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说课中医药基础教研室王艳萍说课包括的内容改进措施课程定位师资状况实践建设教学思路中基中诊一、课程定位1、课程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是其它各学科的必修课程,它系统地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不断吸收现代中医临床实践的新成果、新进展,在医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必须认真学好的一门基础课。2、确定课标,明确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精神,掌握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判断分析能力,充分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去诊察病情、识病辨证能力。从而为临床各科奠定理论基础。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医风,具有团队协作、勇于进取,敢于解决实际问题、和谐处理医患关系的精神。3、选用教材及教材的重点、难点选用教材:新世纪全国中医中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由王农银、郭靠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重点:阴阳、藏象、病因、防治原则、四诊、脏腑辨证、八纲辨证难点:藏象、病因、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教学对象情况高职高专2009级中医1班,2009级骨伤班共140人二、课程师资状况12人《中医学》教学团队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在读博士生1人硕士学位5人本科6人教研、教改活动1教研活动:固定每周星期二下午进行本组的教研活动,商讨教学问题、示范教学、协调理论教学与临床带教活动。2教改活动:模拟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核模式,强化学生判断分析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四诊能力;实施中医学教学改革;引进新的教学模式。3教改课题:根据学生文化基础的参差不齐及教材内容多、学时少的实际情况。因此,对《中基、中诊》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师资建设规划1、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获得硕士学位。2、所有教师都培养为“双师型”教师。3、每年至少派遣2名教师外出进修或附院轮岗。建设规划1、联系本地区中医科实力较强的医院作为课程教学的实践基地。2、外聘兼职中医教授1名,定期开展中医教学、讲座、临床带教等活动。3、开发和构建模拟中医医院和中医病症模型系统。4、联系基层和农村中医实践教学基地。四、课程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方法设计--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法1问题引导法2指导归纳法3案例分析法4实践教学法(PBL教学)指导采集临床资料,尤其是中医四诊布置更深层的临床问题作业教师与学生提出临床问题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分组讨论教师点评和启发提交集体结论较典型病例案例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开始讲授内容,逐步解决问题教师提出诊断、病因病机、辨证、方药的问题教师装病人,学生问诊,提供其他资料电教手段1234课件(PPT)动画病因五色视频名家授课视频教师临床视频舌诊脉诊视频学习方法设计1自主学习:对学生进行励志、感恩教育;多采用鼓励、嘉勉手段。2合作学习:分组讨论相关问题,共同查阅中医学文献,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3探究学习:在采用实践教学法时,尤其要注意提出问题、查阅文献、解决问题,探究新知贯穿其中。课程教学时间设计1、全学期《中基、中诊学》共90学时,理论教学90学时,课外实践教学12学时。2、其中中医基础讲授48学时,中医诊断42学时。3、周末组织学生见习,不计入正规教学课时。教学过程与课堂教学时间设计讨论问题或病例,布置作业10分钟讲述内容,解决问题65分钟复习上次课内容,概述或提问3分钟提出问题或病例,收集资料,12分钟五、课程建设思路1创建校级、市级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2探讨并实施实践教学法、开放互动教学法等。3创立整套教学PPT,拍摄整套中医学视频。课程建设思路临证视频PPT参考书练习题集成教学软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题临证考核动画《中医学》参考书籍说课举例颜色(五色):赤白黄青黑;光泽(明度):明润、枯槁。望色——观察病人皮肤(面部皮肤)的色泽变化以诊察病情的方法。2.原理——“气由脏发,色随气华”1.色—皮肤二、望色(一)概述脏腑(产生)→精气(充养)→肤色(外显)•色为肤色,泽为光泽。•泽是脏腑精气之外荣,故泽与色即精气与肤色的关系。•精气充养于皮肤,无论何色,只要有精气(润泽),则有生气。3.色与泽的意义4.面部分候脏腑理论•《灵枢·五色》分候法——内伤杂病。•《素问·刺热》分候法——外感时病。(二)常色和病色1.常色•含义:人在生理状态时面部皮肤的色泽。•特征——明润,含蓄。•中华民族的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分类:(1)主色——人基本的,终身不变的肤色。(可因种族或个体差异而不同)(2)客色——因外界因素(如季节、气候)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正常肤色。(较之主色略有不同;变化是暂时的)•四季平色:冬季稍黑秋季稍白春季稍青长夏稍黄夏季稍赤2.病色•含义:因疾病所致的面部色泽。•特征——晦暗,暴露。•分类:善色:面色光明润泽(如“阳黄”,黄鲜如橘)——脏腑精气未衰(新病、轻病、阳证)恶色:面色枯槁晦暗(如“阴黄”,黄晦枯槁)——脏腑精气已衰(久病、重病、阴证)•善色→恶色,提示恶化恶色→善色,提示好转。面色光明润泽。脏腑精气未衰,新病轻病阳证。——气至善色面色枯槁晦暗。脏腑精气已衰,久病重病阴证。——“气不至”恶色(三)五色主病1.赤色——主热证(实热、虚热)、戴阳证(假热)•满面通红——阳热亢盛(实热证);•两颧潮红——阴虚阳亢(虚热证);•泛红如妆——虚阳浮越(假热证)。2.白色——虚证(气、血、阳)、寒证、失血证•晄白虚浮——阳虚水泛(晄白——阳虚);•淡白无华——血虚/失血;•面色苍白——阳气暴脱/阴寒内盛。满面通红—阳热亢盛(实热证)赤色(1)赤色(2)两颧潮红—阴虚阳亢(虚热证)晄白虚浮—阳虚水泛白色(1)淡白无华—血虚/失血白色(2)白色(3)面色苍白—阳气暴脱/阴寒内盛3.黄色——脾虚证,湿证•面黄无华(萎黄)——脾胃虚衰;•面黄虚浮(黄胖)——脾虚湿泛;•面目身黄(黄疸):黄鲜如橘(阳黄)——湿热熏蒸;黄晦如熏(阴黄)——寒湿困脾。4.青色——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面色淡青或青黑——寒盛,痛剧;•面唇青紫——心阳气虚,血行瘀阻;•面色青黄——肝郁脾虚;•小儿眉、鼻、唇间发青——热盛惊风。面黄无华(萎黄)—脾胃虚衰黄色(1)面黄虚浮(黄胖)—脾虚湿泛黄色(2)黄色(3)黄鲜如橘(阳黄)—湿热熏蒸黄色(4)黄晦如熏(阴黄)—寒湿困脾面唇青紫—心阳气虚血行瘀阻青色(1)面色青黄—肝郁脾虚青色青色(2)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热盛惊风青色(3)5.黑色——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面色暗淡——肾阳虚;•面黑干焦——肾阴虚;•眶周发黑——肾虚水停;寒湿带下;•面色黧黑——瘀血内停。黑色(1)面色暗淡—肾阳虚黑色(2)眶周发黑—肾虚水停;寒湿带下黑色(3)面色黧黑—瘀血内停复习思考题1.何谓常色、病色?其有何临床意义?2.色与泽有何意义?3.何谓五色诊法?4.青、赤、黄、白、黑五色各主何病证?其有何临床意义?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