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害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广义主客体关系学综述——又称为利害学或者利害关系原理编者按:自古以来,中西方先贤们就对人的模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中国圣贤认为人性本善,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伦理体系,西方哲人则认为性本恶,也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他们的宗教、经济学、管理学等。直到认识水平发生了质的突破后的今天,人们对人的模型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的改观。吴宗熿老师从古远的生物进化史和悠久的人类历史汲取营养,高屋建瓴的提出了“利害本能是生物的根本本能”这一观点,丁小平老师丰富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建立了利害学这门学科。利害学是研究人的模型的学科,而一切社会科学基本上是研究人的问题,都需要有人的模型做为理论支撑。一旦人的模型发生变革,连带的一系列社会学学科都将发生变革,譬如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等。以往的社会科学不科学的根本原因也就在于人的模型不可靠。学习利害学对于我们自身的意义在哪呢?我个人觉得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在我们自己的大脑中会有意或无意的存在着“人的模型”,也就是我们对人的认识。这个认识无时无刻不在左右我们在生活中的决策,譬如有些人认为人是善良的,这种人表现为比较单纯,容易受骗;有些人认为人生来就是恶的,这种人表现为阴鸷,多疑。当然,这两种模型都是不科学的,用来做决策会发生许多错误。同时,这种错误的模型还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判断,我们经常会感觉到在阅读新闻或历史时,难以辨明真假,最后只能沦为看故事。在社团工作中更是如此,对人的模型认识尚浅,虽然糊里糊涂做了一大通工作,可收效甚微,费力不讨好。利害学是一套认识人的模型的理论框架,有了这个框架,我们就可以往里面装东西,如果没有这一框架,我们可能就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去分析。抓住利害,就抓住了此人。用在社团工作上,就是抓住社员的利害,就能把社员紧密的团结起来,所以我们在招新、做思想工作、团结人的问题上,一定要注意抓社员的利害,否则就容易牛头不对马嘴的瞎做工作。(一)基本概念主体:研究者所考察的生命体(也可以是研究者自身)。客体:主体生存(延续)发展的根本关系体。环境:主体、客体所处的外部条件。举例:如果我们考察某羊,则羊为主体,草或狼毒等为其客体,周围的一切为环境。但,客体与环境又是相互转化的,如羊吃饱后,草就由客体转化为环境。一句话:自然+社会=主体+客体+环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根本关系是利害关系,主体要实现生存(延续)发展,主体必须能够取客体之利,避客体之害,否则,就会对生存发展构成不利影响,甚至返回无生命态。为了更好地趋利避害,或者说加固和激励主体的趋利避害活动,在主、客体的利害关系基础之上,又派生出第二种和第三种关系,那就是认知关系和审美关系。认知关系是利害关系中的定性和定量方面的表现形式,从定性上看,主体必须判断准确,不可将“害”误认作“利”,也不可将“利”误认成“害”;从定量上看,主体要能够判断利害的量,比较不同客体利害大小,发现更大的有利客体,避开更大的有害客体。审美关系是主体在调节客体关系中长期进化的结果,当人进化到智人阶段后,人所历经的各个动物过程的本能的部分生理过程仍然残存,这种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生理循环的准心理能量通过“看”类似物而实现的心理(循环)反应构成了原始美感的基础之一;而随着完整的非自遣意识形成,主体在成功地完成利害调节后,伴随的心理反应构成了原始美感的基础之二。这种审美关系既实现了主体生理循环的全面完成,又作为精神酬赏来嘉奖主体趋利避害,从而使主体处于更优的进化繁衍循环中。客体是主体利害调节的对象,主体自从产生以来,一直进行着永不停息的利害调节。一部人类史,就是人的利害调节史。主客体关系是建立在环境基础上的,而环境又是暂时中止旧利害关系和即将构成新利害关系的客体。作为主体的本初生命决定了自己客体的系综;主体的趋利避害本能构成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动因;主客矛盾决定了主体的进化方向。主体在改变自身生理性状适应客体和改造客体中进化,在不能改变自身适应客体和改造客体以及调节的幅度不能满足客体中灭绝。个体趋利避害:主体以自身的生存、发展和繁衍最佳化为根本冲动所进行的趋利避害调节和活动。这种调节表现为各层次生理过程,这种活动表现在心理和行为领域。群体趋利避害:主体以所关注群体(一般表现为同类)的生存、发展和繁衍最佳化为根本冲动所进行的趋利避害调节和活动。这种调节和活动与个体趋利避害的调节和活动相比,在形式上类似而在内容上相反。为了所关注群体生存、发展和繁衍的最佳化,主体不惜牺牲自身的利益乃至生命。个体与群体趋利避害参量:人和其它生命的共同特征是表现为一个开放系统,这个生命系统由状态和控制两个参量调控运行。趋利避害是一切正常生命的最根本的本能,它可以支配人的心理和行为,而心理和行为却不能支配它。决定人的趋利避害本能状态的参量有两个:其一是个体趋利避害状态参量,它使主体的调节和活动表现为个体趋利避害性状。其二是群体趋利避害状态参量,它使主体的调节和活动表现为群体趋利避害性状。(二)基本原理主体根本特性定理:存在至今的一切生命,如果不具备趋利避害这一根本本能,那么,它(他)就会从生命态返回无生命态趋利避害本能表现层次:1、心理和行为2、生理过程3、基因(DNA、RNA)及分子水平趋利避害基本形式:1、个体趋利避害2、群体趋利避害群体趋利避害形式:1、同类趋利避害2、跨类趋利避害3、互套趋利避害趋利避害因素:生命体,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往往同时有着多个客体,每个客体都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因素需主体调节,我们称这些因素为趋利避害因素,如果用多元函数表示,则称每一因素为趋利避害变量。趋利避害因素不平衡原理:对主体而言,多个客体与之构成的多个趋利避害因素(变量)须主体同时调节,其中的各因素(变量)对主体的利害的性质和数量及其意义的地位是不同的,而且,各因素之间有时还是相互矛盾的,调节此因素则必须弃掉彼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主体优先择利害关系最重要的加以调节、并按总体最优化原则逐次调节其它各趋利避害因素。行为趋利避害归一化原理: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趋利避害这一根本本能逐次外化的结果。不仅人的行为都是趋利避害这一根本本能逐次外化的结果,其实,存在至今的一切生命的表现和行为都是其自身趋利避害这一根本本能逐次外化的结果,只是在人的行为上理解难些罢了。其难点有两个:其一是心理能否超越本能的问题;其二是除个体趋利避害活动和群体趋利避害活动外有否第三类活动。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心理可以超越某些相对低层次的本能,如性本能,但是它不能超越最高层次的本能——趋利避害本能,而心理也是本初生命的趋利避害这一本能通过进化过程而派生的。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没有第三类活动。所谓的第三类活动是人们对自遣意识的认知错误导致的趋害避利活动和非自遣意识决定的某些“辩证”趋利避害(表现为此处趋小害,而它处趋大利)活动的曲解。这种误解的哲学表现是:现象分为真象和假象,真象反映事物的本质,而假象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其实,假象也反映事物的本质,只不过以扭曲的形式反映罢了,透过假象也可以看本质。趋利避害最大化原理:主体不仅从定性上看都要有趋利避害本能,而且从定量上看,还要有趋利避害最大化这一本能。这是由于生物间的竞争性和环境的弃留选择决定的。趋利避害系统学原理:主体群体趋利避害效果大于同数量主体个体趋利避害效果之和。趋利的三种方式:1、趋值;2、创值;3、侵值。所谓趋值就是主体通过自己的活动直接接受客体的利。所谓创值就是主体通过加工(劳动)使无价值的客体变为有价值,或使价值小者变为价值大者。所谓侵值就是主体将其它主体拥有的价值强行(或巧取豪夺)据为己有。社会发展方向原理:合理趋值,最大化创值,逐步消灭侵值。(三)应用举例1、关于人的模型问题社会科学之所以至今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其第一个症结就是人的模型问题。广义主客体关系学认为,人就是主体与其一切客体关系的系综。人的基础是他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确立了其作为主体与客体的系综,从而确立了主客体关系的系综。在这里,趋利避害这一生命体的根本本能是核心,一方面它寓于生理意义的人之中;另一方面,客体的系综又是它的外化(所谓社会的人包含在其中了)。有了这一从哲学角度确立的人的模型,具体科学中的人的模型就好确立了,人的模型具有的基本质性也就迎刃而解了。这一切可以从下一个问题中得以理解。2、关于自私是否是人的本能问题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因为它关系到经济学和管理学等众多学科建立的前提是否靠得住,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能否实现……广义主客体关系学告诉人们,自私是否是人的本能——这一命题是个伪问题。人作为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在个体趋利避害状态参量发生作用时,人表现为自私;在群体趋利避害状态参量发生作用时,人表现为大公无私。而个体和群体趋利避害状态参量中哪一个处于工作和休眠状态则取决于人所处的外界条件。广义主客体关系理论所揭示的规律告诉人们,只要构成特定的外界条件,比如恰当的社会制度,人的个体趋利避害状态参量进入休眠状态,而群体趋利避害状态参量处于工作状态,则共产主义制度就一定能实现。3、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问题随着社会革命的深入,马列主义的发展问题变得越来越迫切,采取回避问题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从实践上说,一方面,19世纪末的英国、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20世纪末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生产力水平是相当的,而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却是大相径庭的。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在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同样水平的生产力却产生了相同的生产关系。为什么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时,生产力就决定生产关系呢?为什么当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之后,生产力就不能再决定生产关系呢?历史唯物主义是趋利避害因素不平衡原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范围内的近似形式。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生存基本条件为强趋利避害变量,是主体优先调节的对象,因此,它决定生产关系。当生产力高度发达之后,生存基本条件是容易满足的,从而,生产基本生存条件的生产力转化为非最强利害调节变量,因此,它不能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它们将由新的强趋利避害变量决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些象瑞利—金斯公式与普朗克公式之间的关系。对主体而言,生存和发展是最根本的。因此,趋利避害因素不平衡原理也可表述为生存发展主义。为什么生产力水平低下时,生产力能决定生产关系呢?这仍是由人的趋利避害本能决定的,假如人没有这一本能,那就无所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4、关于心理学的发展问题心理学的研究中,真正的里程碑性的成果只有三个,其一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其二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理论,其三是丁小平的心理结构理论。为什么心理学进入弗洛伊德和皮亚杰阶段不能满足社会科学和管理学发展的最基本需要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弗氏和皮氏在当时没有认识人的趋利避害这一根本本能,从而,也就无法揭示人的心理进化的根本原因和规律。弗洛伊德的一生是其理论自我修改的一生,一直到死也没能自圆其说。皮亚杰所揭示的生理和心理相互诱导从而形成更高的心理的规律无疑是个天才发现,但仍然没形成体系。广义主客体关系学的基本思想为心理结构理论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心理结构理论的本质就是真正的基础心理学。这标志着人类首次有了一个能满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最基本需要的心理学。丁小平正是牢牢抓住了“趋利避害”这一主线,使得心理的基本规律得以揭示。心理结构理论从心理层次(自遣、非自遣和无意识)、认识水平(感性阶段、知性阶段、理性阶段)和心理强度(心理元子的能量)三个维度对心理加以阐述,从而在人类心理学史上首次全面地把一个结构完整的心理学建构展示在世人面前。不难理解,广义主客体关系学还将为这一心理结构理论的完善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5、其它广义主客体关系的根本学术价值在于为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提供了一个迄今为止最佳的视角,它使得人类过去从其它视角不容易看清的问题变得较易看清。广义主客体关系学的应用是广泛的。除前述应用之外,广义主客体关系学的创建者还利用它解决了众多疑问课题,如,真正科学的美学体系的建立、对传统经济学的批判和新的价值理论研究方法,揭示生物进化之迷,新的阶级斗争理论的建立等等。就是什么东西一旦和这个利害相抵触了,你就一定错了。这就是我一再强调的,我们这个利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