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NMR)波谱学原理及其应用第一章绪言1.1回顾:NMR现象发现于1945年,发展迅速,已成为当代研究物质结构最有力的工具。►1946年哈佛大学Purcell小组和斯福大学Block小组几乎同时观测了石蜡中质子的信号,1952年获诺贝尔物理奖。►1951年发现化学位移现象。►1952年Hahn等发现自旋偶合现象,显示NMR技术可用来研究分子结构。►1958年第一台30MHz(CW-30MHz)。►1965年提出快速FT变换方法。►1966年R.R.Ernst等实现了FT-NMR实验。将信号采集由频率域→时域,使信号累加变得容易,大大提高NMR灵敏度,13C核的测量成为可能,这是一次革命。►利用不同的脉冲组合来加工核自旋体系的信息,获得特定的分子结构信息:驰豫时间,共振峰的分类(DEPT,1NEPT)►1971年J.J.Jeener首次引入二维谱的概念。►1974年R.R.Ernst小组首次成功地实现二维实验,NMR进入全新时代。►上世纪80年代是NMR迅速发展的十年。►1991年R.R.Ernst本人获诺贝尔化学奖。1.2仪器的基本构造DataprocessingrfconsoleTransmitterReceiverMagnetSampletubeProbe020406080100120140PPMrfpulseB0SampletubeinsidecoilFTSpectrumFIDNMR发展的里程碑YearDevelopmentNature1970FTNMRInstrumental1975SuperconductingmagnetsInstrumental19802DNMRMethodological1985ProteinstructuredeterminationMethodological1990Isotopelabeling/multidimensionalNMRMethodological1990PulsedfieldgradientsInstrumental/Methodological1995NMRscreeningMethodological1997TROSYMethodological1998LC-NMR/LCMS-NMRInstrumental2000CryoprobesInstrumentalpeakE0B0nodetroughEBt0ifabscissascaleistimeifabscissascaleislength1.3电磁辐射的性质ElectromagneticwavewithelectricvectorEandmagneticvectorBRadiationWavelength,(nm)Frequency,(Hz)Energy(kJ/mol)Cosmicrays10-33x10201.2x108Gammarays10-1-10-33x1018-3X10201.2x106-1.2x108X-rays10-10-13x1016-3x10181.2x104-1.2x106Farultraviolet200-101.5x1015-3x10166x102-1.2x104ultraviolet380-2008x1014-1.5x10153.2x102-6x102visible780-3804x1014-8x10141.6x102-3.2x102Infrared3x104-7801013-4x10144-1.6x102Farinfrared3x105-3x1041012-10130.4-4Microwaves3x107-3x1051010-10124x10-3-0.4Radiofrequency1011-3x107106-10104x10-7-4x10-3Electromagneticspectrum►波实际上是由二个正交(互相垂直)的彼此完全相同的波组成的。其中一个描述辐射的电场矢量(E),在一个平面内振荡,而另一个波描述磁场矢量(B),在垂直于电场的平面内振荡。►波可用二个独立的量,波长()和最大振幅(图中的E0和B0)来表征。电磁辐射以固定的速度传播,可用频率来描述波,频率是相邻两个波之间的距离t0的倒数。t0的单位是秒,的单位赫兹(Hz)1to=►在t0时间内,电磁波传播的距离为。C≠t0对某一特定的波,其波长和频率不是二个互为独立的量,而是互为反比例的关系。高频辐射具有短的波长,而低频辐射则具有长的波长。►电磁波除了波动性外,还表现出粒子的某些行为。光子最重要的类粒子性质是它的能量(E)。每一个光子具有分立的能量,它与频率成正比关系。这种关系可表示如下:E=h式中h-普朗克常数,其值为6.63x10-27尔格.秒►对NMR的目的来说,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是射频辐射(rf),其频率范围与收音机和电视机的接收频率相同。通常采用频率为200-750MHz的波段。表中能量标尺的低能端,恰好是我们实现NMR实验所需要的能量。第二章原子核的磁性2.1原子核的结构化合物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本身是原子的聚集体。每一个原子都有若干带负电荷的电子。电子围绕一个体积极小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运动。99.9%以上的原子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只占原子体积的1/1012。2.1.1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原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Z代表原子序数),决定原子的特征及其核电荷。►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元素的原子序数表示在化学符号的右边,左上角的角码是同位素的质量数(A),它是Z和N的整数和。A=Z+N2.1.2核自旋►质子是一种转动着的带电荷的粒子(Z=1),故有磁矩。►磁矩只有两种可能的取向,在无外磁场时,这两种取向的能量是简并的,习惯上采用核自旋量子数m来表征。如对一个质子,m=+½或-½。把这种核描述为1/2的核自旋(I)。►核电荷带正电,故核磁矩沿磁场方向(m=+½)排列的核,其能量最低。B0m=+½m=-½►中子不带电,也有磁矩,并且自旋I=½。在磁场中,它也有两种取向,对中子来说,由于取负值,故稳定的方向对应于m=-½。原子ZX中I与Z和m的关系原子序数Z质量数I实例偶偶06C8O16S奇奇1H9F15P7NI=½偶奇6CI=½5BI=³/²奇偶整数1H7NI=1半整数121632m11931151311214►核自旋为零的核,其I=0,因此不能用NMR来检测。2.1.3核自旋的多重度►I=1/2的原子核在磁场中给出两个自旋取向。►I1/2的原子核可取两个以上的自旋态。可能自旋态(即不同的m值)的总数(多重度)仅取决于I值。►多重态=2I+1(能级的数目)►在这些2I+1个态(能级)中,每一个态具有它自己的量子数m,m=-1,-1+1,…I-1,I。例如对于I=½,多重度是2,即m=½和m=-½;对于I=1,多重度是3,即m=-1,0,+1。核I多重度m值11B3/24-3/2,-½,½,3/212C01014N13-1,0,117O5/26-5/2,-3/2,-½,½,+3/2,+5/231P1/22-½,½PB0→2.1.4核的角动量和磁矩根据经典图象,原子核取球形,绕自己的轴转动。因此,许多原子核具有内禀角动量PP=I(I+1)ħħ=h/2π,h=planck常数I为角动量量子数,简称核自旋,I=0,½,2/3,2…核1H2H10B11B12C13C14N15N16O17Ospin1/2133/201/211/205/2P与之相对应的磁矩,有如下关系式:=P是比例常数,称磁旋比=I(I+1)ħI=0,=0观测不到NMR信号对大多数的原子核与P同向少数情况下如15N,29Si,与P反向2.1.5在静磁场中原子核的行为方向量子化一个I0原子核,置于静磁场B0中,P方向量子化,如图所示:m=+½m=-½PZ=½ħPZ=-½ħm=+1m=0m=-1PZ=ħPZ=0PZ=-ħPZ=mħm磁量子数,或称方向量子数取m=I,I-1,...I中任何一个数值,共有(2I+1)个不同的m值。对13C,1H核I=½,mZ=+½,mZ=-½;对2H,14N核I=1,mZ=+1,-1。方向量子化Z=mħm=+½()m=-½()z,BO自旋为½的核在磁场中的两个进动锥体经典表示法,核偶极子绕Z轴(与静磁场方向一致)进动。它的行为如同陀螺一样,进动频率(或称Larmor频率)L正比与静磁场强度B0。L=对于进动着的核,核偶极子进动的角度只能取某一确定的数值,如I=½的质子,角度是54。44’。2πB02.1.6核在磁场中的能量当一磁性核质子置于磁场B0中时,磁矩与B0相互作用,其作用能E有E=-B0=-ZB0对具有(2I+1)个可能取向的原子核,有(2I+1)个能级又称为核塞曼(Zeeman)能级E=-mħB0m=-½()E=+½ħB0m=-1m=+½()E=-½ħB0m=+1E-1=ħB0m=0E+1=-ħB0E0=0E0I=½1H,13CI=12H,14N对于1H和13C,I=½,有两个能级;对于2H和14N,I=1,有三个能级,如上图所示EE2EB0B1B2m=+½()m=-½()0两个相邻能级的能级差为E=ħB0所以E正比于BO2.17能级的布居数(population)在宏观的样品中,在热平衡时,在不同的能级中,磁性核是如何分布的呢?这可用Boltzmann来回答式中N代表上能级的粒子数,N代表较低能级的粒子数,K波尔兹曼常数,T绝对温度。NN=e-E/KT1-EKT1-=KTħB0例:温度25℃(298K),磁场强度为5.87T时,求出1H核在上下能级各占多少?解:利用方程式只有两个自旋态N(m=-½)=1-N(m=+½)故N(m=-½)=0.49999和N(m=+½)=0.50001N(m=-½)N(m=+½)=exp[EKT]=exp[1.66x10-25J1.38x10-23JK-1298K]=0.999961H的两个自旋态布居数相差极其微小的,相差的数量级为20ppm,对其它原子核,相差更小。与其它技术,如IR和UV光谱相比,是造成NMR灵敏度相对较低的原因。z,BOm=+½m=-½NNM02.18宏观磁化强度►从经典图象出发,I=½,如1H,13C,位于双锥面上的核绕静磁场Z进动。►将样品中所有的核磁矩的Z分量相加得(沿磁场方向)宏观磁化强度M0。►在脉冲NMR实验中,M0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章NMR实验的基本原理3.1共振条件以氯仿(CHCl3)溶液中质子(1H)为例。在磁场中,1H的能级图如下所示E-½=+½ħB0E+½=-½ħB0EBB00E=ħ1质子在静磁场中的能级差当频率1满足ħ1=E时,能级间发生跃迁,E=E-½-E+½=½ħB0+½ħB0=ħB0ħ1=ħB0L=1=B0即当射频场的频率与核磁场中的拉摩尔进动频率匹配时,这时发生共振。低能级的磁性核吸收一个辐射量子跃迁至较高能级;同时,位于高能级的核释放出能量回到低能级。每次跃迁都伴随着自旋方向的变化。2π跃迁选择规律:m=±1称为单量子跃迁,即在相邻的两个能级之间跃迁。BEB00m=-1m=+1m=0E-1=ħB0E0=0E+1=-ħB014N(I=1)在静磁场中的能级差1H和13C在不同静磁场中的共振频率B0[T]共振频率[MHz]1H13C1.416015.11.888020.12.119022.632.3510025.154.7020050.35.6725062.97.0530076.49.40400100.611.74500125.714.09600150.93.2脉冲傅立叶变换NMR方法1.脉冲傅立叶变换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核磁共振仪的灵敏度,实验时间短,便于进行信息的加工。2.用射频脉冲激励与傅立叶变换。在脉冲方法中,样品中所有的质子(或者所有的13C核)都同时被射频脉冲所激发,现在要问,这种脉冲的组成即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