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n“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梅光迪,胡先骕,吴宓。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鲁迅《估学横》,批驳。n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会刊:《小说月报》。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n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6月。日本东京。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创造》《创造周刊》《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忠实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强调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文学美感,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革命”,侧重自我表现,浓重的抒情色彩。初期创作:郭沫若《女神》,郁达夫小说,田汉戏剧。以1925年五卅为界后期:“表同情于无产阶级”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新月社:1923年于北京成立。代表人物: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原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上开辟的《诗镌》为其代表性刊物。和新月社有关的有影响的文学活动,一是新月诗派的活动;二是1928年《新月》月刊的创办。n新月派:现活动分前后期。前期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要求创造新诗的新格式新音节,闻一多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新诗“三美”的格律诗理论主张,闻一多、徐志摩及朱湘、饶孟侃、刘梦苇等等发表新格律诗创作,称为“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对新诗发展有积极意义。后期1931年,徐志摩又创办《诗刊》,后期有陈梦家等等。是年,陈梦家编《新月诗选》,收18人的诗,展示了新月诗派阵营及诗作成就。新月派的小说家有沈从文、凌叔华等。n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湖畔诗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该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被朱自清评为“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的诗歌团体。内容以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为主,清新、美丽。形式自由,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展现了五四新人的青春人格与气质。第二个十年(1928——1937.6)进入第二个十年的标志:1928年1月,全部共产党员作家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上海共同倡导“革命文学”。同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为核心的《新月》月刊创刊。“独立的原则”“健康的原则”“尊严的原则”。了解:此时期显著特征:1,五四时期的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文学主潮政治化。2,革命文学运动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运用,决定此后面貌。3.左翼文学兴发,多种倾向文学互竞,丰富30年代文学创作。革命文学论争:背景:1.现实政治的推进。2,作家的思想自身的发展。3,国际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影响。创造社和太阳社VS五四时期已成名的作家,鲁迅,矛盾等文艺思想对立:马克思主义VS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作家: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为艺术而艺术”“超脱现实”原则)这两种文艺思潮的论争贯穿30年代。较重要的是:左翼作家VS“新月派”,左翼VS京派n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创办《前哨》、《世界文化》、《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左联”的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培养革命青年作家队伍,繁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36年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宣布自动解散。n京派:30年代,以北京为中心的小说流派,沈从文是“京派第一人”,还有周作人、废名、芦焚、林徽因、萧乾、朱光潜等。所以称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当时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地在京津刊物上发表。京派文人活跃于《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这些报刊上。主张关注人生,但是与政治斗争保持距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世俗化。多数是现实主义手法,也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散文化、诗化。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三大派别:左翼,京派,海派(集中表现在30Y的上海。代表作家:张资平、叶灵凤)第二个十年历史特点: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对民族灵魂开掘的历史深度,从历史潮流中吸取战斗激情和力的美。是中国现代文学日趋成熟的标志。第三个十年(1937.7——1949.9)特点:1.文学与战争救亡发生紧密联系。(最显著)2.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学。3.孤岛文学战士形成的地缘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制约。分为: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上海“孤岛”抗战初期: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救亡。相持阶段:沉静下来,正视战争残酷,现实腐败,沉郁苦闷,对战争,民族前途的忧虑。重新认识民族,自己,寻找民族振兴的出路。具体:1.爱国主义主题的扩展与深入,题材纵深立体开拓,多样化趋向。面对现实,总结历史。面向自己(财主底儿女们,路翎)2.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抒情诗。(财主,霜叶红似二月花,四世同堂)3.主题集中:对腐朽现实政治的否定+知识分子的自我内省,历史总结。解放区:民族形式的革新与大众化,创作基调明朗,朴素。对新社会新制度的赞美+人民斗争生活的热情描绘。翻身解放成新人。形成新评书体,新章回体小说,民歌体叙事诗,新喜剧。沦陷区文学:(七七事变后,东北+华北沦陷区)乡土文学。雅文学和俗文学在对立中接近n文协: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武汉。名誉理事:周恩来,孙科,陈立夫。老舍主持文协日常工作。理事中无鲁迅。会刊是《抗战文艺》口号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要求文艺紧密地与抗日斗争相结合。标志着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国名党民族主义文学汇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n“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代表《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座谈会上。正式发表于1943年《解放日报》内容:党如何领导文艺,文艺的“外部关系”问题,核心命题:革命文艺“为群众”及“如何为群众”。根本的,原则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首先为工农兵服务”“工农兵方向”小说第一个十年:1.五四小说取得文学正宗地位:梁启超“小说界革命”,出版传播手段进步。2.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n问题小说:主要在1919—1923年兴盛一时。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由于文学“为人生”的要求,探讨什么是人生,人生有何意义等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的小说,同时关注各种社会问题,并试图给出答案。这类小说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前期发展。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冰心的《超人》,王统照的《沉思》,叶绍钧的《一生》,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庐隐的《海滨故人》等。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问题小说的题材比较广泛,表现了作家们对社会现实及人生的深切关注。n乡土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乡土小说”是指二十年代在鲁迅小说影响下,一些来自乡村,寓居京沪等大都市的年青人,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制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审美地表现乡村生活的小说。作者主是是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一些作家,主要有许杰、王任叔、彭家煌等。主要作家作品:王鲁彦《菊英的出嫁》“冥婚”。彭家煌《怂恿》《活鬼》。台静农《地之子》。许钦文《疯妇》。人生派写实小说:主要由文学研究会的乡土小说作家群组成+叶圣陶。王鲁彦《柚子》集,彭家煌《怂恿》集成就最大。n“自叙传”抒情小说: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在日本留学期间,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及近代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于是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的。第二个十年:上一时期的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1.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2.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3.接近读者市场的“海派”原因:政治和商业对小说的介入。1.“左联”和左翼小说左联:造成革命现实主义的小说。其准备期间的小说代表:蒋光慈。其中一支:以矛盾为首,沙汀,吴组缃,叶紫——社会剖析小说。还有:太阳社,创造社中的。共同特点:自觉运用文学为革命呐喊,在变革年代里以热情写出“思想大于艺术”的,具有重大社会效果的作品。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典妻,春宝娘。悲剧性:对自身命运的习以为常,欲有所动,无处表述。《二月》:对中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晶。萧涧秋。强大的封建主义习惯势力面前,个人奋斗,人道主义理想的碰壁。丁玲:五四后第二代善写女性并始终保持女性立场的作家。第一个革命女作家姿态。20年代末期:处女作:《梦珂》,1927《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三个集子主要描写:新一代青年女性性爱的苦闷。女子“新”在:1.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新思想影响,逃离封建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