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知识及测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属于呼吸道传染病。病原学脑膜炎双球菌属奈瑟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对寒冷、干燥较敏感,低于35℃、加温至50℃或一般的消毒剂处理者极易使其死亡。分为A、B、C、D、X(1916)、Y(1889)、Z、W135(319)、29E(1892)、H、I、K和L13个血清群。以A、B、C群为多见。我国分离到的流行菌株大多对磺胺比较敏感,故磺胺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之一。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传染源是带菌者和病人。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10天内具有传染性。病原菌存在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借飞沫传播。在流行期间,一家有二人以上发病者占2~4%,但人群中鼻咽部带菌率常显著增高,有时高达50%以上,人群带菌率超过20%时提示有发生流行的可能,所以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乳、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儿传播本病有重要意义。人群普遍易感,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从2~3个月开始,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流脑”流行的流行特点“流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发病较多,11月到次年2月开始上升,2~4月达到高峰,5月下降。约每隔3~5年出现一次小流行,7~9年出现一次大流行。在感染的人群中,约60%~70%的人成为带菌者,其中30%的人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仅1%有典型的流脑症状。中小城市、城镇发病较多,山区、农村易暴发流行。“流脑”的主要症状轻型“流脑”只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咽痛、咳嗽或轻度发热等症状。典型的“流脑”则表现为急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及脑膜刺激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发现,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升高,并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脑脊液及血培养均可发现脑膜炎双球菌生长。临床表现潜伏期1~7日,一般2~3日。其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一般可表现为三个临床类型即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败血症型。普通型约占90%左右。病程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和脑膜炎期。1.上呼吸道感染期大多数病人并不产生任何症状。部分病人有咽喉疼痛,鼻咽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鼻咽拭子培养常可发现病原菌,且很难确诊。2.败血症期病人常无前驱症状,突起畏寒、高热、头痛、呕吐、全身乏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及神志淡漠等毒血症症状。幼儿则有哭啼吵闹、烦躁不安、皮肤感觉过敏及惊厥等。少数病人有关节痛或关节炎、脾肿大常见。70%左右的病人皮肤粘膜可见瘀点或瘀斑。病情严重者瘀点、瘀斑可迅速扩大,且因血栓形成发生大片坏死。约10%的患者常在病初几日在唇周及其他部位出现单纯疱疹。3.脑膜炎期大多数败血症患者于24小时左右出现脑膜刺激征,此期持续高热,头痛剧烈、呕吐频繁,皮肤感觉过敏、怕光、狂躁及惊厥、昏迷。血压可增高而脉搏减慢。脑膜的炎症刺激,表现为颈后疼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婴儿发作多不典型,除高热、拒乳、烦躁及哭啼不安外,惊厥、腹泻及咳嗽较成人多见,脑膜刺激征可缺如。前囱突出,有助于诊断。但有时因呕吐频繁、失水仅见前囱下陷,造成诊断困难。暴发型少数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常于24小时内甚至6小时内危及生命,此型病死率达50%,婴幼儿可达80%。1.暴发型败血症(休克型)本型多见于儿童。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精神极度萎靡。常在短期内全身出现广泛瘀点、瘀斑,且迅速融合成大片,皮下出血,或继以大片坏死。面色苍灰,唇周及指端紫绀,四肢厥冷,皮肤呈花纹,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甚至不可测出。脑膜刺激征缺如。脑脊液大多清亮,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加,血培养常为阳性。2.暴发型脑膜脑炎亦多见于儿童。除具有严重的中毒症状外,患者频繁惊厥迅速陷入昏迷。有阳性锥体束征及两侧反射不等。血压持续升高,部分病人出现脑疝。枕骨大孔疝时,小脑扁桃体疝入枕骨大孔内,压迫延髓,此时病人昏迷加深,瞳孔明显缩小或散大,或忽大忽小,瞳孔边缘也不整齐,光反应迟钝。双侧肌张力增高或强直,上肢多内旋,下肢呈伸展性强直。呼吸不规则,或快慢深浅不匀,或暂停,成为抽泣样,或点头样呼吸,或为潮式呼吸,此类呼吸常提示呼吸有突然停止的可能。天幕裂孔疝压迫间脑及动眼神经,除有上述颅内压增高症外,常有同侧瞳孔因动眼神经受压而扩大,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或外展,对侧肢体轻瘫,进而出现呼吸衰竭。3.混合型是本病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常高达80%,兼有二种暴发型的临床表现,常同时或先后出现。慢性败血症型本型不多见。多发生于成人,病程迁延数周或数月。反复出现寒颤、高热、皮肤瘀点、瘀斑。关节疼痛亦多见,发热时关节疼痛加重呈游走性。也可发生脑膜炎、全心炎或肾炎。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10~3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在80~90%以上。有DIC者,血小板减少。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在病程初期外观仍清亮,稍后则浑浊似米汤样。细胞数常达1×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显著增高,糖含量常低于400mg/L,有时甚或为零。暴发型败血症者脊液往往清亮,细胞数、蛋白、糖量亦无改变。3.细菌学检查(1)涂片检查包括皮肤瘀点和脑脊液沉淀涂片检查。皮肤瘀点检查阳性率可达80%左右。脑脊液沉淀涂片阳性率为60~70%。(2)细菌培养:①血培养脑膜炎双球菌的阳性率较低,但对慢性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的诊断非常重要。②脑脊液培养:4.血清学检查(1)测定夹膜多糖抗原的免疫学试验主要有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反向被动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用以检测血液、脑脊液或尿液中的夹膜多糖抗原。一般在病程1~3日内可出现阳性。较细菌培养阳性率高,方法简便、快速、敏感、特异性强。(2)测定抗体的免疫学试验有间接血凝试验、杀菌抗体测定等。如恢复期血清效价大于急性期4倍以上,则有诊断价值。鉴别诊断(一)其他化脓性脑膜炎肺炎球菌脑膜炎、流感杆菌脑膜炎、葡萄球菌脑膜炎等大多体内有感染灶存在。如肺炎球菌脑膜炎大多发生在肺炎、中耳炎的基础上;葡萄球菌脑膜炎大多发生在葡萄球菌败血症病程中。确切的诊断需依脑脊液、血液细菌学和免疫学检查。(二)虚性脑膜炎某些急性感染病人有严重毒血症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但除脑脊液压力略高外,余均正常。(三)结核性脑膜炎多有结核史。起病缓慢,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无瘀点和疱疹。脑脊液的细胞数为数十至数百个左右,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液在试管内放置12~24时有薄膜形成,薄膜和脑脊液沉淀涂片抗酸染色可检出结核杆菌。(四)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多在7~9月份,有蚊叮咬史,起病后脑实质损害严重,惊厥、昏迷较多见,皮肤一般无瘀点。脑脊液早期清亮,晚期微浑,细胞数多在0.1~0.5×109/L,很少超过1×109/L、蛋白质稍增加,糖正常或略高,氧化物正常。确诊有赖双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及脑组织分离病毒。并发症与后遗症并发症包括继发感染,败血症期播散至其他脏器而造成的化脓性病变以及脑膜炎本身对脑及其周围组织造成的损害。1.继发感染以肺炎多见,尤多见于老年与婴幼儿。其他有褥疮、角膜溃疡及因小便潴留而引起的尿道感染等。2.化脓性迁徙性病变有中耳炎、化脓性关节炎、脓胸、心内膜炎、心肌炎、全眼炎、睾丸炎及附件炎等。3.脑及其周围组织因炎症或粘连而引起的损害有动眼神经麻痹、视神经炎、听神经及面神经损害、肢体运动障碍、失语、大脑功能不全、癫痫、脑脓肿等。慢性病人,尤其是婴幼儿,因脑室孔或蛛网膜下腔粘连以及间脑膜间的桥梁静脉发生栓塞性静脉炎,可分别发生脑积水和硬膜下积液。后遗症可由任何并发症引起,其中常见为耳聋(小儿发展为聋哑)、失明、动眼神经麻痹、瘫痪、智力或性情改变,精神异常等。治疗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就地隔离和治疗是十分关键的措施,一般应隔离到临床症状消失后3天。对与患者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7天。对健康带菌者及恢复期带菌者,应给予磺胺类药物治疗,连续3天。对流行期疑似病人,如上呼吸道感染、鼻咽炎、皮肤黏膜出现瘀点者,应连续治疗5天。普通型流脑的治疗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流通。给予流质饮食,昏迷者宜鼻饲,并适量输入液体,使每日尿量在1000ml以上。密切观察病情。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防止角膜溃疡形成。经常变换体位以防褥疮发生。防止呕吐物吸入。必要时给氧。2.对症治疗3.病原治疗①磺胺常为首选药物。停药以临床症状消失为指标。②青霉素G青霉素在脑脊液中的浓度为血液浓度的10~30%,大剂量注射使脑脊液达有效杀菌浓度。迄今未发现耐青霉素菌株。青霉素G剂量儿童为15~20万U/kg/日,成人每日1000~1200万U,分次静滴或肌注,疗程5~7日。青霉素G不宜作鞘内注射,因可引起发热、肌肉颤搐、惊厥、脑膜刺激征、呼吸困难、循环衰竭等严重反应。③氯霉素④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对脑膜炎双球菌、流感杆菌和肺炎球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故适用于病原菌尚未明确的5岁以下患儿。暴发型败血症的治疗1.抗菌治疗大剂量青霉素钠盐静脉滴注,剂量为20~40万U/kg/日,亦可应用氯霉素,但不宜应用磺胺。2.抗休克治疗(参阅感染性休克)(1)扩充血容量(2)纠正酸中毒(3)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①山莨菪碱(654-2)②东莨菪碱③阿托品同时可辅以冬眠疗法。如上述药物效果不佳时,可改用异丙肾上腺素或多巴胺,或二者联合应用。(4)强心药物(5)肾上腺皮质激素3.抗凝治疗。暴发型脑膜炎的治疗抗菌素的应用同暴发型休克的治疗。此外,应以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和呼吸衰竭为重点。慢性败血症的治疗抗菌素的应用同普通型。预后过去本病病死率为70%左右,使用磺胺药、青霉素等抗菌素治疗以来,病死率降至5~10%。以下因素与预后有关:①暴发型患者病情凶险,预后较差。②年龄以2岁以下及高龄者预后较差。③流行高峰时预后较差。④反复惊厥,持续昏迷者预后差。⑤治疗较晚或治疗不彻底者预后不良。且易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预防(一)早期发现病人就地进行呼吸道隔离和治疗,做好疫情报告工作。病人须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日,但不少于发病后7日。加强对疫情单位和地区的疫情监视,接触者医学观察7日;对上感、鼻咽炎、皮肤粘膜出现瘀点的疑病似病人均应给予足量的磺胺嘧啶治疗,疗程5天。(二)菌苗预防我国普遍采用A群夹膜多糖菌苗预防接种,保护率达90%以上,副作用少。流行前皮下注射1次,剂量为25~50mμg,接种后5~7天出现抗体,二周后达到高峰。(三)药物预防国内仍采取磺胺药作预防。(四)流行期间做好卫生宣传工作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减少大型集合和大的集体活动,居室开窗通风,个人应勤晒衣服,多晒太阳避免到拥挤公共场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知识测试题姓名:得分:一、填空(每空6分,共60分)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表现有临床表现为、、、,瘀斑及颈项强直等。属于呼吸道传染病。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传染源是和。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分为、、三个临床类型。二、简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简述流脑的流行特点。2、简述流脑的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