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云南省文山州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姓名:徐维龙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盛朴20050420云南省文山州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作者:徐维龙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参考文献(46条)1.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问题19992.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20023.钱纳里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19914.赫尔希曼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19935.白碚中国工业化经济分析19916.CKPraharad.GHamel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19907.FAKolenbroek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theChallengeofInnovation2004(03)8.查看详情9.文山州人民政府2004年文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10.查看详情11.云南地方志199912.查看详情13.AlexWillamsCorporatefinancial,StructureandManagerialIncentives14.文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中小水电发展研究200215.国家电力公司昆明勘测设计院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水电农村电气化规划报告200216.文山州州委办.文山州州经贸委.文山州州计委文山州矿业发展的调研报告200317.查看详情18.罗斯托.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室经济成长的阶段196219.宋嘉林文山州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420.宋嘉林文山州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421.迈克尔·波特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199722.朱争鸣.王忠民产业结构成长论200223.文山州人民政府中国文山三七产业园区入园企业投资优惠政策200424.查看详情25.文山州人民政府2002年文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226.宋嘉林文山州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427.宋嘉林文山州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428.查看详情29.江小涓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政策199630.宋嘉林文山州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331.宋嘉林文山州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432.宋嘉林文山州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433.宋嘉林文山州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434.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200035.顾焕章.张超超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36.顾焕章.张超超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37.西奥多·舒尔茨.梁小民改造传统农业198738.西奥多·舒尔茨.梁小民改造传统农业198739.加塔克·英格森特农业与经济发展198740.西奥多·舒尔茨.梁小民改造传统农业200241.戴维斯.DC诺思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财产权力与制度变迁199442.饶会林城市经济学200143.冯俊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期刊论文]-城市发展研究2002(2)44.DavidCold.CharlesReillyⅢTheDeterminantsofTeam-BasedInnovationinOrganizations:TheRoleofSocialInfluence2004(34)45.饶会林城市经济学200146.迈克尔波特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1999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邵军加快苏北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2003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任何国家现代化的实现,都必然要以工业化的完成为前提,这一点可以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中得到充分印证.对于落后地区而言,促进工业发展、提高工业化水平,已经成了推动经济增长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该研究针对经济较为落后的苏北地区,对该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推进苏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的意见.第一章首先对工业化的相关文献做一回顾,明晰了工业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并从理论上对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第二章是对苏北工业化水平的实证分析.文章中首先陈述和评价了各衡量工业化水平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该文对苏北地区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了处理和比较,从而得出苏北工业化水平较低的结论.该章的最后,本对造成这一结果的部分原因进行了探讨.那么,如何推动苏北的工业化进程呢?在以下的章节中,文章对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如经济开放度、城市化进程、产业集群化、制度因素等.在第三章中,该文分析了多个影响工业化的因素.首先,这一章分析了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相关文献,就如何提高苏北地区经济开放度提出了一些建议.该章还着重阐述了企业集群在促进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该章认为,工业发展的活力最终业自于企业的竞争优势,对于资金、技术缺乏的落后地区而言,企业集群所具有的集聚效应为实现竞争优势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路径.在苏北地区已有的集群萌芽基础上,对其进行大力强化,这对于苏北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进而增加地区工业发展活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章不从承接转移产业的角度提出了加快苏北工业化发展的策略.同时,作为工业化基础的农业问题在这一章也得到了分析.第四章研究了作为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基础的制度因素,并分析了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产权结构——的变迁路径,在此基础上为苏北地区产权结构的演进指出了一个可能的方向.近年来,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协调从而阻碍工业化发展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问题同样也困扰苏北地区.在第五章中,我们对苏北地区两化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做了具体分析,并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做了初步探讨.2.期刊论文贾俊雪.郭庆旺.JIAJun-xue.GUOQing-wang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7)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好,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经济动态的联系相对较为紧密,体现在这些国家的实体经济和金融波动对我国经济具有明显的外溢效应,其中金融波动的冲击较为显著.我国经济动态主要取决于自身内部因素,呈现出较明显的独立性和特异性,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动态尤其是对消费增长动态的影响较小,而发达工业化国家经济波动对我国投资增长动态的影响相对较大.3.学位论文高敬峰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2008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其本质就是工业化建设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一直在努力寻求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在经历了急进的赶超和渐进的开放之后,人们对中国未来的工业化道路又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阶段。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人们对比较优势理论存在多么大的争议,比较优势思想无疑在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工业化战略。实行比较优势战略,能否让中国渐进地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能否让中国在不久的将来赶上并超过发达的工业国,这是众多学者苦苦探求的深层次问题。应该说,并不存在万能的、对所有国家都适用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学者们关于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争议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这一关键问题,即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找寻适合于自身国情的发展战略。因此,探讨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方面的适用性,既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也是中国未来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现实所需。本文基于中国正在以更为开放的措施融入经济全球化和正在积极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两方面的考虑,探讨中国制造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试图回答如下问题:其一,中国制造业能否依据比较优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即比较优势能否内生变化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其二,从要素禀赋角度分析,资本积累是如何影响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变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据本文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特点,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并将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界定为两类情况:一类是产业间升级,指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实现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另一类是产业内结构升级,产业由低质量特征转向高质量特征、由低加工度特征转向高加工度特征,提升现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已有的理论研究来看,比较优势的产生来源于许多变量。国家间的要素禀赋差异会引致不同国家基于要素成本差异而形成的比较优势,国家间技术水平不同或劳动生产率不同则是形成不同国家比较优势的另一个重要源泉。此外,国家间在需求、制度质量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形成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本文的侧重点放在要素禀赋上,分别通过对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在中国制造业表现的经验研究以及理论分析,探讨比较优势的内生机制,重点探讨影响要素禀赋变化、主要是资本积累的内在机制,研究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良性循环机制,即当一国依据比较优势调整本国的产业结构时,会因为生产活动更具有效率而带来本国更高的产出水平,在既定的储蓄率条件下,储蓄规模的扩大能够支撑持续的资本积累,从而改善本国的要素禀赋条件,提升本国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本文共包括六章内容。其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是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创新点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第2章是关于开放经济下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的文献综述,对已有的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等各种类型国际分工条件下比较优势决定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现有文献中探讨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比较优势理论的运用范围以及动态比较优势的实现机制和路径。第3章是开放经济下比较优势长期演化动态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研究,以开放经济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为基础,探讨比较优势决定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然后再借鉴这些基础理论的分析方法,研究通过资本积累改变比较优势继而转换产业结构的路径和机制,为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经验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4章是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间结构升级分析。在我国对外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检验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比较优势变化状况,以及比较优势变化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和生产结构的影响,并对前一章的理论分析与我国制造业的现实相对照,以检验我国制造业利用比较优势升级产业结构的内在机理。第5章是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内结构升级分析。先分别对我国制造业各行业在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再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资本积累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和产业内结构升级的影响。第6章是开放经济下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及措施,并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相比于已有的研究文献而言,本文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第一,本文以开放经济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为基础,一方面从理论上分析了资本积累对一国比较优势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另一方面利用协整计量检验方法验证了我国制造业资本的边际产出在1992-2006年的动态变化中并没有因为资本积累而下降,从而指出了我国进行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第二,本文通过利用UNcomtrade数据库检索出来的最高至SITC(Rev.3)四位数分类基础上的万余进出口数据,计算出了我国制造业各行业从1992年至2006年十五年间的比较优势指标,并结合相应年度国内统计年鉴提供的制造业分行业数据,分析了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变化的要素禀赋特征,以及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和生产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认为,虽然劳动密集型行业仍是比较优势的主导行业,但部分资本相对密集的行业也正成为比较优势行业或其比较劣势在减小,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与生产结构相关程度的不断提高,为我国制造业通过比较优势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本文将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产业内升级的研究方法,提出在获取更高附加值的利益驱动下,企业会自主进行资本和技术积累,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制造业的资本积累已促使了绝大多数行业资本/劳动比例状况不同程度的改善,我国制造业总的资本/劳动比例变化也主要是体现在行业内部,这为我国制造业未来实现产业内的结构转型和升级创造了条件。比较优势理论古老而又常新,比较优势理论体系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确保了该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在经济日益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国际

1 / 8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