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园林的发展,各个时期的特点以及造景手法园林的分类中西园林的对比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建筑中的写照(一)园林的发展,各时期的特点以及造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及各个时期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概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园林体系处于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二阶段。中国园林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农业文明下的园林史。中国的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叶的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这三千余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生成期公元前11世纪——公园220年是中国园林的产生和成长期,主要包括殷、周、秦、汉。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成熟后期公元220——589年相当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589——960年相当于隋、唐时期。公元960——1736年相当于两宋到清初。公元1736——1911年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中国古典园林阶段图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就园林本身的发展情况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殷、周(生成期的初始阶段)二、秦、西汉(生成期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三、东汉(园林生成期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过渡阶段)3、园圃1.“园,所以树木也。”毛传2.“种菜曰圃。”《说文解字》3.西周时,园圃并称,其意互通。4.《周礼·地官》:“以场圃任园地。”5.食用植物与药用植物逐步发展为观赏花卉。殷周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1、囿1.农业文明建立后,狩猎成为一种统治阶级的娱乐活动。2.“囿”成为统治阶级专门的狩猎场所。“囿,所以域养禽兽也。”《诗经》毛苌注。“囿,苑有垣也。”《说文》3.囿除了为帝王提供祭祀、丧纪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还能在其中进行游玩。2、台1.“积土四方而高曰台。”2.台的原始功能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3.台是古代人们对山岳的模仿。可登高、可观风景。例如:鹿台。秦、西汉时期出现了皇家园林,并且是这个时期的主流。“宫”与“苑”对后世影响极大。宫是园林中的建筑群体,而苑是园林部分。历史上有名的宫苑有:“上林苑”、“阿房宫”、“长乐宫”、“未央宫”等。秦皇室宫馆有信宫,阿房宫。御苑有上林苑。西汉有长安城,长乐宫,未央宫,上林苑,建章宫。私家园林有兔园,袁广汉园。东汉宫苑有东汉洛阳宫,洛阳宫苑。私家园林有梁冀的私园。重要园林代表鹿台上林苑章华台秦汉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的,持续了近1200年。虽然持续的时间长,但进展缓慢,始终处于初级状态。一、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主流是皇家园林;二、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三、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密性。生成期园林特点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一.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侵,帝国处于分裂阶段。意识形态方面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豪门士族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皇权统治。二.寺观园林也开始兴起。主要是由于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三.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转折时期园林特点与生成期的园林相比较,这一时期的园林规模由大到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向自然气氛转化,创作方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的结合。这一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致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同时,山水与其他的造园要素紧密结合,园林规划设计趋于精致,造园活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园林的全盛期——隋唐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的全盛时期,宫苑园林在这时有很大的发展。由于南北方的园林得到交流,北方的宫苑也向南方的自然山水园演变,成为山水建筑宫苑。这个时期有很多著名的宫苑。唐宋时期山水诗、山水画很流行,这必然影响到园林创作,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以景入画,以画设景,形成了“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特色。由于建园条件不同,可以分为以自然风景加以规划布置的自然风景园和城市建造的城市园林。唐宋写意山水园开创了我国园林的一代新风,它效法自然、高于自然、寓意于景、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为明清园林,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所继承发展,成为我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唐代的私家园林也很兴盛。唐代的园林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全盛时期园林的特点隋唐园林臻于全盛的六个方面:一、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完全形成;二、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的细部处理,以诗入画、因画成景的做法,唐代已见端倪。三、宗教的普遍兴盛促进了寺观园林的发展,宗教建设和风景建设在更高的层次上相结合,促进了风景名胜区的普遍开发。四、公共园林的兴起,改变了园林私有的性质,反映了统治阶级“与民同乐”的意识,同时公共园林也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的绿化效果。五、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较之上一代有所提高,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六、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这三门艺术有了相互渗透的迹象。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三个特点“诗画的情趣”开始形成。园林的成熟期——宋代南北宋是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期的第一个阶段。北宋园林多集中于东京汴梁和西安洛阳两地。南宋政治中心南移,临安是南宋的都城,西湖及其周围兴建园林之多不可胜数,其中皇家苑囿不下十处,其余则分属寺庙园林和朝贵们的私园。——元、明、清初元、明、清初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期的第二个阶段成熟时期园林特点1、私家造园活动最为突出。文人园林的兴盛是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2、皇家园林较多的受文人园林的影响,更接近于私家园林。3、叠石、置石均显示其高超的技艺,已能缩移摹拟大自然的水体形象,观赏植物的品种更为丰富,配置方式更为多样,园林建筑形式多样,尤其细部处理更为精美。4、园林创作已完成写实写意的结合到向写意的转化,“写意山水园”的塑造,宋代才最终完成。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是清朝盛世,经济,文化均已呈现出繁荣的局面。这一时期,皇家园林建设的规模和艺术的造诣都打到了后期历史上的高峰境界。皇家园林的成就,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全面引进江南园林的技艺,形成南北园林艺术的大融和,为宫廷造园注入了新鲜营养,出现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园林作品。私家园林分为江南,北方,岭南的风格成熟,特征迥异的三大地方园林。江南园林叠山石料很多,以太湖石和黄石为主,园林植物以落叶植物为主,配以若干常绿植物,能共充分利用花木生长的季节性不同景观。北方园林建筑形式较封闭、厚重园林建筑别具一格的刚健之美。岭南园林林以宅园为主,多为庭院与庭院的组合。北方私家园林,以北京为中心,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均作为北方私园的代表。园林的成熟后期特点私家园林方面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其中,江南、北方、岭南造园风格比较成熟;园林功能方面娱乐、社交功能上升,“娱于园”的观点取代了传统的“隐于园”的观点;造园思想方面造园思想逐渐追求世俗、技巧化,宋代文人园特点逐渐消失。清朝皇家园林建设达到高潮,规模非常宏大,内容非常丰富。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一主景与配景二对景正对景与互对景三前景框景夹景漏景添景四分景障景隔景五借景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借声借香凭水而借六点景(二)园林的分类按拥有人身份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文人园林)寺观园林其他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按造园方式: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按园林布局的艺术风格:规整式园林自然式园林混合式园林按拥有人身份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文人园林)寺观园林其他一、皇家园林简介发展历程(1)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周(2)秦汉时期(3)魏晋南北朝时期(4)隋唐时期(5)两宋时期(6)元明清时期简介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宫苑”、“园囿”、“御苑”。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一池三山”之制皇家园林如果从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修建的“灵囿”算起,到19世纪末慈禧太后重建清漪园为颐和园,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其中汉武帝时期的“一池三山”之制作为后期皇家园林建设遵循的原则。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封建帝王都梦想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自从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开始,“一池三山”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如颐和园昆明湖中有五座岛屿,其中藻鉴堂(一说南湖岛)喻蓬莱、治镜阁喻方丈,凤凰墩喻瀛洲。(1)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周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诗经中提到“灵台”,其形态是置一处地方,将四周围起来,里面有自然的山水林木,还有动物供帝王狩猎游乐。殷、周时的王、诸侯、卿士大夫所经营的园林,可统称之为“贵族园林”。他们尚未完全具备皇家园林的性质,但却是后者的前身(2)秦汉时期秦代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由过去的贵族分封政体转化为皇帝独裁政体。园林的发展亦与此新兴大帝国的政治体制相适应,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秦代众多的离宫、御苑都散布在关中地区,比较重要且能确定其位置的有上林苑、宜春苑、骊山宫、兰池宫等几处。实例——上林苑秦朝——上林苑原为秦国的旧苑,秦始皇加以扩大,成为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它的范围,南面包括终南山北坡,北界渭河,东面到宜春苑,西面直抵周至。苑内有专为圈养野兽而修筑的兽圈,并在其旁修建馆、观之类的建筑物,以供皇帝观赏动物和射猎之用。上林苑内森林覆盖,树木繁茂,郁郁葱葱。除了八条大河之外,还开凿了许多人工湖泊,如牛首池、镐池等,既丰富了水景之点缀,又起到了蓄水库的作用,益增水资源之丰沛。秦咸阳主要公苑分布图汉代至西汉,皇家园林大量遍布于近郊、远郊、关中以及关陇各地,大多数建成于汉武帝在位时期。其中上林苑、建章宫、未央宫等比较有代表性。东汉迁都洛阳,园林规模虽不及西汉,但却更为精致。实例——上林苑、建章宫西汉上林苑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就秦之上林苑加以扩大,遂使长安以南的广大地区悉归汉武帝的苑囿所有。按现在的地理区划,它南达终南山、北沿九稷山和渭河北岸,地跨西宁市和咸宁、周至、户县、蓝田四线的县境,占地之广可谓空前绝后,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上林苑遗址上林苑斗兽图西汉—建章宫建章宫的总体布局,北部以园林为主,南部以宫殿为主成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的滥觞,它的园林一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从此以后“一池三山”遂成为历来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汉长安未央宫、建章宫平面图中的“一池三山”(3)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魏晋南北朝皇家园林不同于上代的特点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也未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记载,但其规划设计则更趋于精密细致。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一定的水准。植物搭配多为珍贵品种,动物的放逐和圈养仍占着一定的比重。建筑的内容多样、形象丰富。台已不多见,亭开始引进宫苑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综合而成的景物,其重点已从模拟神仙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更多地以人间的现实取代神仙的虚幻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的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参与经营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的创作手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皇家园林的称谓出现了“园”。就园林性质而言,它的两个类别——宫、苑——前者已具备了“大内御苑”的格局。此后,大内御苑的发展便纳入了更为规范化的轨迹,在首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成为城市中轴线的空间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