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发展有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学习笔记王志武第十章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①历史唯心主义把社会发展的原因归结为人们的思想动机,归结为个别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他们不能发现物质生产的发展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抹煞或忽视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广大的劳动群众在社会历史上的决定作用;他们不能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社会发展看成是一些偶然事件的杂乱的堆积。②历史唯心主义的产生,一是由于剥削阶级从事精神劳动夸大精神作用,贬低物质生产的意义,抹煞被剥削者——物质生产者、劳动群众的历史作用。剥削阶级为维持其特权总是把某种剥削制度说成是永恒的,把这种制度看成是神的意志或某种永恒的正义、人类的理性所决定的,而否认社会现象的暂时性、历史性。而无产阶级则无这些偏见。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能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后产生,还因为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使得社会阶级关系简单化,明朗化,把社会发展的经济根源明显地暴露了出来。而且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打破了地方和民族的闭塞状态,扩大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有可能把各国各民族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研究,发现其共同性、重复性,从中找出一般规律。历史唯心主义产生除了阶级根源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两个原因外,还有其特殊的认识根源。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各种盲目的、不自觉的力量,物质运动的变化,都没有自觉的预期要达到的目的,只是由于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历史的发展则不同,在这里起作用的是人,而人是有意识的,凭思想感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事情的发生都有其自觉的意图,预期的目的。这就给人一种迷惑,似乎历史发展不是遵循历史客观规律,而是人的主观意识。历史唯心主义利用和夸大这一事实,把人的思想,意志特别是英雄人物的思想意志说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这里有两个矛盾,一是,为什么同一社会人们的主观意向会有种种不同甚至相互矛盾、冲突?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中间发生这样的矛盾?二是,为什么各种不同的主观意向,有的能够得到实现,有的不能实现,有的似乎实现(如资产阶级反封建时提出“平等、自由、博爱”,结果建立的还是剥削的更不合理的制度)。但实际的结果和预期的并不一样?黑格尔认为支配人类历史的“民族精神”无非就是支配整个宇宙的神秘的“绝对精神”的一个发展阶段。恩格斯指出,研究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的动机,研究历史发展的真正的动力,不是研究个别杰出人物的动机,而是研究整个阶级、整个民族行动起来的动机。人类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历史,阶级斗争的根源是各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冲突,阶级的生产和发展是物质生产发展的结果。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发展的状况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和社会意识。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者——劳动人民的历史。社会五种形态,是从社会的物质的社会关系而不是从思想的社会关系划分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又对社会存在起重大影响。当落后腐朽的意识形态支配人们头脑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阻碍作用;当进步的意识形态掌握群众的头脑,对社会起促进作用。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进步的意识是新生进步势力的要求的反映;腐朽反动的社会意识是落后势力的要求和反映。引起中国革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的矛盾。马列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胜利,是因为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需要。资产阶级在其没落阶段,或者把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混为一团,或者只注意社会生活中的枝节问题,回避对社会发展中本质问题的研究,否认历史过程客观规律性,宣扬非理性主义。还有的热中于研究个人的心理状态。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阶级斗争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的高度发展会被消灭。历史唯物论研究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和一般规律,是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但它不是科学之科学,它不能代替各门具体的科学。恩格斯曾对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德国出现的把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当作标签乱贴而不是当作研究的指南的倾向进行了批判。见马克思选集四卷P、475第十一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一)、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十八世纪法国的孟德斯鸠,十九世纪英国的布克尔等人,用地理环境解释社会制度的变更。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有一定影响,但它不能成为社会发展中的决定力量。因为一,人口密度与国家性质无关。二,人口增减说明不了社会制度的更替。三,人口多少不是社会制度变革之原因。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把人民贫困原因归之于人口多而不是归之于资本主义制度。新马尔萨斯主义则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辩护。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或物质生产。人要从事政治科学艺术活动,首先要能够生存,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二)、生产力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同以生产工具为主的被用于生产的劳动资料相结合。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中对自然界的关系。人们在生产中彼此结成一定的人与人的关系,是生产关系。(三)、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它的基本制度、阶级结构以及政治、法律、道德等观点。私有制决定了剥削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公有制决定社会主义制度及意识形态。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物质标准。生产工具和其他劳动资料是社会生产力中的物的要素。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生产工具和其他劳动资料是可能生产力,通过人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工具制造、使用和改进都要通过劳动者实现。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包括: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它们相互间的关系;③由前面两种情况所决定的产品的分配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本质。生产关系有两种类型,公有制和私有制。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公有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公有制中,人们在生产中的关系是相互合作的;分配形式,原始社会是平均分配,社会主义社会是“按劳分配”,共产主义是“按需分配”。私有制中,人们的关系是统治被统治关系,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居于统治地位,反之处于被统治地位。前者支配后者劳动力,不劳而获,对后者是剥削被剥削的关系。二者之间形成残酷的阶级斗争。生产力是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生产的变革和发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变革和发展开始,首先从工具的变革和发展开始。劳动者技能和经验的增长改进工具发明工具,科学技术的应用加速变革工具。工具的变革又促进经验和技能的积累提高。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迟早要发生变革。石器产生原始社会、铜器产生奴隶社会、铁器产生封建社会、大机器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从而也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后的决定力量,而首要的生产力——劳动人民,则是历史的创造者。生产关系是生产力赖以发展的社会形式,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合,有力推动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则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失业,技术设备得到高度利用,生产力诸要素顺利发挥作用,生产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产生于新的生产力出现之后。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又总是在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之后。忽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能动作用不符合客观历史事实,违背马列主义辩证法。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由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适合,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方式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通过人们的自发到自觉的革命活动的过程而实现。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利润采用大机器时,他们没想到伴随大机器生产出现的无产阶级恰恰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反动统治阶级总用物质和精神力量维护旧的生产关系。先进阶级中反映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根本变革需要的新的思想和要求就会产生。在这些思想要求指导下,人民通过革命斗争,(自觉的)改变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的趋势终究是不可抗拒的,旧的生产关系是一定要被冲破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第二国际的庸俗化了的“生产力伦”,片面夸大生产力决定作用,抹煞生产关系反作用,特别抹煞在变革生产关系中群众自觉革命活动的重大意义。现代修正主义借口科学技术发展否定社会革命。无产阶级政党要自觉运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要求的规律,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维护新的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并不断调整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我们党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现者;它把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劳动群众根本利益作为自己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最高准则;科学地把握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历史上五种基本生产方式的依次更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原始社会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集体劳动,由此决定了以公社为单位的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公有制。没有私有观念。劳动产品不多,平均分配。没有剥削。两次分工(畜牧业和农业、农业和手工业)和产品的交换引起私有制的出现。金属工具使用,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剥削可能。奴隶制生产关系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占有劳动者——奴隶。封建生产关系以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劳动者为特证。农民用自己的工具在地主土地上劳动,产品大部分以地租形成交给地主。农民和奴隶不同,不能随便被杀,有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自己的经济,交地租后所剩产品归自己所有,有积极劳动、改进技术的兴趣。在封建社会中商品交换极不发达,自然经济在农村为主。随着封建经济发展,分化出独立的手工业,手工业和农业增长,城乡之间社会分工发展,商品经济得到发展,适应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扩大的新市场的需要,使封建社会内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破坏封建的自然经济,同封建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资产阶级同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斗争。资产阶级利用农民的反封建力量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起自己的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而工人则一无所有。无产者对资本家没有人身依附关系,但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比起封建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蒸汽机、蒸汽动力的使用实现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一开始就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家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又表现为单个企业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能力无限增长的趋势和社会购买力的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发展,使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的经常伴侣,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生产资料日益集中于一小撮大资本家手中,形成垄断资本。垄断代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帝国主义矛盾加速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垄断资产阶级依靠其经济实力加强了对国家的控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客观上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更成熟的物质条件,本身不可能使资本主义变为社会主义。五种基本生产关系是指一般社会形态。另外也有特殊情况,如旧中国就没有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而是由半封建半殖民地到社会主义。四、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大工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这个生产关系本身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只有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对私有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业、手工业等个体经济——进行了革命的改造,才能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建立起来。①没收垄断资本的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②根据资产阶级对待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