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SocialStratification&SocialMobility第十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节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社会地位及其差别社会分化及其类型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社会地位及其差别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社会地位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社会成员间差别有两种类型:自然差别和社会差别自然差别是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各种差异,如性别、肤色、血型、容貌等方面的差异都属于自然差别。社会差别是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存在差异,像职业类别、收入多寡都属于社会差别。社会差别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社会地位社会差别是社会成员之间基于社会属性的差别。在这里,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就叫做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正式社会地位: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例如职业。非正式社会地位:那些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例如个性类型、道德素质等。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个人社会地位多重性建立在社会地位与个人之间相互区别的基础上,指的是个人的社会地位通常不是唯一的,个人可以占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个人社会地位多重性是指个人社会属性的复合性。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和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在不同交往场合,个人可以根据交往时空、对象及情境界定的不同而变换地位,如学校的女教师回到家中则可能扮演母亲角色。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人在同一交往场合,各种构成其内在素质的社会属性同时对交往过程产生影响,如一个人无论处于何种场合,其气质风度,文化修养,伦理道德等内在要素都会综合地随时影响其态度、行为和交往。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社会分化及其类型社会分层研究所指的社会分化特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社会分化产生两方面的后果: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加大社会整合的难度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社会分化的类型社会分化可区分为两大类型: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水平分化指的是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这些全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许类看不存在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大体相等。垂直分化指的是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层次的地位群体,这些地位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存在高低差别,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各不相同。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阶级、阶层一般含义社会不平等分层研究的理论视角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阶级、阶层的一般含义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不同社会学理论派别阶级、阶层观点: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M·韦伯-W·沃纳的多元分层模式布劳-邓肯的职业分层学说帕森斯的分层功能论达伦多夫等人代表的分层冲突论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社会不平等现象长期、普遍存在:(1)人类需求具有不断发展的潜能,一切有价值事物的供给经常处于相对稀缺的状态;(2)人类需求具有社会性,许多人类追求的事物所包含的价值量,本身就取决于他的稀缺性。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分层研究的理论视角理论视角一法律上不平等与事实上不平等法律上不平等指各个层次的社会地位享有不同的法定权利和义务,这些相互区别的权利义务得到整个社会的公认。法律上的不平等主要是由社会地位差异的公开的制度化不平等所体现。事实上不平等则涉及具体人群间的关系,指的是尽管各个地位群体和个人在法律上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但由于各自在行使自身权利的手段上存在差别,从而导致实际行使权利上的差别。理论视角二稳定性不平等与暂时性不平等稳定性不平等是指社会分层地位与处于这些地位上的社会成员具有长期固定的联系,即社会成员长时期(终身乃至世代)停留在同一阶级、阶层之中。如性别就是一种终身属性,在性别歧视的社会中,性别地位存在稳定性不平等。暂时性不平等是指分层地位与社会成员间的联系是短暂的、临时性的,社会成员有可能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地位层次,或者是自动跨越地位层次。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阶级的含义阶级产生的条件阶级的内部关系和发展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阶层分析法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阶级的含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这一定义表明: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阶级产生的条件阶级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阶级结构是处于生产力发展特定阶段上的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结构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阶级的内部关系与发展判断一个阶级成熟与否的两个重要标志阶级意识通过共同斗争,同一阶级成员在认清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对所属阶级的自觉认同和心理归属阶级的组织化程度阶级成员的集中化程度、沟通手段、联系状况以及代言人、政党、领袖的状况等。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西方社会学分层理论韦伯三位一体分层模式帕累托的精英理论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个领域中的不平等。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韦伯认为:阶级是一批在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划分阶级的标准实际上就是“市场购买力”。阶级差别主要是货币量的差别。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韦伯认为:声誉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社会评价从肯定到否定构成了高低有序的阶梯,声誉地位即指人们在这一阶梯中所处的位置。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韦伯认为:权力是为实现自身意志,无视他人意愿而支配他人的能力。权力地位是依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确定的。权力分层反映了政治领域的不平等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帕雷托的精英理论帕累托认为:社会分层结构的存在是普遍和永恒的,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上层和下层的社会地位凝固不变。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由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决定的,即自然差别。社会成员归属于哪个社会层次取决于他们天生的能力和才干。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帕雷托的精英理论帕雷托认为:社会分层结构的存在是普遍和永恒的,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上层和下层的社会地位凝固不变。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由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决定的,即自然差别。社会成员归属于哪个社会层次取决于他们天生的能力和才干。ACBD执政非执政社会差别自然差别精英非精英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帕雷托的精英理论帕累托认为:精英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每一个以社会地位划分的集团中都有一定数量的精英,即该集团中最优秀的那部分成员。各个集团社会成员能力和才干的平均植决定着该集团在社会分层阶梯中所处的位置。ACBD执政非执政社会差别自然差别精英非精英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帕雷托的精英理论ACBD执政非执政社会差别自然差别精英非精英帕累托以精英及精英循环概念说明社会系统——特别是其中的政治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帕累托以性质不同的两个标准:天赋能力的自然差别以及掌权与否的社会差别——进行交互分类。图示中,A类是执政精英,B类是非执政精英,C类是执政阶层中的庸才,D类是芸芸众生、庸常之辈。箭头指示方向则是精英循环路线。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帕雷托的精英理论ACBD执政非执政社会差别自然差别精英非精英帕累托指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通畅,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个社会只有当执政阶层的能力、才干的平均值高于非执政阶层时,才是稳定的,而要经常保持这一点就必须借助于精英循环,即非执政层中的精英人物上升为执政者,以及执政的庸才下降到非执政层。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分层的方法与标准层内关系和层间关系的定性研究对多元分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分层的方法与标准分层的主要方法A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调查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种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主观法主要用途在于发现人们的分层意识。B声誉法——调查员从一个社区中选出一些熟悉社区情况的人作为评判员,让他们按照事先规定的高低层给本摄取成员分层归类。调查员可以对各层成员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人们进行声誉分层的标准。C客观法——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由于不说主观因素影响,客观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分层的主要标准分层的标准有两类:A以外显地位为划分标准,如职业B以潜在地位为标准,如收入、教育分层标准要求是对人们心理和社会表现产生较大或持续影响的因素。常用社会分层标准A收入B职业C教育程度D权力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层间关系定性研究A各层次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和谐、相互依赖、功能互补,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分歧?矛盾和分歧的性质、范围和发展趋势如何?。B各层次之间的沟通方式、交往状况和频率,相互之间的基本态度—把对方作为仿效、参照的群体还是敌对现象?如何评价对方?等等。C各层次之间的冲突状况—如果发生冲突,是以个人形式还是以群体形式出现?是局部性的还是全局性的?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冲突各方的目的何在?有无妥协的可能?其妥协又将如何达到?等等。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对多元分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社会多元分层结构指的是由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空间中的具体分布确定的各分层地位之间的关联状态,可以由统计学的相关系数对其加以测定和描述。-教育程度++收入甲-教育程度++收入乙分层结构与分层空间有区别。两个社会可能在分层空间上相同,但各社会成员在各自社会空间中具体分布状况却有很大差异。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结构弹性分析在统计学意义上,可以把结构弹性定义为社会成员的一种分布状态,在这种分布中各层地位之间的相关系数为零。分层属性之间的相关性越强,则结构弹性越低;反之,相关性越弱,结构弹性越高。根据结构弹性的高低可以区分出两个极端类型的分层结构:刚性结构弹性结构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结构弹性分析刚性结构刚性结构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具有很强的地位相关性,或者形象地说,社会成员在多元分层空间的分布呈现集束状态。一个刚性结构的社会,其社会不平等被成为积累性不平等。弹性结构刚性结构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相关性很弱,形象地说,社会成员在多元分层空间的分布呈现弥漫状态。一个刚性结构的社会,其社会不平等被成为扩散性不平等。第四节社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