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钟声》读后感一个月读完海明威的这本名著,收获颇多。海明威发挥他独特的叙事艺术,以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及丰富多彩的对白,紧紧环绕着罗伯特·乔丹的行动,一气呵成地把这故事讲到底,同时插入了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及回忆,使这个主人公的形象非常丰满。短短三天里的故事,洋洋洒洒四十万字。也可以说是主人公罗伯特·乔丹——一个思想复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三天里的心灵轨迹。生与死的问题,爱情与战斗职责的矛盾,道德伦理与严酷现实的矛盾交织在一起。读完英译本后,我对书中的字字句句感慨颇多。关于内容:这是海明威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说,但全书情局限于三天之内(一九三七年五月底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写得紧凑非凡。那时候,由于三月中政府在首都东北瓜达拉哈拉城附近大败意大利侵略军,首都已转危为安。戈尔兹将军这时正准备在首都西北向瓜达拉马山区叛军山上防线发动进攻,为了切断敌人的援路线,派美国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到敌后深山中和游击队接上关系,等战斗一打响,炸毁一座铁桥。本书即从老向导安塞尔莫带乔丹到桥头哨所侦察写起,接着两人就向游击队的营地进发。老人唤来了小组头头巴勃罗,乔丹和他立刻进行了交锋,矛盾就一步步展开了。巴勃罗当年原是马贩子,给部队和斗牛场供应马匹,后在斗牛场做帮手时结识了和斗牛士菲尼托同居的比拉尔,菲尼托被牛挑伤死去后,她跟巴勃罗待在一起。革命爆发时,巴勃罗率众在家乡小镇包围了民防军的兵营,逮捕了所有的法西斯分子,把他们都处死了。三天后,遭到反动军队的反攻倒算,至深山中打游击,一年来,袭击了几次敌人的据点,炸了一次火车,弄到了几匹马,开始酗酒,意气消沉,只求能在这山区混下去。他得悉了乔丹的来意,当场提出他所谓的狐狸的原则:要在一个地区待得下去,就只能到别的地区去活动,不然会被敌人赶走。比拉尔是个直爽热情妇人,和几个苦出身的斗牛士生活过来,多少尝到了些人间的欢乐,因巴勃罗当初富有男人气概而倾心于他,但如今年近半百,看他堕落成个鼠目寸光的酒鬼和胆小鬼,心里非常懊恼,和那些苦大仇深的游击战士一样,正于无法为他们所热爱的共和国作出贡献。在这节骨眼上,共和国派来了爆破手。当晚大家聚集在山洞里,比拉尔带头对巴勃罗,赞成炸桥,大家一致表态支持她,她豁出来说:“这儿我作主。”在这剑拔弩张的关头,乔丹不由得伸手按在手枪上,巴勃罗屈服了,但后来出尔反尔,处处只从他个人的安危出发,乔丹不得不在比拉尔和大家的帮助下,克服了他的破坏活动以敌机敌骑兵的干扰所带来的困难,于星期二早晨及时完成了炸桥任务,但不幸以身殉职。片段摘要:你反对一切杀人的行为,可你既杀过人,而且还要继续杀人。因为要打胜仗就必须多杀敌人。双方都在屠杀,游击队员绞死长枪党,法西斯分子血洗拥护社会党的村庄。为了自由,尊严和所有人都有工作而不致挨饿的权利,我们对他们也干下了令人发指的暴行,“但那是因为我们缺乏教养,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他们是蓄意地、深思熟虑地干着。”游击队员们射击,投掷手榴弹,炸火车。可是杀掉的人有几个是真正的法西斯分子?那些铁杆儿长枪党们都躲在后方屠杀平民。而在战壕里向我们瞄准的是和我们一样的穷人。联合政府内部也是成分复杂,斗争重重,军队缺少武器装备,指挥不畅。有着种种官僚主义,工作无能。党内的清洗斗争连在国际纵队里也难逃一劫。内部还有第五纵队活动。奥威尔当年志愿参加西班牙内战,身负重伤后回国,还有他的同志因为政见不同要追杀他。尽管这样,为了所拥护的一切,为了这种感情以及这种必要性*,你还是参加战斗,为你接受的教育中所提到的新世界而战斗。然而,有谁能像青年牧师和军人始终保持着忠诚?是我们蜕变了,还是世界并不是我们原先想象的那样?根本没有完美的事业,以前没有,今后也不会有。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但我们并不能心灰意冷,就此投降,还是要接着进攻,继续杀人。因为不这样干战争就要失败。那些行不通的混蛋命令明明会夺去你的命,你也只能去豁出命来坚决执行。是啊,谁也没权夺取别人的生命,可不这样我们自己就要遭到更大的不幸。谁也不想和爱人分别,白白送死,可不这样最终的危险就不会过去。这确实是陈词滥调,但这也是真话。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是比战争更坏的呢?我的感触:《战地钟声》的对话和独白精彩纷呈,有着让人难以忘怀的震撼的艺术感染力。有时候惜字如金,几乎没有修饰语和助词、语气词等,紧凑明快,塑造出一种紧张、严肃、庄严凝重的战地气氛;有时又泼墨如雨,特意用重复句,一句话重复十遍八遍,仿佛一个历尽沧桑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回忆起往事时候的自言自语,或者一个伤了心的人,酒逢知己,琴遇知音,把知心话倾泻而出。面对这样情感强烈,一发不可收的悬河之语,你会插不上一句话,也不会去干扰叙述者,只会用心去倾听,去感受,如沐春风,如临春雨,时而凄怨缠绵,时而欢快轻松,体会着战争的冷酷无情,友谊的可爱珍贵,爱情的甜蜜醉人,生命、自由的尊贵美丽,体会着爱恨情仇,生死离别,以及生命、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的终极探讨。特别是革命者在广场处决反动派时候,过去无辜的受害者现在翻了身,作威作福、罪大恶极的反动派成了阶下囚,一幅多么鲜明的、造化弄人的、却又屡屡无情反复上演的的历史画面!革命者手执各种武器,从广场站成两排,直到在江边的悬崖绝壁,中间留出一条笔直的通往死亡的通道,把反动派一个个赶着走过去,生命在众目睽睽之下,消失在鲜血淋漓的棍棒交错中,每一个被处决者面对生死的种种表现和死刑执行者的各种复杂心理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人类灵魂深处的邪恶和善良,懦弱和坚强,正义和反动,情感和理智,是如何泾渭分明,又如何的错综复杂,告诉我们,无法简单滴为每一个人贴上明确的标签!显示人类是多么复杂的、不可思议的独特的存在!拷问着每一个人的灵魂---应该如何对待生命、尊严,对待每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日子,对待永远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自身的美丽存在!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仿佛跃动于眼前,真是高超的文学艺术的一大享受!同时,我觉得罗伯特德死是战争的宿命。战争无论起于何因,都不过是一种狭隘的爱国主义,或者以正义的名义达到满足个人狂妄的私欲的阴谋罢了。混迹于邪恶的大批无辜的死亡是战争永远洗脱不尽的罪证,也是战争永掘不尽的罪恶根源。打着不同旗号的暴力使人类自觉或被迫走上宿命。罗伯特的看上去极不自然的死赋有悲剧的诗意,人生像是为了赶赴一个虚空而自以为深邃的存在。海明威的书名是个哀叹般的问句。千古悠悠,有多少冤魂嗟叹。这无尽的拷问弥散着无法抑制的太息。乌干达的-阴-郁、卢旺达的哀嚎、库尔德人的绝望、吉普赛人的苦难,扬起漫天沙尘蒙蔽天日,然而悲凉的丧钟呜呜的哀鸣难以被掩蔽。海明威在扉页上留下的笔记可以作为结束: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他就为你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