畜牧业建设步伐,建设绿色畜产品基地,使传统畜牧业不断向现代畜牧业推进。2010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预计达120.8亿元。优势畜种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加快发展,畜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2010年牧业年度,全市家畜总头数836.8万头只,年产生鲜乳100.28万吨,肉类产量达到36.4万吨,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32.54%、26.87%。(三)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进、退、还”战略和京津风沙源生态建设及后续产业项目的全面实施,有效地加快了我市生态环境的治理步伐。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不仅为全国生态建设实现“总体遏制,局部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全市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资源条件,起到了显著的效益。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明显改善了我市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加之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使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2010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51元,比2005年人均2869元增加1582元,年均递增10.7%。全市马铃薯良繁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已建成原原种田3000亩、原种田5.5万亩、合格种薯田35万亩的完整的生产体系,除满足我市种薯需求外,还可为全国马铃薯种植区提供优良种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四)农牧业产业化推进步伐加快2010年,全市销售收入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41家,完成销售收入127亿元,实现增加值42亿元。12家企业成为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46家企业成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以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近100多个,大型专业批发市场16个,带动农牧民38万户,有10万多人参与产业化经营,进一步规范、提高了农牧民组织化程度,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农牧民通过产业化渠道实现人均现金收入2714元,产业化经营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市成立各类协会40多个,贩运大户500多家,营销队伍20多万人。农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有的蔬菜和肉食品远销韩国、日本、港澳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五)动植物疫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势头良好全市以防控重大动植物疫病为重点,加强基层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使重大动植物疫病始终处于稳定控制状态。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为目标,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手抓疫情控制,一手抓污染源治理,切实加强药品、化肥等投入品污染源的综合治理,特别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药品,规范农畜产品施药、施肥行为。我市已认证无公害农畜水产品企业36家,产品96个,产地认定面积达到350多万亩。已认证绿色食品企业10家,产品20个,有机农畜产品认证企业1家,产品1个。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农畜产品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各地还积极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如四子王旗的“太平庄”牌马铃薯、察右后旗的“富奇”牌马铃薯,察右中旗的“草原参”牌红胡萝卜,商都县的“净绿”牌西芹等,已取得了一定范围内消费者的认可。(六)农牧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三级农牧业技术推广、动物防疫和监督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对农牧业生产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一是全面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全市安排粮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18个,覆盖全市11个旗县、32个乡镇的2.9万农户,参与服务技术人员393人,共举办高产创建技术培训222次,培训人员39016人次。每个万亩示范片选派6名以上科技人员,分片负责,责任到人,在示范片内做到100%良种覆盖,100%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00%病虫专业化防治。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已成为集成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载体。二是与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合作实施马铃薯、胡萝卜、亚麻、柠条饲料等产业化发展项目,进一步提升了我市主导产业的科研水平和科技推广开发力度。三是引进马铃薯新品种试验示范和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开展培训农牧民,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的实施起到了为“三农三牧”服务和就地、就近就业服务的作用;加强了农牧业系统信息与统计培训工作,充分发挥了科技在农牧业生产发展中的核心带动作用。“十一五”期间,乌兰察布市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我区坚持把落实党在农村牧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作为促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把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解决好“三农三牧”问题的核心任务;坚持把遵循自然和市场经济两个规律作为指导新阶段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工作的根本原则;坚持把实施“城乡统筹、三化互动”战略作为推进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战略。乌兰察布市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农牧业基础设施较差,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靠天种地、养畜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二是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较弱,小生产很难适应大市场的需求。三是科技支撑不足,用于农牧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少,农牧民素质提高缓慢;四是农牧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经营粗放,农牧民增收比较缓慢。乌兰察布市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在正视困难和挑战的同时,更要看到我市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经济因素。一是强化“三农三牧”工作有利的政策环境。中央和自治区坚持把“三农三牧”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和自治区连续出台的几个1号文件,加大对农牧业的支持力度,把农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作为投入重点,增加农牧业补贴力度,扩大农牧业建设规模,特别是自治区提出了促进牧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牧民的牧业生产的补贴力度,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步伐,为我市农牧业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我市农牧业发展的牢固基础。经过农村牧区改革开放30年,农牧业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我市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物质技术装备能力、自主发展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增强,结构效益日益优化,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为有效应对各种挑战打下了良好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各级农牧业系统干部职工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增长了应对复杂局面的本领,提升了“科学发展农牧业、更好服务农牧民”的能力。三是我市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我市农牧业资源丰富,蕴涵着较大的资源集约利用潜力,可以向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挖掘;广大农牧民蕴涵着较大的创业热情和潜能,可以多渠道就业增收;产业化蕴涵着较大的创造力和韧性,可以较好的适应和承受市场的变化。“十一五”的发展历程,为今后我市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昭示了农牧业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面临的观念更新、内涵深化、外延扩大等重大挑战。“十二五”时期,农牧业经济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正确的发展思路,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布局,科学合理确定战略重点,采取扎实有效应对措施,积极融入呼包鄂圈,实现跨越式发展。二、“十二五”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为主体,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农村牧区经营体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增加农牧民收入,结合我市实际,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以调整结构和转变农牧业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中心,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以增强农牧业科技进步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发展无公害绿色农畜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手段,围绕主导产业,适度超前发展。(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种养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年均增长以上,畜牧业增加值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提高到60%,主要农畜产品、绿色、有机率达到30%以上。——到2015年,农作物总播面积稳定在950万亩左右,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50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00万亩。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30亿斤以上。——到2015年,马铃薯播种面积450万亩,其中种薯田100万亩,加工专用薯100万亩,总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蔬菜播种面积100万亩,其中保护地种植20万亩,总产量稳定在80亿斤。——到2015年,全市多年生人工草地面积累计达到1100万亩。草原禁牧、休牧面积达到4000万亩;种植饲草料作物200万亩。年产青干草15亿公斤,青贮饲料20亿公斤。——到2015年,奶牛存栏达到45万头,鲜奶产量150万吨;肉羊基础母羊存栏500万只,年出栏肉羊1000万只;基础母猪存栏25万口,年出栏400万口;肉鸡年出栏1500万只;肉牛年出栏30万头。年加工乳制品100万吨,年加工肉类30吨以上。——到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必保8000元,年均递增13%,力争9900元,年均递增17.6%。(三)优势产业发展布局1、乳产业:奶牛园区按照向滩川地、城郊区、水资源富集区、玉米集中种植区集中的原则,在全市十二个旗县市区建设,以前山地区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园区养殖规模,规范饲养管理程序,提高饲养水平,形成乳源产业带。同时牧区大力推进现代化家庭牧场建设,突出提质增效。主攻方向是促进传统养殖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养殖业转变,规范奶牛养殖基地,鼓励和扶持建设一批奶牛养殖园区和示范牧场,适度发展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奶牛,优胜劣汰,数质并举,强化冷配、奶牛良种繁育技术,加快品种改良速度,快速提高种群质量;推广模式化养殖技术,提高奶牛个体产量;完善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鲜奶收购服务体系,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拓宽消费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养殖业大市向养殖业强市转变,把我市建成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2、肉产业肉羊、肉牛养殖场在全市十二个旗县市区建设;生猪、肉鸡养殖小区在全市十二个旗县市区建设。生猪养殖场建设依托集宁区鹏程养猪场、九州大地养猪场辐射全市十二个旗县市区,肉鸡养殖小区以集宁绿蒙远大禽业有限公司为主,在全市十二个旗县市区建设。主攻方向是加快品种改良,强化饲养管理水平,提高饲养管理技术,增加个体产量,加快畜群周转,提高出栏率;加强质量安全监测。扶持肉食品加工企业,改进屠宰加工技术,扩大企业就地加工能力,开发产品种类,向多品种精深加工发展,从而拉动基地建设。鲜肉和肉产品全部注册商标和取得绿色或有机食品认证以提高知名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