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综合基础知识知识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政治篇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1、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存在方式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问题。2、哲学即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以表述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基本的方面:①、思维与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4、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的都是唯物主义哲学;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认为精神是世界本源的都是唯心主义哲学。5、唯心主义哲学有两种基本形式:①、客观唯心主义(宗教神学、黑格尔—“绝对观念”)②、主观唯心主义(王守仁—心外无物、唯我论)。6、人的意识能否正确认识世界、世界是否是可知的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7、哲学的基本问题归根到底,是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一、物质与意识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列宁提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一方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是一切变化和发展的基础,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3、恩格斯把物质运动区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4、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为是绝对的;而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5、时间(一维性)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6、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7、在人类的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实践尤其是社会性的劳动。8、意识的本质——意识人脑对物质的反映。9、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表现子一下四个方面:①、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创造性活动。②、意识能够为人类的实践活动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和选择方案,形成实践观念。③、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最重要的)。④、意识能够反映自身并能够控制自身的行为和生理活动。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的基石,同时也为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提供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唯物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2、影响系统整体性质和功能的,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要素的质和量,二是结构的合理与否,三十环境的好坏。3、发展是运动变化的总趋势。4、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5、事物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6、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是事物发展的过程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7、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8、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的内容和发展的动力。9、事物的变化有没有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10、量变与质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1、辩证的否定,就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12、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13、总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从肯定自身出发,到否定自身,再否定这一否定回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性。14、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15、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吸引的趋势。相对的16、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的性质,体现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绝对的1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8、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9、矛盾的普遍性:①、矛盾存在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②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自终存在着矛盾。2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2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事物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比个性更深刻,个性比共性更丰富。个性一定包含了共性,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三、认识论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人的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3、认识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实践,知道实践的全过程。4、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互为存在和发展条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6、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认识。经验论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才是可靠的,感性认识无需上升为理性认识。7、教条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分别犯了类似于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8、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过程并没有结束。9、一切真理都是客观真理。承不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真理与唯心主义真理的根本分歧。10、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确定性、无条件性。承认了客观真理就承认了绝对真理。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承认了绝对真理。11、任何真理都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都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12、真理和谬误,作为两种不同的认识结果,是相互对立的;而且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1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四、历史唯物论1、经济结构是整个社会最基本的结构。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3、生产关系是指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4、在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基本的、决定的方面。5、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6、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7、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看某个社会集团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是否能够占有其他集团的劳动。8、阶级不是永杰存在的,而只是一种历史现象。9、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10、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是阶级不可调和的产物。是进行统治的暴力机构。11、国家的队内职能包括:①、政治职能。②经济职能。③社会管理职能。12、国家对外职能包括:组织国防,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调整国与国的关系,保护本国的根本利益。13、对外是对内的继续和外延,对内是对外的基础和后盾。14、社会心理具体表现为情感、意愿、风尚、习惯等。(感性认识)社会意识形式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理性认识)15、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不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语言学、逻辑学。16、社会形态是经济机车和上层建筑的统一。17、经济基础又叫社会经济形态,政治上层建筑又叫社会政治形态,思想上层建筑就是社会意识形态。18、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源泉。20、社会存在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2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它们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观,就是唯物史观。与此相反地历史观就是唯心史观。22、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天命观和宿命论;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则把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思想动机、个人意志当做决定社会存在发展的力量。2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能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和发展规律。24、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25、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而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三个方面中,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26、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直接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的质变的过程中。27、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看做社会历史的主体,把社会历史看作人的自觉活动过程。28、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社会属性)29、人的价值是指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即对社会的贡献。人的个人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行为对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满足,主要指社会对个人的待遇。30、人的价值的完美,应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31、社会实践是人的价值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32、群众观点:①、坚持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④、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33、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商品与货币1、商品时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两个因素,即商品二因素。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3、货币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交换,它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市场上,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是市场上的商品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引起的。5、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①、生产中的价值规律——调节其资源的配置;②、交换中的价值规律——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③、流通中的价值规律——在竞争中优胜劣汰。6、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7、工人的剩余劳动乃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8、货币的剩余价值是不能从流通中产生。9、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是在劳动力的消费过程中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形成的。1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就是为了攫取剩余价值。11、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家的剥削程度。12、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工人劳动的报酬,它的本质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的,体现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13、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14、用无偿占有的雇佣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来扩大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的权利,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15、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数量的对比,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它的公式是C:V16、资本的周转的核心问题是资金周转速度,因为资本周转速度直接关系着剩余价值的多少。17、固定资本:机器、厂房、设备、工具;流动资本:原料、燃料、辅助材料。18、利润平均化的过程,是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过程。19、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20、帝国主义的实质是垄断。2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22、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第一块理论基石。第二章毛泽东思想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名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思想的萌芽2、在土地革命战争前夕,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系统的回答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政权和土地革命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了中国要以农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革命独创性道路的开辟和新理论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3、《反对本本主义》鲜明表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根本观点,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已略具雏形。4、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5、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