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李劲松云南师大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3年10月2几个基本问题是什么?什么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发展与现状为什么?基础教育为什么要改革和发展(困境)怎么办?基础教育应该怎样改革,如何发展什么是教育广义:凡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狭义:学校教育(形式化教育)4教育是“塑造”还是“陶冶”?带有很强的外发性、强制性和规范性的特点。5中西方对“教育”理解的区别中国的教育“教育”《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6“育,养子使作善也”。、甲骨文、金文小篆甲骨文:“孕”“育”中西方对“教育”理解的区别7历来中华教育的主体是通过儒家思想表现出来的。因为儒家有“忠孝”的思想,所以当权者就把教育工作主要交给儒家来负责,以便有利于统治。这种教育注重综合,讲究内在,对已知的知识不断累积,故有“温故而知新”,又善于多方位的进行思考。它的不足之处就是对思想的自由有一定的禁锢,使人缺乏创造力,条理性、系统性不强,不够精确,容易产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现象。这也是宋朝之后再没有什么大的发明、发现的原因之一。中西方对“教育”理解的区别8西方的教育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中西方对“教育”理解的区别9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而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欧美国家的小学生常做的家庭作业就是实验报告,你研究了什么,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有什么结果和结论,参考了哪些文献...研究的对象和问题很小。它的局限性在于,注重分析,缺乏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分析就好像一条射线一样,确定了方向,就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很少去反思出发点;它“喜新厌旧”,重视个体的创新,常忽略个体对已有知识的累积。中西方对“教育”理解的区别10“学习”的含义:“学”:就是闻、见与模仿,是获得信息、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官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及触觉味觉等等信息)与书本知识,有时还包括思想的含义。“教育”与“学习”的区别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11“习”是巩固知识、技能的行为,一般有三种含义:温习、实习、练习。“教育”与“学习”的区别从羽,与鸟飞有关。本义:小鸟反复地试飞。12“学习”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学习”的形式:观察、模仿、阅读、听课(讲)、尝试、探索、诵记、训练、反思、体悟、合作交流“教育”与“学习”的区别13对“教育”与“学习”的理解差异缘于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差异14经验积累现实需要技术的产生农业文明稳定重复所获得的认识成果是经验总结而不是基于原理的创造发明中国文化15航海贸易不确定性无法借助经验重复寻找解决问题方案实验求证逻辑推理现实需要所获得的认识成果是基于假设而进行实验验证的结果西方文化16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差异——与教育有关的文化要素教育主客体(人、群体)的:态度行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17绘画中国古代山水画西方油画18雕塑中国古代跪着的陶俑西方雕塑19羞耻文化——罪恶文化罪恶感羞耻感“没脸见人”“人的一举一动上帝都知道”是否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西方中国20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写信封:中国:广西省桂林市解放路桂林日报社陈平收美国:JaneWood20th,ChurchRoadNewYorkCity21与“自己”有关的文化“我”中国:吾,鄙人,仆西方:I,me,my,self,ego……22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差异——关于行为的风格23历史传统中国:筑长城、防止外族入侵;闭关锁国西方:航海、开发新大陆;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24思维风格中国:辩证性思维中庸之道西方:分析性思维实证科学25什么是教育规律?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比如,在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的教育都有所不同,但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受当时的生产力和经济政治制度以及社会的文化生活所制约,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从微观上说,教与学,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智育与德育,小学、中学、大学各个教育阶段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即存在着规律。26怎样理解教育规律?宏观: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所要保持的协调关系;受政治决定,被经济制约,与文化交互微观: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间所要保持的适应关系。27教育目标层次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课堂目标什么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指人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中小学校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在我国,基础教育就是指“幼、小、中学阶段(初中和高中)的学校教育,它是一个人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所必需的途径。29什么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在整个教育中处于重点地位。它由多种教育形式所构成。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向下延伸,普通中小学是基础教育的主体,部分高校是基础教育的向上延伸。30什么是改革根据新华字典字面上的解释:改革: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比如技术改革,文字改革,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等等教育改革是人们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促使教育从实然到应然的转变过程。31什么是“发展”?所谓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它是世间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和运动变化的基本特性。可见,“发展”是一个描述事物动态变化的概念。“发展”还是一个必须借助于比较来体现的概念,发展总是在相互比较中得到实现的,没有比较也就没有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是发展的唯一特性。比较,既可以是同一事物过去与现在的纵向比较,即继时性比较;也可以是不同事物之间的横向比较,即同时性比较。32什么是发展词典解释: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它是世间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和运动变化的基本特性。可见,“发展”是一个描述事物动态变化的概念。33世界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34基础教育对个人、国家的未来发展都具有决定性作用。放眼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已尝试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倡导现代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竞争的加剧、知识经济的崛起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当前世界各国,为了应对诸多挑战,在基础教育领域,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35——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当今发达国家教育领域的一个标志性变化就是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迅速进入各国大中小学课堂内外,成为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必不可缺的手段。多媒体网络教育有别于传统的书本教育,书本教育采用的是单页式的教材,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序列式的,而电脑网络资源丰富,学生们有条件在一种开放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结构可以由点及面,向纵横各方向扩展,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36——进行课程和教材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内,课程教材集中体现着教育的思想、观念,并反映了教育适应社会整体发展要求和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程度。由美国促进科学协会主持的《2061计划》,90年代陆续出版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2061计划》等一系列课程改革计划。这些反映了美国90年代至21世纪中叶基础教育改革的总体构想和发展思路。它们以大力提升全体美国青少年的科学、数学与技术素养为宗旨,力图建立、实施一种与现行课程和教育不同的课程模式与教学。它将科学分为新的5类学科:生物、数学、自然科学、信息科学和技术,这些新的学科内容构成了从幼儿园到12年级应逐步学习和掌握的科学知识、技能以及处世态度等的新内容和新框架。《2061计划》所设计的课程和教材已在美国的一些州和学区进行教育改革实验,受到全美范围的普遍关注。37——重视道德教育“如果说今天美国在教育上有一个危机,绝不仅是测验分数下降,而是我们在提供公民教育方面失败了,公民教育仍旧是国家和学校的最重要的责任。”——美国著名教育家福兰克·纽曼当前许多国家都重新强调在学校中强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培养公民的共同品德,如诚实、勇敢、遵纪守法、爱国、勤奋、公正和自我修养等,尤其重视学生在集体中与他人融洽相处、共同工作,并且要求教师注意教学方法,不生硬灌输,将道德教育融于各科教学及课外活动之中。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将尊重人的精神贯穿到家庭、学校和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去,并强调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38——加强对教育质量的评估克林顿政府在教育改革方案中提出建立全国教育质量标准和相应的考试制度。质量标准主要针对一些基础、核心的课程和学科,并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检测和评估。为检验学生是否达标,政府提出建立新的全国考试机制并已在1999年春天举办全国性的四年级学生阅读考试和八年级学生的数学考试。英国近几年对普通教育加强了在培养目标、学校的课程设置、品德教育、教师业务、资源和校舍、学校管理、决策和信息交流、学校与所在社区和学生的联系等方面的联系。它通过学校自我评价,家长与社会评价及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督导、对学校进行评价等多种途径,鉴定学校的优缺点,督促学校改进工作,提高教师的责任心,激励学生进步。39——重视学生智力开发和创新精神培养青少年时期是接受创新思想最重要的时期,因此要:——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独立提出问题;——注意力集中,坚持性强,乐意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作业,进行争论;——富于想象,能够用新颖甚至异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美国耶鲁大学著名教育与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伯格提出了为智慧而教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的观点。他认为传统的智力概念是不完整和不适当的,学校教给学生知识,但却没有恰当地教给他们如何聪明地运用知识。受奖励的学生往往是那些记忆能力强和解析能力强的学生,因此在常规能力成绩测验中总能获取高分。40——重视学生智力开发和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在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中是最重要的。罗伯特·斯坦伯格提出了一种新的智力概念。他认为成功的智力是一种解析能力、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平衡,要根据个人的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可塑性来设定对个人的评估标准。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这个标准来改进学校的成效,发挥所有学生的潜能。41——改进教师选任标准提高师资提高教育质量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近年来,逐步提高教师选任标准或建立更严格的教师从业标准,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待遇,已成为各国的一些共同措施。了解世界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求,我们在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人才培养模式、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迫切需要更新,教师的素质更需要进一步提高。从整体上看,我们同发达国家的教育还存在着较明显的差距。42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一)、规模迅速增长教育增长是指教育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教育发展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包括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二)、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双轨制即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单轨制即20世纪后期所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单轨制逐渐替代双轨制。4344双轨制双轨制出现最早,18世纪已初露端倪,19世纪开始定型,主要代表是二战前的德、法、英等欧洲国家。它的学校系统分为两轨,一轨是学术教育,负担培养学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另一轨是职业教育,负担培养熟练劳动力,两轨之间互不贯通。其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