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草原小牧民》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第五册第二单元《草原》中的《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课标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新的课标还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以全新的感觉来面对课堂、学生和教材,同时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理论依据。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讲讲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一、说教材《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以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对本课的理解,我将制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学习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能用欢快、自豪的声音演唱歌曲。2、通过打节奏、模仿马蹄声等为歌曲伴奏等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内蒙古地区风土人情。结合三年级孩子接受能力强,爱唱却唱得不够准确、动听的音乐能力;爱表现却自律能力较低的特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唱、舞、创等音乐实践,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而教学难点则是歌曲节奏较密集,学生演唱有一定难度。二、教法和学法。在歌曲教学中,我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审美活动中,让学生去感知歌曲、演唱歌曲、表现歌曲,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依据三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我决定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看中听,听中学,顺利解决教学重难点;练中听,听中做,突出学科特点;听中创,创中编,于创编中丰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愉快的状态下学习音乐,陶冶情操。三、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认知规律,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这样几个环节:(一)走进大草原首先播放《呼伦贝尔草原》引领孩子们进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激发学习兴趣。接下里来聆听马蹄声,让学生模仿骑马的动作并敲击桌子模仿马蹄声。这一环节的安排,就是帮助学生感受内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学生通过听、律动等形式对蒙古族音乐风格有所感触,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次,也营造出了浓郁的音乐课氛围。(二)感受大草原1、首先我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我们刚才做的骑马动作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动作。(学生交流,预设回答蒙古族)2、然后我出示课件:介绍蒙古族的各种服饰以及蒙古包:蒙古族是我们56个少数民族之一,他们长年在草原上生活,喜欢穿美丽的色彩鲜艳的长袍,漂亮的马靴。他们的房子不是用砖瓦盖成的,而是用木制的圆形的墙壁上面加一个伞型的顶组合成的,称之为蒙古包。3、接着出示图片,展示蒙古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骑马、射箭、摔跤、舞蹈等等,鼓励学生照着图片上的动作,学一学、动一动,再让学生一起模仿蒙古族人民爽朗的笑声:(师唱)啊.哈|啊哈嗬,|啊.哈|啊哈嗬|通过笑声练唱,即在巧妙的做了发声练习又使学生觉得很有趣,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同时,也熟悉了本课的旋律,为学唱歌曲做好了铺垫。【这一环节的安排,我的目的是借助课件,通过欣赏、交流、律动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到许多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激起对民族歌舞的兴趣,又能使孩子们积极展开想象,引发创作的灵感。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达到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的文化相互融合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本课的情感目标。】(三)歌唱大草原1、谈话导入:孩子们,你们想去美丽的草原上做客吗?看——热情好客的小牧民来接我们啦!接下来老师为大家唱一首《我是草原小牧民》,让我们一起到大草原看看吧。此时,学生看书师范唱歌曲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感受,为后面的的歌曲教学及上好本节课做好了铺垫。2、根据大纲要求,我将继续采用听唱法学习歌曲,我安排了聆听录音范唱感受节拍,让生边聆听边做骑马动作感受节拍。接着生随琴模唱、随录音演唱、等几个小环节学唱歌曲,在此环节中,我让学生多次聆听并在轻声跟唱歌曲的教学方法下进行,这样,他们对本首歌曲的节奏就自然掌握了。然后我出示难点句6060|5653|656|3-||(草儿青青羊儿肥)让学生听辨加了倚音和没加的区别,并进行练唱,抓住全曲中的灵魂句“草儿青青羊儿肥,美在眼里喜在心喜在心”进行渲染,让学生们切实的从歌曲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无疑是师生间,同学间融洽互助学习,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达到作者的德育目的。实现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四)体验创新,激发热情1、首先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之前自己创编出的节奏(骑马、射箭、摔跤)用敲击课桌等形式为歌曲伴奏,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到新奇及自己的能干,使学生对上音乐课提高了兴趣,同时也是对学生合作能力的一种培养。2、为了拓展课堂,在顺利完成以上教学后,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我对学生说:“蒙古族的人民啊不但能歌善舞而且还很聪明,他们会用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东西来舞蹈。”这时我出示筷子,学生会觉得很好奇,我向学生说明:筷子是生活用具,但在蒙古族人手中它是可以用来跳舞的道具。随后我表演筷子舞,表演完一次之后,引导学生随着我是草原小牧民音乐来跳,进一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通过自我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五)课后延伸谈话总结:孩子们,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蒙古草原的魅力,感受了蒙古人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让我们载歌载舞共祝祖国繁荣昌盛。播放《爱我中华》结束本课,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这节课的设计是融合律动、歌曲、表演、创编为一体的较为全面的综合课。以学生发展为前提,以“主体、创新”为主题,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突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所思所想,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板书设计:走进大草原感受大草原啊.哈|啊哈嗬,|啊.哈|啊哈嗬|歌唱大草原体验创新,激发热情6060|5653|656|3-||草儿青青羊儿肥课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