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决定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没有考察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承认存在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承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为前提,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1)地理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和生产资料,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地理环境决定论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孟德斯鸠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但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2)人口因素它是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三,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第一,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第二,不同的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第四,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生产,因而必然要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反对“人口决定论”的错误观点“人口决定论”将人口因素视作历史进程中的决定力量,是一种夸大人口数量作用的错误的历史观和人口观。它将人口过剩现象视作现代社会一切灾祸的根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自然规律”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2,4,8,16,32······生活资料则以算术级数增加,2,4,6,8,10······导致人口的绝对过剩,造成失业、贫困、饥饿和其他灾难。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3)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材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范:劳动和美是两码事。赵:范老师,我觉得劳动者是最美的人,没有普天下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吃啥,没有普通者的劳动,穿啥,吃穿都没了,你还臭美啥。红高粱模特队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议会基诺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反映。社会意识的基本类型主体内容层次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的某些管理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个人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请思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原始壁画和舞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由分工造成的。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鲁迅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同样是生活在一起的两口子,做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马克思论艺术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艺术形式,如古希腊的神话和史诗,只有在人类社会不发达阶段里,如古希腊那里才是可能的,它们仍然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对人类产生着永久的魅力。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社会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最集中的表现。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质量落后——阻碍先进——促进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对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两个“划分”和两个“归结”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由生产力决定并反作用于生产力的高度来认识,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生产力1、生产力的涵义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3、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机器不在劳动过程中服务就没有用。不仅如此,它还会由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破坏作用而解体。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活的劳动能把它们从睡眠中唤醒,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马克思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生产力2、生产力的特征: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二)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的含义所谓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在生产关系中处于基础地位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关系中的其他内容看,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内容。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2、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原始工具原始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大机器资本主义社会(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反作用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规律的基本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规律的客观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规律发生作用的过程: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第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第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二)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观念上层建筑,又称为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它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神话传说社会规范在原始社会,通过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特别是习惯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氏族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和演化,世代相传,成为氏族成员内在需要和外在自觉的行为模式或行为惯性。这些社会规范涉及公共管理、婚姻家庭、财产继承、渔猎耕种、产品分配、血族复仇等方面,如严禁氏族内通婚、相互帮助、实行血族复仇、组织渔猎、采集和原始农业生产、平均分配产品、共同举行宗教仪式、参加氏族公共事务的讨论和管理等。原始社会以习惯为主的社会规范体现了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意志,依靠氏族部落领袖的威信、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自觉遵守来保证其实施。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1、二者之间的区别政治上层建筑是有形的、强制性的,它更多的是阶级意志的体现,其主体是官员,它体现一种政统。思想上层建筑则是无形的,劝说性的,它多是理性的体现,其主体是知识分子,它体现一种道统。2、二者之间的联系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新疆巴楚发生严重暴力恐怖案件2013年4月23日13时30分,新疆喀什巴楚县色力布亚镇3名社区工作人员到居民家中走访,在一居民家中发现多名可疑人员和管制刀具,遂用电话向上级报告,之后被藏匿于屋内的暴徒控制。接报后,镇派出所民警和社区干部分头前往处置,先后遭屋内外暴徒袭杀。此前被控人员也被杀害,暴徒点燃房屋焚烧。随后赶到的民警击毙继续暴力对抗的暴徒,控制现场事态。该暴力恐怖案件,造成民警、社区工作人员15人死亡(维吾尔族10人,汉族3人,蒙古族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