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立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安居街小学二年级(50):读书与立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上天将要给一个人安排很大的事情时,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经历那些痛苦的磨难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为什么要读书?让自己更优秀。能了解更多未知世界。更好的生活。选择更好的人生道路。有好的前途。做一个有趣人。自我修养的提升。拥有更多成功的机会。知晓天下事,看人待物能多几分透彻。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读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朱熹很小时,就对着天空问他的老爹:“天上有何物?”他老爹捻了捻胡子回答:“阴阳。”朱熹不认可这种和稀泥的回答方式,立下志向说:我一定要搞明白天上到底有何物!若干年后,朱熹找到了,原来天上自行运转着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叫“理”。朱子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后有物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陆九渊小时候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地,问他的老爹:“天地有没有尽头?”他老爹抓耳挠腮,皱眉道:“应该有吧。”陆九渊说“有或者没有,我要用一生来确定它。”若干年后,陆九渊确定了一件事,天地的尽头不在天地,而在我心。陆九渊“心即理”1、心是宇宙的本源,“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2、心是天赋予人的道德观念。王阳明12岁时,深思熟虑的忽然向老师发问:“先生,世上什么是第一等重要的事?”老师脱口而出:“自然是像你老子那样读书登第(科举考试录取)了。”王阳明说:“我看登第恐怕未必是第一等事,最重要的,应该是读书成圣贤吧!”立志要做圣贤。(在儒学的王道信仰之中被分为圣人、贤人、君子、士人、庸人。圣贤即是圣人与贤人的合称,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王阳明心学:人可以通过“致良知”、知行合一而达到“内心强大”的人。为什么要立志?我们最终还是只能专注做一件事…立志很重要,是因为它能给你方向,让你的人生不会像个瞎子一样,到处走各种路,最后走成了个乱糟(zao)糟的网。四处漂泊…只有立志才能让我们有目的的去生活,追求自己的价值。他们大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都过得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他们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他们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成为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成功人士.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立志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1983年,乔布斯发表了名为《未来不是过去的样子》的主题演讲,大会闭幕后,乔布斯与好友决定一同埋下一个巨大的“时光胶囊”。而乔布斯这样做,是想在多年之后,证明自己在多少年以前,就已经确认了某种发明创造,证明自己的预言。2013年,30年后,当年的时间胶囊被挖了出来。其中就曾预言过iPad、无线网络甚至是AppStore出现。。大会闭幕后,乔布斯与好友决定一同埋下一个巨大的“时光胶囊”。公元1905年,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海军舰队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菠萝的海舰队,载誉而归,面对庆功宴上的一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书七个大字:一生俯首拜阳明。东乡平八郎(1848年1月27日-1934年5月30日),日本海军元帅海军大将,与日本陆军的乃木希典并称日本军国主义的“军神”。在对马海峡海战中率领日本海军击败俄国海军,成为了在近代史上东方黄种人打败西方白种人的先例,使他得到“东方纳尔逊”之誉。王阳明,名王守仁。生于(1472),卒于(1528)。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阳明心学”的创始人,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并漂洋过海,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阳明心学特点:人可以通过不断“致良知”、知行合一而达到“内心强大”的人。★一生俯首拜阳明——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曾国藩、张居正等一致推崇★研读《蒋介石日记》,发现蒋介石一生中最大的偶像是王阳明。阅读王阳明,令蒋介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心目中的明朝第一人★大明王朝三百年,只出阳明一人。立德、立言、立功皆居冠顶,单人平定宁王叛乱,千古无出其右者★日本“明治维新”的先驱在中国明代找到了他们唯一的精神领袖——王阳明。王阳明到底有多厉害!知行合一读书虽然可以让我们知道事物的表面和理论知识,但不去用实践去证明,那等于还是不知道。如:知道痛,一定是自己痛了才知道痛;知道寒,一定是自己冷了才知道寒;知道饿,一定是自己已经饿了才知道饿。说明知和行是分不开的,这便是知与行的本然面貌。再如:称某人知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必然是因为这个人已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行为,才可以称他为知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如果,只是嘴里说些知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话,不去行动,难道就可以称之为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吗?知和行的事其实本是一件事,分开了就是不知。知行合一听同样的课,为什么有人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这是因为他在这一方面特别有兴趣,有兴趣后就肯钻研,钻研的越深,收获就越多,时间一久,他就成了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听取同样的知识时,为何有人成为大师,有人就庸庸无为。人就是一棵树,初来乍到世界,还只是树苗,我们要做的是用水灌溉它,用阳光照耀它,这灌溉和照耀就是学知识,但学知识的目的不是把知识记住,而是用知识来激发树苗成长。如果没有这个树苗,你用多少水多少阳光,也没有用。天下没有蠢驴,只有不去找草的驴,找到草,就能找到智慧。但不是让你去直接找智慧,你必须要去试验各种知识,激发出你内心的草。致良知我们看到名、利、权、势时,心要正,如果它本该属于我们的,就拿回来,如果它不属于我们,就毫不犹豫地推掉。拿还是不拿,只是一个良知的判定,判定的标准就是我们的心安与不安。心安与不安之间,就是一个良知的判定。读书才可以致良知。有一次,齐王的儿子问孟轲:“士做什么事?”他回答:“使志行高尚”又问:“使志行高尚是什么?”孟子解释说:“仁和义罢了,杀死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的东西却去占有,是不义。居于仁而行于义,大人的事便备齐了。”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秦始皇巡游天下,排场宏大,气势夺人,刘邦见后,立下志向说: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见到后,则立下志向说:彼可取而代也。如果从立志角度来讲,为何后来刘邦胜了,项羽败了?刘邦的志向是,做和秦始皇那样的人,项羽的志向则是,要干掉秦始皇,再做秦始皇。秦末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天下大乱,后来项羽进入关中,分封天下诸侯,自称西楚霸王,刘邦封为汉王。而后就开始了著名的、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然而最后的结局是项羽乌江自刎,刘邦称帝,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大汉王朝。所谓立志•就是通过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专心致志的找到我们感兴趣的事。•当你把它找到后,就要坚定无疑地信任它,最后信仰它。人只要有了信仰,无论艰难险阻,都会有兴趣的完成。•立志无对错,你的心才有对错。•美女见到鲜花,会赋予它的美,然后戴在发梢,一头驴见到花,只能赋予它好吃,然后吃掉它而已。如果你立的志是在妨碍、干涉别人、说太多假话,为了自己的私欲做太多违背良知的事才可以成功,那这种立志就是恶的,你还不如不立志。立志就要致良知致良知就要多读书读书就是知行合一谢谢大家感恩有你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