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呈现技巧首先了解一下出镜记者和现场报道的概念;现场报道是记者或节目主持人置身于新闻现场,用同期声向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的一种报道形式。新闻调查主持人王志说:“在现场你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伪装,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行,只有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神情去把握,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否则就是失败的开始。”什么是出镜记者;出镜记者一般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新闻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总称。从字面上看,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要出镜头,二是要准确报道新闻事实。出镜记者的诞生虽然看似偶然,但从这种报道方式引发的强烈反响来看,记者出镜是适应电视媒介特性的,是一种可以广泛采用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尤其是对突发事件而言,记者出镜对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会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我们通常现场出镜记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报道,第一个画面展现时就要入画,现场记者开始入画的拍摄方式有这样几种:(1)直接将镜头对准现场记者.第一个画面是现场记者近景镜头,现场记者站在固定位置上进行口头报道,然后镜头拉开或转移。(2)拍摄全景.慢慢地推向现场记者后镜头固定,现场记者开始讲话。(3)拍摄中景.主持人慢慢走向镜头,位置是由后往前走,一般先站在一个地方,讲上几句话,然后边讲边向前走。以上这三种方法主要是从观众收视的角度来进行画面的“现场编辑”。第一种方式多数是用于消息类的报道,后两种方式用于专题类的报道.一般情况下,记者第一个画面不要从侧面走进屏幕,如果要走动应该是从后往前走,而且不要走动太多,因为观众这时要注意听记者在讲什么内容。另外不要走走停停,要考虑到摄象机的活动。在现场报道时哪些信息必须说哪些又不必说,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如何才能迅速准确地传递现场信息,如何才能高质量的完成一次现场报道,这些问题困扰着许多现场记者。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现场报道的特点与优势。在西方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适合现场报道的新闻决不用其他形式的报道,理由是相比其他报道形式,现场报道最能体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因为在现场报道中,报道者一边采访一边进行解说,原生态的现场声音、现场环境以及种种细节都在向观众传播信息,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新闻现场,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和参与感。现场报道的最大特点在于记者既是报道者又是现场的目击者。记者提供的是有关新闻事件的第一手材料,他带领着观众亲临事件的现场,因此,与其他报道形式相比,现场报道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现场感。而要完成一次高质量的现场报道,关键就在于出镜记者能否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即能否给观众带来强烈的现场感。现场,事实上就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和真实空间。人们对现场的感知主要通过对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的把握。因此,要使观众通过电视屏幕对现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知,出境记者对真实新闻现场的时空要素的运用至关重要。记者在现场该说什么,怎么说,事实上都要围绕现场的时空要素来考虑安排。现场报道中时间要素的运用:时间是新闻报道的核心要素之一。真实的时间是不可逆转的,新闻事件的真实过程也不可重现。所以,在一般的新闻报道中,叙事的时态通常是过去时的。然而,现场报道要求的时态却是现在时,因为现场报道的特点决定了记者本身是现场的目击者,记者要在现场告诉观众这里正在发生什么。但问题在于,记者并不是每次都能在现场等待新闻事件的发生,他们或许是在事件的进行过程中赶到现场,或许是在事件已经结束后才赶到现场,因此不能完全同步的用现在时来告知观众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那么现场出境记者该如何安排事件的叙述顺序呢?对于现场报道而言,现场,永远是第一位的,是整个叙事的起点。因此,出境记者的叙事顺序与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就存在以下几种关系:1、顺叙,按时间顺序从头说起。2、插叙,从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点开始叙述。3、倒叙,从事件结束后留下的痕迹开始叙述。(所有这些都是以现场为叙事的起点,以现在时来告诉观众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是现场报道中要把握的重要时间原则。这一原则的运用可以使观众感到记者不是在报道已经过去的事情,而是在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这让观众充分体验到新闻现场的真实感,这就是现场报道最大的优势。)现场报道中空间要素的运用这里的空间指的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空间范围以及记者所在现场的空间范围,这两种空间范围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对现场出镜记者而言,不管事件发生的空间范围有多大,他在报道中所要关注的只是他所处的现场的空间范围。在这一空间范围内,记者通过看、听、嗅、尝、触摸等多种感官体验来获取一切与新闻事件相关的现场信息,然后或根据一定的方位顺序,比如从点到面,从上到下,或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给观众指示一条清晰的观察、了解现场的途径,使之对现场空间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从而能够更深入的理解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事件的意义。这里给大家说一个例子:这例子是属于突发性的报道:是汶川地震时候央视记者张泉灵的报道:“从都江堰出发,车行20分钟,到第一个山坡,你就看,道路到这儿就完全终止了,这是我身后的这一块,事实上呢,它不是我们在通往北川路上常看到的一些巨大的滚石,而是整个山体垮塌下来,根据工程人员告诉我们说这个聚积了大概一万方的土量。”这个报道开头部分,记者就对所处的位置做了介绍。这一点非常重要,说明位置是为了告知观众“我在现场”,也是说明出境记者报道的必要性。“车行20分钟”、“不是巨大的滚石,而是整个山体垮塌下来”“大概有一万方的土量”等细节则丰富了镜头画面的信息。从电视画面上,观众可以看到只有一台挖土机在工作,而一大群人在旁边围观。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这一画面信息显然难以理解。张泉灵立刻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细节:“面对这样一个情况,你可能有疑问,为什么现场看的人多,工作的人少。这其实也是一个相当无奈的情况,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这个路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它宽7米左右,往这边下面就是岷江,是一个断崖,你在后面你能看到紫坪浦水库的这个大坝。那往这边呢就是一个山体。这样宽的一个路面的话,它事实上只允许一辆挖掘机在上面工作。”这段解说中,记者通过对现场空间的条理分明的介绍不仅消除了人们的疑惑,而且准确地传递了道路抢修难度巨大的信息。还有一个现场报道的例子:观众朋友,我现在所在的地方是市民广场灯展中心,大家都知道这个灯展是咱们泗阳第三次的花灯展,也是泗阳知名度最大的而且活动是最多的,据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看花灯只要看三点,一个是看最大的花灯,等会我们带大家去现场看看,这花灯到底有多大,我这先保密一下,这里还有我们常见的小红灯,这种小红灯孩子们最喜欢,为什么呢,下面都有张纸条,可以猜灯谜,灯谜的奖品我已经拿两个,大家看看特别好玩,有福娃什么东西的,待会呢我们还要详细的给大家介绍,接下来呢,很快有表演队马上要开始表演了,在我身后可以看到,他们已经在准备了,今天表演的是我们泗阳第一个舞龙队,你看,他们已经开始了,这是第一舞龙队,舞龙头的王大伯,王大伯能不能改大家展示一下,接着王大伯说没问题,然后就展示了一番,在展示的时候记者不用说话,直接用现场的同期声,快要结束后,镜头回到记者,记者开始说,其实像王大伯他们说,为了这次演出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而且他们舞龙已经那么长时间了,平均年龄达到了五十五岁,可以想象一下,那么大一群老年人,他们舞的生龙活虎,你根本看不出岁月在他们脸上的痕迹,接下来呢,告诉大家整个舞龙队一共有12支,有什么什么龙介绍一下,今天我们泗阳如此热闹的花灯活动也是我们泗阳几个展示点其中一个,接下来就介绍一下背景,这个现场有几个点,提供了多少多少个节目,有多少盏花灯,在这呢,我特别希望大家别再电视机前守着了,到花灯当中去寻找你的童趣寻找你的快乐,去感受一下我们泗阳这几年来的变化,给大家带来一种幸福感,去体会你的幸福吧。另外你可以再看看广场上的大屏幕上,我们泗阳电视台现场直播活动,会随时随地报道最新的信息,等会我们会带大家看整个灯会展当中最大的灯它到底有多大呢,让我们一起期待着。在现场报道中,要注意的是,出境记者最重要的任务是迅速准确地提供现场信息,而不是进行现场评论。其实记者越深入第一现场,他获得信息的渠道就越单一,特别是面对突发性事件,在对事件背景及事件相关信息掌握不够充分的情况下,记者很难在现场做出恰当的评论。因此,出镜记者对现场空间环境、细节等进行介绍的目的就在于要通过第一手材料使人们对新闻事件有更清晰的了解。至于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则可以交给后方的演播室去做,不必在新闻现场完成。你要活在现场,不要立在现场。(这是指记者出镜形式)。永远不要被你准备的东西绊住了手脚,现场永远是最有魅力的。记者出镜的目的是使现场采访形成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实现这一效果的中介就是镜头。电视记者在镜头前就如同面对观众进行直接的交流,这一意识叫镜头意识。我们现在80%的出镜现场只是一个凝固的照片,从头到尾报道,镜头的景别没有变过,这么一个取景框能有多少信息?这个原因是记者和摄像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记者要陈述什么样的内容,要提前告诉摄像,说什么,得摇到这个,摄像和出镜记者配合很重要。在出镜前,如果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出镜记者和摄像可以预演一下或者多沟通沟通。记者把行进的路线,和将说到的内容跟摄像说一遍,在把最后一句清楚地告诉摄像,说到尾句时候,镜头要不要回到记者,如果不回到记者镜头,要告诉摄像,最后一句话大概说到什么,镜头的落幅在哪里,能做到声化对位这样就相对比较完美。出镜记者要做的功课是:1、事前调查与资料收集。2、做一个报道构成表。根据出镜记者的经验,无论是一分钟的现场报道还是三十分钟大型现场报道的节目,都要把重点和提纲整理在一张A4纸上。这样可以一目了然。3、找细节。4、准备现场当事人的采访。背景声、同期声、现场所有的声源都对现场报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能唤起观众的临场感和现场感,特别是现场当事人的鲜活对话。注意:当事人的话不要由出镜记者代言,记者在采访前要与其进行交流,如果采访对象表达太差就不用他,一旦要用让他自己说话。不清楚的地方记者可以复述,但不要代言。5、对现场的情况进行分析。一些出镜记者总结的经验:经验一:出镜记者要多说。不断地把看过的新闻和别处听来的新闻讲给你身边的人听。经验二:出镜记者要多写。这不是把你即将要说的话写下来,而是把你平时的感受和经常触动你内心的东西写下来。当你是一个非常高明的书面表达者的时候,你填词造句的能力会大大提高,对现场报道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一个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的时候还在想用什么词更好,你就会顾此失彼。经验三:出镜记者要多做小结。每次做一个报道之后,写一个大概半页纸只给自己看的小结。比如怎么协调跟技术部门的关系,这个技术应用的方式是否是最佳的方式,做下次现场报道的时候,翻一翻上次的总结很有用。出镜记者要注意的问题:千万不要准备整段的词,这会给你套上一个枷锁记者准备内容,不要准备语句,完整地照着之前写好的东西来背诵,这是最危险的。比如说,记者首先说天不错,接下来说旁边人很多。千万不要变成这样的稿子:“今天的天气万里无云,温度是25摄氏度,4级风……什么什么一下子忘掉了”忘掉了一个环节就有可能全部忘掉了,这是自己害自己。如果把所有的词都背下来,那么你的脸上永远呈现的是下一句话的表情,因为你永远在想“下一句话该说什么”。现场千万不要把话铺得太满。一定要留白,要让现场本身说话,让同期声进来。比如某个段落,记者从一处走到另一处,移动时这三秒钟可以不说话,因为你是镜头跟随,观众不会觉得这当中断了。相反,你铺满了,你就是一个话唠。千万不要做没有必要的出镜;干说背景信息不能说明什么的时候,没有必要出镜。比如最常见的一则常规新闻:“几月几号第四届农业博览会在宿迁农展馆举行”,各种摊位都是农业新技术成果展览的内容,估计有的记者出镜就是“几月几号第四届农展会在宿迁农展馆举行,这次参加的一共175个单位。”其实句话用一台摄像机在高角度拍摄一个展览大厅的大画面就可以了,这就不需要出镜了。千万不要把摄像变成死的;80%现场报道的记者的身后摄像是死的,不是摄像的能力不够,而是记者的观念不够,没有把摄像机调动起来,摄像机是记者调动的,而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