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才女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生平1911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生平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乃莹。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王廷兰之子王恩甲。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生平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父亲反对,毅然背叛家庭,来到北平,并进入女师大附中读书。1931年2月初,因无经济供给,生活困难,萧红只好离开北平返回呼兰。春节后她随家搬到阿城县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生平1931年10月,萧红从阿城逃到哈尔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违心地与王恩甲一起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萧红困居旅馆,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并因此结识青年作家萧军。两人一见钟情。1932年8月,松花江决堤,萧红得以离开旅馆,摆脱困境,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困苦。1932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生平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她便以悄吟作笔名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秋节》等小说和散文,从此踏上文学征程。生平1934年11月30日,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第一次会面。他们向鲁迅先生介绍了东北的斗争情况和自身的遭遇,鲁迅先生也给他们讲了上海的斗争局势以及文艺界的情况,并同意推荐他们的作品出版。临别时,为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鲁迅先生将一些钱交给他们,并让夫人许广平将萧红的书稿带回。生平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生死场》《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裂痕正当萧红、萧军在上海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进行文学创作比较顺利的时候,二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这给萧红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与烦恼,使她情绪低落,直接影响了写作。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决定用暂时的离别来弥补裂痕。1936年7月16日,萧红离开上海,只身东渡日本。东北作家群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1937年9月28日,萧红、萧军与上海的一些文化人撤往武汉。在武汉,东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也搬来与他们同住。萧红、萧军与从东北各地流亡到武汉的舒群、白朗、罗峰、孔罗荪等青年作家积极投身于抗战文艺活动,并在武汉形成一个很有影响的东北作家群。生平1938年1月,萧红、萧军和聂绀弩、艾青、田间、端木蕻良等人应民族大学副校长李公朴之邀,离开武汉到山西临汾民族大学任教。。2月,临汾形势紧张,萧红、端木蕻良随丁玲西安。萧军后经延安也来到西安。在西安,萧红、萧军正式分手。此时萧红已经怀孕。4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汉。5月,他们在武汉结婚。1938年被视为萧红文学创作前后两期的分界。1939年1月,萧红又回到重庆。1939年冬,萧红和端木蕻良搬到黄桷树镇上名秉庄,住在靳以楼下。1940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住在九龙尖沙嘴乐道8号。生平1941年4月,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回国途经香港,特意到九龙看望病中的萧红。1941年12月8日,柳亚子先生应萧红之约去探望她。1942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衰弱。1月15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第二天,萧红精神渐复,她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1月22日,萧红与世长辞,在战火纷飞中,寂寞地离开了人间。《呼兰河传》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童话的王国这是一个童话的王国,虽然语言仍不失其质朴,却着了重浓的色彩,色调斑斓,生机跃动,彩蝶飞舞,金光闪耀。而你也正漫步其间,接受灵魂的陶冶。正是这美丽的花园,组成了作者童年的快乐,自由的生活、造就了作者的热情奔放,而又坚强刚毅的性格。梗概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我有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征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来。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残缺与荒芜———萧红小说女性形象的人性特征萧红带着自己人性受到伤害的痛楚体验,在小说中表现了旧中国妇女人性的简陋、残缺与荒芜,既控诉了残酷、落后的社会性对女性自然性欲求的野蛮褫夺,又深刻地揭示了女性自身心灵的麻木与奴性心态,对社会形成强大的批判力量,为女性人性价值的实现作出了痛苦而又真诚的思考。萧红以她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怀着深重的悲悯情怀,表现着女性人性的简陋、荒芜,在她笔下,女人们呈现出一种死寂的生命状态。她们的活动范围封闭狭窄,基本空间就是家庭,生活节奏简单缓慢,一生的主要生活内容就是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知足于十分悲凉的现状,没有追求,没有动力,不知生活的意义。因此,她们的生存更多地体现着动物性,“受不住风吹雨打的就离开人间,受得住的就继续活在世上被风吹雨打”(《呼兰河传》)。不去同情别人,也不觉得自己不幸,屈从于环境,屈从于男性。至于作为人的独立人格、生命价值生命意识都被无情地忽视、肆意地践踏了。名字来历张爱玲十岁的时候,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父亲一再大闹着不依,最后母亲硬把她送去了,因为已经有相当基础,所以进黄氏小学五年级插班就读,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因为“张煐”这两个字嗡嗡地不响亮,她想给自己重取一个名字,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好,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ailing,意为生病的;身体不舒服的;体衰的。张爱玲这个普通的名字只是母亲烦恼心情的随意表达,后来却响彻了整个文坛。母亲一直打算替她改而没有改,再后来,爱玲不愿意改,也没必要改了。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内中有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赤地之恋》《小团圆》诗歌《雨》学术著作《红楼梦魇》主要作品返回小说《不幸的她》上海圣玛利女校年刊《凤藻》总第十二期,1932年,为作者处女作。《牛》《霸王别姬》,《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琉璃瓦》,《金锁记》,《封锁》,《连环套》,《年青的时候》,《花凋》,《红玫瑰与白玫瑰》,《殷宝滟送花楼会》,《桂花蒸阿小悲秋》,《留情》,《创世纪》,《鸿鸾禧》,《多少恨》,《小艾》,《十八春》《秧歌》,《赤地之恋》,《五四遗事》,《怨女》,《半生缘》,。《相见欢》《色·戒》《浮花浪蕊》,《小团圆》《同学少年都不贱》《雷峰塔》《异乡记》学术论著《红楼梦魇》《〈海上花列传〉评注《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与人合译,英译汉)。她的小说《色·戒》被著名导演李安拍成电影。其他《自己的文章》《张看》.《对照记》.《余韵》.《回顾展1》.《回顾展2》《续集》《沉香》.《小团圆》.《易经》《雷峰塔》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又一度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