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基本理论研究成果测量兴趣一、概述1、定义: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分析:对有趣的事物个体会A、优先注意B、积极探索C、伴有肯定情绪和向往心情“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2、特点:指向性动力性情绪性3、影响因素A、遗传通过能力和气质影响兴趣;兴趣与性别能力与兴趣的关系最为密切;能力与气质的向性(内向外向与专业兴趣及成绩)B、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生理需要--暂时兴趣;社会需要—长久兴趣C、兴趣和认识、情感密切联系“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知之深则爱之切,爱之切则知之深”D、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兴趣与爱好爱好:兴趣进一步发展成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特点:从事相应的活动两者关系:兴趣是爱好的前提,爱好是兴趣的发展;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相应的活动。4、兴趣的作用A、对活动的作用对未来活动的推动作用;对正在进行活动的推动作用;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B、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并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对认识过程产生积极影响。C、对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兴趣的发展兴趣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一般来说是从“有趣”开始,产生“兴趣”,然后向“志趣”发展的。有趣——兴趣的初级形式。“有趣”有三个特征:直观性、盲目性和弥散性,并且是不稳定和经常变化的。教师引发学生产生“有趣”要注意四点:一是问题要小而具体;二是问题要新而有趣;三是要有适当的难度;四是要富有启发性。打毛衣乐趣——兴趣的中级形式。乐趣是在有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有趣逐渐趋向专一和集中,并对某一客体产生特殊爱好时就成为乐趣研究表明,乐趣与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关,只有那些学生想知道而又未知道的东西才能激起乐趣。一种想要知道奥秘的愿望变成不可遏制的动力激发个体去行动乐趣往往也称为爱好。乐趣具有专一性、自发性和一定程度的坚持性。志趣——兴趣的高级形式具有个性特征的兴趣,与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时,乐趣就发生了飞跃而成为志趣。志趣是兴趣的归宿。志趣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进取方向,奠定他事业的基础。志趣带有自觉性、方向性和坚持性,并且具有社会价值。兴趣的形成“需要——动机——行动——结果满足——兴趣”这一模式。这就是兴趣产生的过程。二、兴趣的分类1、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精神兴趣主要指认识兴趣、交往兴趣、审美兴趣;物质兴趣是基础2、直接兴趣和间接性趣现实生活中的活动是两种兴趣的结合三、兴趣的品质1、兴趣的倾向性A、兴趣的倾向性是生活时间和教育造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B、职业兴趣要到高中甚至高中以后才稳定下来C、职业兴趣是儿童期与家庭成员的关系造成的。和谐的家庭使儿童“以人取向”,冷漠的家庭使儿童“以事取向”2、兴趣的广阔性广阔兴趣上的中心兴趣,既博又专(有趣、乐趣、志趣)3、兴趣的持久性(稳定性)15岁后兴趣趋于稳定4、兴趣的效能指对活动的推动力量。分为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仅产生意向)四、兴趣量表对兴趣的研究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系统的兴趣研究从米纳(J.Miner)开始;第一个标准化兴趣量表是美国心理学家斯特朗(E.K.Strong)编制的斯特朗职业兴趣量表;与库德职业兴趣量表构成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个兴趣量表并作为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趣量表的原型。(一)斯特朗职业兴趣量表1、编制于1927年;认为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成就方向;采用男女分别测验的方式2、1974年,坎贝尔(C.M.Campbell)将其修订为斯特朗—坎贝尔兴趣量表(SCII);是男女合一的测验本;涉及职业兴趣6类:艺术性职业者、社会性职业(社会工作者、教师等)、研究性职业、现实性职业(机械师、农民等)、企业性职业(经理、推销员和营业员等)、事务性职业。(二)库德兴趣量表1、1939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库(G.F.Kuder)编制2、为避免直接指明喜欢某种职业,量表从测定被试的兴趣范围着手推断其职业兴趣;3、将职业兴趣分为10类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一、理想涵义: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分类:1、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对崇高社会制度的理想个人理想:关于个人未来的理想2、具体形象理想、综合性理想、概括性理想影响因素:A、社会的影响和学习兴趣的影响随年龄增长而增大B、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作用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3、职业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理想二、信念和世界观信念: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特点:1、坚信感确信无疑某种理论、观点、事业的正确性、正义性并力求实现2、是知、情、意的高度统一体3、稳定性使个性具有主动性、积极性世界观涵义:是信念的体系。个体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分析:1、认识、观点、理想、信念相互作用形成世界观,世界观反过来影响它们的形成;2、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个体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个体的整个心里面貌;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