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中学课程一、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类依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学科课程: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各界下来的文化遗产。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感受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类依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体系严谨、逻辑清晰的学科知识综合课程:将源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内容以一定的方式与一个主题、问题或源于真实世界的情境联系起来的课程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指由国家统一组织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课程特征:统一规定性、强制性主导价值: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指地方组织开发并在本地实施的课程主导价值: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指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并在本校实施的课程主导价值: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分类依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必修课程:某一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规定学生必须的课程种类。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主要指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主导价值: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根本特征:强制性,是社会或机构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选修课程:在某一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主导价值: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一个教育系统内或教育机构中用正式文件颁布而提供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表现为:课程方案中明确列出和专门要求的课程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样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二、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要求包括生产、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要求。社会发展的状态的需要,决定着课程的制度、性质、目标、内容、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方方面面2.一定时代的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知识是课程的本质,课程是知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没有知识就没有课程。人类对知识的探究方式也影响着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和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决定课程组织的心理逻辑。同时,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当前人们制定课程目标、选编课程内容的重要原则。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且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4.课程理论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三、课程理论流派(一)学科中心课程论源于中国古代的“六艺”和西方的“七艺”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百科全书式的学科课程德国的赫尔马特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设置不同的学科课程美国的课程论专家博比特和查特斯分别用“活动分析法”和“工作分析法”开发了一系列学科课程布鲁纳提出强调学科结构的学科课程(二)活动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四、新课程改革的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2.强调教师成长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3.重视以学定教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与智育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2.教学由教与学两个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第三章中学教学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1)教学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2)使得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习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三、教学的一般任务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1.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四、教学过程的概念与实质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一般来说,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四个部分。教学过程的实质(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3)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五、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下各对关系的处理上:(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结合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C.防止只重知识传授或只是积累直接经验的偏向赫尔巴特“教为中心”;杜威“从做中学”(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关于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关系的两种认识:形式教育说;实质教育说A.智力发展是知识掌握的基础B.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才能发展智力(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A.积极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B.积极的非智力因素是有效进行智力活动的保证(4)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的统一A.学生思想的提高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B.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C.提高了的思想又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5)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A.关于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地位关系的几种认识:主客体论、双主体论、复合体论B.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C.防止忽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六、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一)备课工作内容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学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考虑教学策略2)编写三种计划:①学期/学年计划(学期计划)②单元计划(课题计划)③课时计划(教案)(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好课的基本要求(一堂成功课的标准)(1)教学目的明确具体(2)教学内容正确无误(3)教学策略选择恰当(4)课的结构安排合理(5)教学效果显著(三)布置家庭作业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布置及作的过程)2)内容要精选3)分量要适当4)难易要适度5)教师要及时检查,认真批改(四)课外辅导要求:解答疑问,查漏补缺,因材施教(五)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七、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原则:1、目的性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与发展理论思维相结合的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7、巩固性原则8、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方法: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2、谈话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回答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检查、复习、巩固已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又称回答法。3、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配合讲授和问答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通过示范性的表演和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4、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对教学内容通过全班或小组讨论,发表看法,进行辩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5、实验法实验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独立作业,以获取知识和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6、练习法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以达到对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7、参观法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8、实习作业法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实践活动,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八、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教师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须凭借和运用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意义:1、是完成教学任务、实施教学内容的重要保证;2、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3、影响着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学规模的大小;4、影响着学生不同技能、技巧的形成;5、对学生的个性形式和情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指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课程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课的类型,课的类型是指课的种类。如果按教学任务来区分,课的类型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如果按一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来区分,课的类型可分为讲授课、谈话课、练习课、实验课等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间分配和相互关系,也称课堂教学的环节。九、教学理论及其应用(一)范例教学论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德国哥延根教学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施普兰格等人在“”要素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直接提出了“范例教学”的初步设想,主张用范例教学代替按完整体系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作法。“范例教学”的基本假设:没有一项教学活动可以穷尽整个知识领域和精神世界,也没有人可以毫无缺漏地可以掌握各门学科的全部知识。(二)最优化教学理论巴班斯基把辩证的系统论观点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以整体性观点、相互联系观点、动态观点、综合观点、最优化观点等指导教学论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教学最优化包括:取的最大的可能效果;消耗最少的必要时间;消耗最少的必要精力;花费最少的经费。(三)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和课程专家布鲁姆提出的学校课堂学习理论,集中反映了布鲁姆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观点。布卢姆把教育中应该达到的全部教育目标分为3个不同的领域: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按层次水平由低到高,每个领域又可以此分为6个类别:知识、领会、运用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