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国内外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作者:苏华,杨三冠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刊名:价格月刊英文刊名:PRICESMONTHLY年,卷(期):2008,(11)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5条)1.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19972.戴宏伟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20063.陈红儿区际产业转移的内涵、机制、效应[期刊论文]-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1)4.罗建华.邱先裕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期刊论文]-山西科技2005(1)5.芮明杰产业经济学2005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潘鸿山.王娅萍国际产业转移与越南承接产业转移分析-中国商界2008(12)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深,人类又迎来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随着越南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国际产业转移对越南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掌握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及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了解越南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有利于主动、合理、有选择地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有效的抓住该发展机遇,加快越南经济发展,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2.学位论文杨桃珍产业转移与中国区域经济梯度发展2005产业转移作为国家和地区之间实现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我国来说,东部地区凭借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及国家优先发展政策,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产业转移与我国区域经济梯度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先对产业区际转移及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的涵义作了界定,然后就相关理论作了简单的介绍。接着分析了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结合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当前中西部在承接国内产业转移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政府在产业转移中应发挥的作用。  本文分六个部分展开。  第一章导论。这一部分分为二小节,第一节简要介绍产业转移及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的涵义与特点。第二节介绍了产业转移、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的相关理论。这些相关理论主要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中心-外围理论、产品生命周期轮、梯度转移理论、雁行模式、边际产业转移理论。  第二章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的影响。分别分析了产业转移对发达地区(移出地)和欠发达地区(移入地)的影响。这种影响对双方来说,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第三章分析了产业转移的规律。这一章分为三节小节,总结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及变化趋势和国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第四章分析了产业转移与我国区域经济梯度发展。这一章分为两小节,第一节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区域经济梯度发展,主要从我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历程及特点,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第二节分析了我国当前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接着分析了中西部地区在承接国内产业转移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分析了我国产业转移必要性。这一章分为二小节,第一节分析了我国国内产业转移的必要性;第二节分析了当前影响我国国内产业转移的因素。  第六章探讨了政府在促进产业转移中的作用。主要对有关产业转移政府干预的理论性分析、产业转移中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产业转移中政府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及目前我国国内产业转移中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的分析。3.期刊论文王崇举.熊萍.张宏丽.张利伟.WANGChong-ju.XIONGPing.ZHANGHong-li.ZHANGLi-wei国际产业转移——重庆的机遇与挑战-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19(1)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承接的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国际产业转移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开放水平;近年来,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国家开始鼓励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有序转移.重庆承接国际和东部产业转移,在现代工业技术、生产要素、自主财力及政策措施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在人力资源、产业结构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承接全球产业转移.4.期刊论文周明华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因素——以我国承接的产业转移为例-管理观察2008(11)产业在不同国家之间空间上转移的经济动因是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劳动力价格的差异、需求时滞、产业受让国的市场规模等几个方面.本文从我国承接的产业转移的角度分析了这几个因素的具体体现.5.学位论文史建军基于国际产业转移的辽宁制造业发展研究2009国际产业转移已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并已成为国际经济协作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是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层次分明的产业梯度。由于技术和产业梯度的存在,产业在各国之间可以进行梯度转移,在本国相对落后或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转移到与该国存在产业梯度的国家,成为其他国家相对先进或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提高吸收方的产业结构层次与水平。国家间的产业转移使先进国家可以更容易地甩掉相对落后产业的包袱,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先进产业,从而进一步加快产业升级;后进国家则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引进对自身来说相对先进的产业与技术,以“后发优势”尽快提高产业层次与水平,从而实现产业转移方与被转移方的“双赢”。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规律,抓住发达国家向外进行产业转移的时机,承接产业转移以提升自身产业结构水平,是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必要途径。辽宁目前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主导性产业,对于促进辽宁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在新形势下,辽宁制造业发展面临着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一系列问题。在我国更密切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协作的大背景下,积极、合理的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根据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和辽宁制造业实际状况,积极有效的接收辽宁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提高辽宁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层次和水平,是辽宁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必然选择。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主题、选题意义、研究背景、主要创新、研究内容及重点、框架结构等。第二部分,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评述。对产业梯度及产业转移规律进行阐述及归纳,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发展进行回顾和评述,对有关争议做出评论。第三部分,辽宁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主要对辽宁制造业发展状况及优势、辽宁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辽宁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面临的新问题、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等进行探讨。第四部分,辽宁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研究。从多角度对辽宁制造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进行研究,确定了辽宁发展制造业的基础和劣势,同时,运用DEA对辽宁制造业各行业进行相对效益分析,以了解各行业的发展情况。第五部分,辽宁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选择:“引进来”与“走出去”。从“引进来”与“走出去”两种方式的角度,对辽宁制造业如何引进国外产业转移和向外进行产业转移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第六部分,辽宁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得出对辽宁制造业发展和参与产业转移的启示,并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由于受文章主题所限,以及资料和时间的限制,有两个问题未及时展开做进一步探讨,有待进一步研究:一是对于国际产业转移如何影响全球化的进程未能做出进一步探讨;二是未能对国际产业转移与生产要素流动的互动关系做进一步研究。6.期刊论文陈永华.李宇国际产业转移对长三角域内产业转移的启示-当代经济2008(17)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核心区域之一,其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有目共睹.然而目前其内部各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个比较现实、合理的解决方法是推动长三角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向长三角欠发达地区转移.本文在总结最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新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对长三角域内产业转移的启示.7.学位论文张孝锋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2006第一章是导言。论述了产业区域转移的概念。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和预期价值等。第二章主要对产业转移的理论来源进行了梳理。把国外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归纳为古典区位理论与新经济地理理论、雁行模式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国际投资理论关于区位选择的部分等。第三章主要研究了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首先,从移出地和承接地两个方面对产业转移的动因进行一般分析。对产业移出地而言,产业转移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域产业竞争优势转换升级的有效方式。产业从转出区转移的动因主要是充分利用承接地的资源,包括土地、人力、资金、环境容量、市场、营销渠道等,具体原因可以归结为市场扩张的需要、产业分工的需要、综合利用资源的需要、企业重组的需要和政策性的产业转移等。产业转移承接地的投资环境可从硬环境、软环境和竞争环境三个方面考察。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积极影响包括:吸收先进技术、增加投资需求,促进GDP增长、增加就业、加速承接地工业化进程。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区的消极影响包括:环境问题、本地工业问题、产业结构失衡等。其次,运用城市化框架对产业转移的宏观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探讨了产业引进过程。第四章探讨了产业转移的宏观效应与政府作用。首先,给出了两区域产业转移的新古典模型,分析了不同分工模式的效用,并解释了其经济意义:一般均衡结构由两个地区的相对生产力系数和资金使用效率系数决定。给定资金使用效率系数,产量系数的提高能使一般均衡结构从自给自足跳到局部分工,然后跳到完全分工状态;给定产量系数,也即各区域维持环境因素不变,则比较优势越大,均衡分工水平就会越高,相互贸易量越大。其次,探讨了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的关系。认为,产业转移可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关联度大的大型企业转移常常引起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展;承接地在具有大型骨干企业的情况下,容易吸引上下游企业的进入;共同的文化理念容易形成产业集群。推导出了外部企业向产业集群内转移的条件,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和不足。再次,研究了产业转移中的政府行为。分析了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根据政府作用的理论探讨了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机制。分析了产业转移中政府作用的基本原则、功能和主要手段。并分别从产业承接地政府和移出地政府角度给出了政府政策取向。承接地的政府政策取向主要是:公共投资优先策略、政府职能转变策略、阶段性策略、效率与公平协调策略、政策吸引策略。移出地的政府政策取向主要是: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通过税收政策促进传统产业的转移、适度控制流动劳动力规模。第五章研究了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首先,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是影响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最重要的因素,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征。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包括: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扩大,进程加速。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逐步软化。国际产业转移区域化。国际产业转移方式多样化。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1)从三次产业分类的角度看,产业的国际转移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2)从转移产业的类型看,产业转移往往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开始,进而到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产业转移被赋予了更多的知识与技术内涵。3)从转移的区域看,产业转移往往是从经济发达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由次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样逐层梯度推进。4)从转移的环节看,国际产业转移一般是从加工装配开始,经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积累,过渡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最终将销售与服务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往往保留核心技术,以获取超额利润。并以中国轿车产业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道国政府对国内产业实施较高的保护措施和限制国外投资者的数量,实际上是保护了现有的国外投资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