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好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咏怀古迹》简介: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第一首写庾信。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读课文,注意朗读的感情和节奏hè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shuòzhǒng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xǐng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在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眼:“怨恨”: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探讨:《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不是与标题“咏怀”不符?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诗人的寄托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昭君绝代佳人,入宫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身死异国,环珮空归(千载之怨)诗人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皇上不分忠佞,无辜遭贬,怀才不遇漂泊西南,有家难归(深沉怨恨)归纳寓意•【点拨启发】•《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此咏明妃以自悲。”——黄叔灿《唐诗箴注》•“琵琶胡语,怨恨谁论?亦隐寓知音寥落之感。”——郭曾祈《读杜札记》•“此第三首,则专咏明妃之事,无一字及于己怀,乃吾正谓此为少陵自用己怀,非咏明妃。夫明妃抱此怨恨,不可明言,只以托之千载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明言,又以托之明妃。通篇只重写‘怨恨’二字,乃所以写明妃,即所以写己怀也。”——佚名《杜诗言志》总结: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鉴赏咏史诗三步骤•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拓展延伸:•《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用典),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侈。•《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前两句有一枝铁戟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借历史典故抒发对赤壁之战的独特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赏析诗歌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毓:养育),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个小人之所以奸计得逞,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鉴赏语言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相互衔接。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积累与应用】课外阅读宋代王安石《明妃曲》,并与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相比较,看看这两首诗给“王昭君”的故事各自赋予了什么意义?明妃曲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的昭君故事是一曲悲剧,昭君的怨恨是帝王不见遇的怨思。但同时诗人也赋予了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这也是千百年来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情感。有关王昭君的故事流传很广,自汉代以来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很多,但主旨往往是悲昭君流落塞外或责备毛延寿的贪赃弄权。王安石的《明妃曲》却不落俗套,议论翻新。他认为杀毛延寿是冤枉,因为像昭君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妙意态是画不出的。这一议论并不只是为毛延寿开脱罪责,而是含蓄地揭示出昭君的悲剧实际上是由于皇帝的昏庸所造成的。同样,对昭君的思念汉室,诗人也没有作一般的悲悯之语,而是由昭君想到更多的女子,由在北的失意想到在南的失意,由美人的失宠联想到才土的不遇,揭示了封建时代“人生失意”特别是才士不遇的普遍性。明妃曲欧阳修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赏析】欧阳修这诗因昭君的故事,而感慨世上那些漂亮出众的女人的命运大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