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理论一、风险的概念与现代风险景观1、风险的概念关于风险的界定方法大致可以归为两种:第一种是技术取向的,将风险看做一种概率,采用期望频数进行统计。第二种是基于经济—社会—文化取向,将风险看成一种社会后果。在我们风险社会理论中,大多采用后者。2、现代风险的景观风险与人类是共存的,近代之后随着人类成为风险的主要生产者,现代意义上的风险产生,并出现了现代意义的“风险社会”的雏形。现代风险与传统风险区别有两点:第一,风险的“人化”随着人活动的扩大,自然风险的主导地位逐步让位于人为不确定性占主导地位。。第二,风险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风险人类具有冒险的天性,同时也具有寻求安全的本能,出于这两点现代国家创立了各种制度为人们提供保护。但这些制度自身带来了另外一种风险,即运转失灵的风险,从而使风险的“制度化”转变成“制度化”风险。3、与现代风险最直接并且密切联系的三个历史性变化首先,人的主体性凸显。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神学和基督教会对人的精神与现实生活的控制。有关人类本身的理念逐步形成,人类成为风险的主体,并开始承担产生风险的责任。其次,现代制度的构建及其全球扩展。19世纪,随着经济脱离社会,自我调节的市场成为社会的四大制度之一。市场经济使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从互惠取向变为冒险和逐利取向。现代制度在全球扩展,为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制度支撑,从而使现代性成为一个全球现象。最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为现代治理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持。现代风险的基本景观:认为风险超过自然风险成为风险结构的主导内容人们借助现代治理机制和治理手段应对风险时,又产生了治理带来的制度化风险和技术性风险出现了可能性小但后果严重的风险,比如核泄漏二、风险社会1、什么是风险社会学术界有三种理解方式:第一种是现实主义者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第二种理解是文化意义上,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体现了人类对风险认识的加深。第三种是制度主义的,认为风险社会是反思的现代性,以贝克、吉登斯等为代表2、贝克与吉登斯的制度主义风险社会理论贝克与吉登斯把风险社会与现代制度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探讨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问题。贝克强调技术风险性,吉登斯侧重于制度性风险。在他们看来,早期现代性解决传统社会风险时,产生了新的风险,这些新风险的积累构成了晚期现代性的特征。由于风险是一个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的特征,所以说出现了“风险社会”。A、贝克的理论观点贝克认为,风险社会的概念指现代性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工业化社会道路上所产生的威胁开始占主导地位。在风险社会,人们必须把伤害的缓解与分配作为核心的问题。贝克的理论带有明显的生态主义色彩,这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科技的发展,财富分配和不平等问题得到了有效地改善,而人类面临着诸如核风险、化学产品风险之类的技术性风险。民众对技术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有切身的感受。例如: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贝克提出“风险社会”理论根本目的是要以此为依据来批判和改造“简单现代性”,认为新风险具有政治反思性,能对制度变革产生推动。在他看来,需要“再造政治”来应对风险。反思性体现在五方面:风险不是物质财富,是由社会定义和建构的。风险打破了阶级与民族国家界限,风险社会成为世界风险社会。风险的扩散和商业化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风险是由文明界定的,在风险社会意识决定存在。风险社会中,非政治性的事情变成了政治性事情。“有组织地不负责任”公司、政策制定者和专家结成联盟制造了当代社会的危险,然后又建立一套话语来推卸责任。表现在:1.现代社会制度高度发达,但是在风险社会来临的时候却无法有效应对。2.就人类环境来说,无法确定环境破坏的责任主体。各种治理主体利用法律和科学进行“有组织的不承担真正责任”的活动。B、吉登斯的理论观点吉登斯认为,生活在高度现代性的世界里,便是生活在一种机遇与风险的世界中。这个世界的风险与现代制度发展早期阶段不同,是人为不确定性带来的问题。不同表现在三个方面:这种人为不确定性是启蒙运动引发的发展带来的,是人类对社会与自然干预的结果。其发生以及影响无法预测。与启蒙运动“知识越多控制越强”的观点相违背。部分“后果严重的风险”是全球性的。当代世界里,风险环境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风险的客观分配格局的变化。二是对风险理解的变化。变化了的风险带来风险的个人化。一方面每个人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产生风险。另一方面,每个人面临的风险因自己的选择不同而不同。对于个体来说,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又是特殊的。吉登斯等人认为风险意识是反思现代性的核心。个人风险意识提高,有助于在风险面前主动地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并积极参加现有制度的改革。个人在风险认知上的困境:第一,对某些后果严重的风险反应过度,做出非理性的反应。第二,个人应对风险的方式更加个人化。三、社会风险研究的范式1、“现实主义—社会风险”范式2、“建构主义—社会风险”范式3、“建构主义—公共危机”范式4、“现实主义—公共危机”范式现实主义建构主义社会风险公共危机社会机构/分层研究中的风险研究公共危机管理研究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治理理论四、中国社会风险研究走向1、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的整合研究。2、现实主义必须先走向建构主义,才能回到现实主义。3、中国经验与国际学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