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幼儿园童话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教育策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科研论文:幼儿园童话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教育策略科研论文:幼儿园童话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教育策略【摘要】童话故事作为儿童的娱乐形式之一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了数百年。现今,它的教育功能已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因为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童话故事,尤其是世界上经典的童话故事,包含了人类对世界的体会。在这点上,对于孩子的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幼儿园童话教育活动中,童话最本质的精神,即其快乐、幻想、诗意、游戏等特性常常被教育者丢失在教育活动之外,从而导致孩子们对童话的淡漠甚至厌恶。根据本人的研究,发现教师在童话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使儿童认知产生偏颇;过分注重语言技能培养;教化现象相对严重;教材选择相对局限等几大问题。根据这几大问题,结合观察访谈,总结了一些当今幼儿园童话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教育策略。【关键词】幼儿童话教育教育策略一、问题提出(一)研究背景作为一种幼儿喜欢的文学体裁,童话故事在学前儿童的教育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前的童话教育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和误区,在提倡教改新理念的今天,在童话教学的问题上,儿童应以何种心态接受童话作品,追求快乐的体验?又如何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受到某种启发,得到正确的人生导向?这些都是十分严峻的课题。本文旨在解析童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一定的解决策略。(二)研究目的与意义1.理论意义童话的价值具有娱乐性、审美性、认知性和教育性。人们对童话的传统认识过分强调童话的教育性,而忽视了童话的审美性。把童话作为习得知识和进行道德教育的手段,而忽视了童话的艺术性——审美。而实际上审美性是奠定其他功能的基础。在童话这个特定的艺术世界里,美感功能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对儿童心灵的净化,对儿童精神家园的守护,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探究等等,都是“教育”二字所不能简单概括的。通过本研究,童话对儿童价值观、荣辱观的形成,以及对儿童语言发展、形象思维、社会认知产生的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持。2.现实意义(1)进一步推动学前课程的建设。通过本研究,使我们了解目前童话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开阔视野,给幼儿教育者启示,改变对学前儿童基本价值认识的态度,从而对童话进行选择,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在道德教育与社会化教育中,更好的把童话运用于幼儿园课程实施。(2)为幼儿园语言领域的实践提供参考。童话在幼儿园领域的应用偏少,教学方法也较单一,不能充分发挥童话的作用和价值。通过本研究,我们能更好地发挥童话的效能,在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通过各种方法,结合理论与幼儿园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教育建议措施,这为童话在幼儿园中运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鉴定意义。二、研究设计首先,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所在幼儿园班级的全体儿童以及教师。其次,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法、观察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进行研究。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收集资料,提出幼儿园童话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本人在幼儿园工作期间对教师的观察和访谈,根据自己所看结合所感,对当今幼儿园童话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另外,在文中通过对一定的教学案例以及童话故事的分析,更加充实与丰富所提出的观点。最后,对所有的资料进行整合,完成论文。三、童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析(一)易使儿童认知观念产生偏颇美国文学理论家乔治·普莱认为(1):在幼儿接触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将现实生活和艺术世界区分开来,甚至时常将艺术中描写的人物、事件当作真实的现实来感知。心理学研究也证明,特殊的情感发展特征导致3~6岁的幼儿很容易混淆虚构梦幻的童话世界和现实中的世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社会都会对继母这个词语非常有芥蒂,看到类似“后母”、“后妈”这样的字眼首先就会联想到打骂、虐待等一系列的贬义词。有些孩子会在毫无理由的情况下讨厌她的后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童话中代替慈爱的母亲出现的基本上是凶恶的后母,“白雪公主”的后母要杀死她,“灰姑娘”的后母只疼爱自己的亲生女儿······所以,孩子十分容易受影响而将童话中的后母与现实中的后母等同起来,而觉得自己就是那位可怜的“公主”,在与后母“作斗争”。在幼儿园的真实教学活动中,老师在说故事的时候,也会刻意的对继母形象进行强化。虽然,老师的初衷是非常好的,因为他们是想让孩子明白:只有善良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或者是其他的一些道理。可是,不知不觉中对于孩子在区分童话和现实中的角色时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让孩子产生了思维定势。同样,认知观念的偏颇同样也会导致孩子的一些性格问题。在童话世界中,许多女主人公的形象往往都是善良懦弱的,她们通常都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并且经常接受着其他人物的比如“仙女”之类的帮助等等。现实生活中,儿童的是非判断能力本来就十分地薄弱,已有经验也不丰富,看事物大都是表面肤浅的。在阅读这些童话的同时,也不可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等方面对这个人物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更加不可能像我们成人那样做到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故事主旨。在幼儿园中,有些孩子他们的性格本身是比较胆小内向,不善于展示自我。一旦他们接触到这种类型的童话,他们就会把自己归因为童话里面的主角,祈求着能够有“仙女”或者“魔法”来解救他们,从而使他们变得非常依赖他人,没有自信,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十分不利的。(二)过分注重技能培养,不重视幼儿情感体验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内容中有明确的提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由此可见,在幼儿园童话教育活动中,教师更加应该注重的是对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文学素养的熏陶,而并非十分注重识字等技能类的训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情况却并非如此,教师往往注重幼儿的技能大于对幼儿情感体验的培养。当然,这牵扯到很多方面的原因,有来自家长的,也有来自社会的。目前适合幼儿自己读的书籍匮乏是原因之一。对于这点有些人或许会提出质疑,走进书店,到处都是包装精致的儿童文学作品丛书,怎么能说匮乏呢?我所指的是真正适合自行幼儿阅读的童话刊物。目前市面上的幼儿文学作品,仔细翻阅一下,你就会看到这些童话书大多数是以丰富的图片为主,在每幅图片的下方会有一段文字说明作为“陪衬”,并且会在每个字的下面注上拼音解释。这样的书籍与其说是让幼儿“感受语言和丰富和优美”,还不如说是让幼儿看拼音认汉字。有的书籍后面甚至还会有由专门的板块,让幼儿进行生字的训练。事实上,这些原本更加适合小学生或者在大班年龄段的孩子阅读的书籍,已经逐渐地被下放到了幼儿园中班甚至是小班的年龄段去阅读,原因就是潜移默化的对儿童进行认字训练。其实,幼儿的识字水平有限,在自行阅读上的确会出现一些困难,但这不意味着做不到,我曾经在一家幼儿园看到过这样一些奇特的书,他们更像是一种玩具,比如:三只小猪,他们会在第一只小猪的房子上,贴上一些小稻草,让小朋友触摸到房子的材质。这样,幼儿就自然会有兴趣翻阅那第二只小猪的房子呢?幼儿对书籍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并且还能学到许多生活常识。在教育策略上的单一性也是导致童话教育忽视儿童情感体验的原因之一。(2)保罗·德曼曾说过,阅读与欣赏是一种体验,是美学的真正主题。文学中的审美体验是指鉴赏主体以强烈的情感参与文学活动(3),融入文学作品,与剧中人同喜共忧的一种现象。孩子在文学欣赏中想象的丰富性和对形象感受的真实性、深刻性常常是成人不可企及的,有时他们还需要毫不掩饰地抒发和表现欣赏活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身体力行那些有趣的情节,这是孩子接受审美教育的天然优势。但是,在实际的文学欣赏活动中,老师的方式不是让孩子跟着自己枯燥的阅读,就是一个人在那里讲,让孩子坐在椅子上听。很少看到在教育过程中,让幼儿观看一部童话电影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感想,或者策划一部儿童剧让幼儿扮演其中的主人公等等。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通过让小朋友扮演小矮人,让他们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以及善良的人才是最幸福的,由于这种让儿童抒发和表现情感的渠道太少,使得儿童并不能完全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使得儿童并不能真正加深对该作品的理解,又怎么能让他们在情感上体验出童话的魅力呢?(三)教化现象严重,忽视童话审美情趣孩子阅读童话的过程是一种特有的审美过程,他们不知不觉就在这样的审美中完成了教育。这种审美教育远比家长、老师的说教更容易使孩子们接受,也能够更深入、更持久地对儿童起着陶情冶性的作用。由此可见童话对于儿童有多么重要。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都常借助童话的形式,但这些童话作品多半仅仅被当作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语言教育的工具。教师过于关注作品讲了什么道理,带来了哪些教益,有较多的道德训诫和实用性解释,而忽视从情感与审美体验的角度进行引导。这种忽视童话审美特征的做法背离了童话的本体功能:即其快乐、幻想、诗意、游戏等特性。教师在进行童话教育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这则童话能让孩子掌握哪些知识?是否丰富生活经验?诸如此类的问题,最终会捆绑住“儿童的想象力”和“游戏精神”的开发。比如:《魔法奶奶的电话》(大班),这则故事讲述了魔法奶奶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通电话,向孩子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四季的画面。故事中结合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丰富他们对四季的认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却抑制了幼儿的拓展思维,只是希望他们能记住书本里面的四季各有什么特点。让孩子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就这样,孩子懂得了书中的“春天”有回有报春花、“夏天”莲花在小河里盛开······看似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但是事实上孩子远离大自然,只是在文字中习得了生活常识,对于他们而言,依然十分匮乏的。再比如:例如,(4)在《路上有个小土坑——中班文学欣赏活动设计》中,其活动目标被确定为“通过学习故事,使幼儿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并且会描述;培养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幼儿责任感,懂得做事要替大家着想。”在活动过程中,首先是通过提问(路上有个小土坑,假如你看到,你会怎么做?)激发幼儿听故事的愿望,接下来是通过教师讲述故事和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中都有谁?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而后是听故事录音并讨论(你喜欢谁的做法?等)。整个活动目标的设计非常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提供的素材也十分地生动有趣。活动过程中也尽量引起孩子的兴趣,使之能完成幼儿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预设目标。但道德的教育痕迹依然很重,注重对幼儿认知,语言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比如:要让幼儿记住···培养幼儿的某种能力···而在活动的过程中,也十分拘泥于一些细节问题,对于这篇故事本语言艺术的欣赏(如:小狗是怎么样做的?小猫又是怎么样作的?因为动物的不同,所以他们会产生的行为和举止也是不一样的)就十分的缺乏。虽然,童话教育的目的是对幼儿进行教育,可是过分的强调“明理”,让孩子体会不到语言的优美和画面感,也是不可取的。(四)教材选择局限,占课程比例的份额少幼儿园现在使用的语言教材都是与二期课改的教材相配套的,换句话说,上课时教师能用的语言类教材其实并不多。教材的数量直接影响到了课程份额的数量,现在平均每个幼儿园专门的开设的阅读课程1-2节/周。另外,与过去分科教学与提倡纯语言教育的不同,根据二期课改的要求,现在幼儿的语言教育必须贯穿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这样,幼儿在词汇的丰富,句式的掌握上就更加趋向于口语化和生活化。其实,对于培养幼儿的文学素养来说,不但没有增强,反而是削弱了。其次,童话教材缺乏优美、想象空间大的优秀文学作品。童话具有浪漫、异想天开等艺术特点,通过形象生动甚至是华丽夸张的语言文字让幼儿身临其境,沉醉其中。例如:经典童话《小篮和小黄》就是一篇意境十分优美,又让教师发挥和儿童的想象空间都很大的作品。在认知上:让孩子认识色块——黄和蓝融合在一起就成了“绿”。在情感上:小朋友们要团结友爱,甚至还可以衍生到更深的主题——爱与融合。优美且创意十足的文字深深地吸引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