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根据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依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制定本规划,旨在阐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思路与目标,明确工作重点与任务,动员社会资源,促进人口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和增长源泉。 一、“十五”时期人口发展成就与经验“十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人口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左右,顺利实现了“十五”人口总量控制目标。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少生四亿多人,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人口素质不断改善。积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不断发展。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继续提高,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提高到8.5年左-1-右。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有所下降,人口预期寿命超过72岁。 ——就业与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试点成效显著。 ——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人口在城乡间、区域间的迁移,“十五”时期累计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2005年城镇化水平达43%。 ——人权事业取得新进展。“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权益保护进一步加强。提前完成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将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集中解决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剩余的2423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 人口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研究解决人口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坚持发展经济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相结合,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2-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人口发展领域的主导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积极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人口发展领域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树立负责任人口大国的良好形象。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人口形势 21世纪上半叶,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我国将先后迎来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大高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国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人口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人口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将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一)人口总量大且持续增长,低生育水平不稳定。 未来十年我国人口(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下同。)将以年均800万人-1000万人的速度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左右的目标,总和生育率必须稳定在1.8左右。按此预测,2010年和2020年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6亿和14.5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本世纪30年代,达15亿左右。 -3-我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受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未来十几年,20岁至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近1亿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出生率和出生人数将明显增加。 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风险。部分群众生育意愿与国家政策要求还存在差距,中西部地区生育水平明显高于东部地区,部分农村地区计划外生育问题仍比较严重。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并不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稍有放松,生育水平就会出现反弹。 (二)人口素质总体不高,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健康素质较低。由生物、社会、行为与环境综合所致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至6%,个别地区达8%以上。据估计,全国每年约有20万至30万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儿出生,加上出生后逐渐显现出来的缺陷,先天残疾儿童总数达80万至120万,直接影响近百万个家庭、几百万人的生产和生活,并给全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和负担。各种地方病、传染病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全国现有智力残疾人约544万,精神障碍患者约16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达1.2亿,艾滋病开始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科学文化素质总体不高。我国人均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五普”的全国15岁以上文盲达8507万,农村15岁至64岁劳动年龄-4-人口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7.6%,25岁至64岁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4.63%。目前,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4%,且一半以上技师和高级技师年龄在45岁以上。2005年我国每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仅有17人。 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部分人群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信用体系亟待完善。 (三)人口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增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2005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达7.7%以上,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1.0%以上;预计2020年将分别达11.2%和16.1%,老年人口分别为1.64亿和2.34亿。本世纪中叶,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4。80岁以上老人2020年达2200万,2050年达8300万。受人口流动迁移影响,农村老龄问题更为严重。 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据统计,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2000年为116.86,2005年为118.58,严重偏离正常范围。预计2020年,20岁至45岁男性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出生人口性别比过高、持续时间过长,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 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大且保持增长态势。据预测,2016年15岁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10.1亿,2020年达到10亿左右;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于2013年达到峰值9.32亿,-5-2020年达到9.30亿左右。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使扩大就业和减少失业成为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区域间人口发展差异明显。农村、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面临生育水平较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文盲率高、孕产妇死亡率较高、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等问题,留守老人、儿童的照料和教育问题突出;城镇与农村人口社会保障水平很不平衡。城乡间、地区间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没有明显改善,由此引发的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流动迁移人口规模庞大,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严峻挑战。 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仍有1.5亿至1.7亿。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将有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在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尤其是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的技能培训、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及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等难度加大,流动人口基本权益保障亟待加强。 (五)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亟待建立健全。 资源瓶颈约束趋紧。未来十几年,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我国供水总量能够满足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发展的需求,但城市供水水源结构单一,供水保障率不高,干旱年份缺水严重,农村人口不-6-能使用清洁饮用水问题还未解决,确保城乡供水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粮食需求量持续增长,对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资源破坏严重、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自然湿地萎缩。今后一个时期,环境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污染将向农村蔓延。生态脆弱地区难以承载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居环境质量改善的难度加大。 (六)政府管理体制和社会事业改革滞后,综合治理人口发展问题的局面尚未形成。 由于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造成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激励约束机制、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机制、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机制、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机制、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对话协商机制以及人口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公共投入机制等仍不健全,人口发展的综合治理仍然缺乏可靠的制度保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抚养比相对较低、人力资源丰富、储蓄率较高的人口红利期。应对复杂的人口形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人口工作全局,明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用改革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十一五”和2020年人口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7-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制度创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用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与分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把提高人口素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确立和发挥人口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能动作用,协调人口与经济社会政策。把人口规划与就业规划、城市和村镇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和资源发展利用规划等结合起来。 坚持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完善人口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人口工作新格局。 坚持分类指导。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战略导向和政策重点应有所不同。 (三)人口发展目标。 -8-“十一五”人口发展目标:人口总量控制在13.6亿;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群众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降低,婴儿死亡率降到14.9‰以下,孕产妇死亡率降到40/10万;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左右;就业持续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贫困发生率继续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城镇化水平达到47%;有效缓解城乡间、区域间差距扩大的势头;人居环境有所改善。 2020年人口发展目标:人口总量控制在14.5亿;人口素质大幅度提高;群众普遍享有较好的医疗保健服务,出生缺陷发生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持续下降;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年左右;就业比较充分;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城乡间、区域间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四、“十一五”时期人口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综合运用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确保低生育水平稳定。 保持现行生育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十一五”时期,要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坚持稳定人口和计-9-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坚持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不动摇。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依法管理,建立和完善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国策、国情、人口形势教育,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宣传,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实施“甘露计划”,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