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1九叶诗派:因1981年7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而得名。代表人有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的诗人辛笛、陈敬客、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缇、袁可嘉、穆旦等。《中国新诗》是主要阵地,又称为“中国新诗派”。“九叶派”主张“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在现实和艺术间求平衡。坚决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以现代主义为主导,也吸取现实主义以至古典主义的营养成份,具有“综合”的特点。“九叶派”诗的历史特征与独特价值:(1)、在诗的表现内容上,“九叶派”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2)、在诗与现实的关系上,“九叶派”主张“要扎根在现实里,但又不要给现实绑住”;(3)、在艺术表现上,“九叶派”自觉地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2新月社:1923年成立,根本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以人性的普遍存在反对阶级论,主张“天才论”。前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后期成员有徐志摩、陈梦家等等。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代表作《悲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比前期的《志摩的诗》更为自由,流露出幻灭感。强调抒情诗的创造,有别于诗歌会的叙事性。“灵魂的战栗”。十四行诗的转借与创造,发现中西诗歌体形式的结合。3象征诗派:代表人物穆木天,王独清,李金发等,提出“纯诗”的概念,强调诗与散文应当有不同的领域,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在其更深层面上,是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变化: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沟通)”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重视人的内心感觉,突出自我表现,也重视读者在欣赏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他们的诗自觉地选用文言词语。主张作者要为感觉而作,读者要为感觉而读。代表作有李金发的《食客与凶手》、《弃妇》等等。4京派作家:30年代活跃在以北平为中心的身处北大、清华、燕京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主要有老舍、沈从文、废名、凌叔华、萧乾等。他们政治意识淡化,追求艺术独立性,重视介绍世界文化,追求道德与艺术的“健康”与“纯正”。强调文学的独立与个性,表现有关“人性”的普遍性主题以及文化变迁与转型。作品多有乡土气息,往往以“乡下人”的眼光,在乡村与城市的对照中建立自己的审美天地。京派的创作既具有民族观念和现代意识,又与社会时代冲突保持距离。刊物有《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等,代表作有废名的《菱荡》等等。5新感觉派小说:30年代发展成为新感觉派(第二代海派),是现代主义流派,受到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文学创作的影响。1932年由施蛰存主编的文学期刊《现代》创刊,标志着新感觉派作为小说流派的形成。共同特征是运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技巧表现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1.题材:侧重表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2.艺术表现: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营造新奇的感觉;3.人物刻画:注重开掘和表现潜意识和变态心理。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欧、穆时英等,代表作有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穆时英的《圣处女的感情》等等。6左联: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是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代表人有茅盾,沙汀,吴组缃。所创作的社会剖析小说对整个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小说起到举足轻重作用。刊物有《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等。主要工作:(1)翻译、介绍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2)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3)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4)提倡推行能体现革命的“新现实主义”。1936年左联解散。7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等留日学生。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作月刊》、《洪水》等刊物。全面否定五四文学,否定经典作家鲁迅、茅盾、周作人、郁达夫等。把无产阶级文学当作最先进的文学,把五四文学说成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文学。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炮轰。创作特色:流派特色十分明显,侧重表现自我,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而后期提倡“表同情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1925年的“五卅运动”是分界。8东北作家群: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流亡到关内坚持文艺创作的东北籍作家。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舒群、白朗、罗烽等。有着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同时表达家乡人民抗战事迹和古老的东北土地的痛苦蜕变。代表作有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等。9海派小说:在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文学流派。承续了鸳鸯蝴蝶派文学商业价值传统,在文学形式和审美观念上更加符合现代市民欣赏的需要和现代文学发展的趋势。在城市生活和罪恶中发现美,写都市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大都市中人的变态和堕落,热衷于描写男女情爱欲念。作家描写人的异化,心理刻画、讽刺艺术得到了发展。初期海派小说的特点:1、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2、过渡性地描写都市;3、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题;4、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以张资平、叶灵凤、曾虚白等为代表,代表作有张资平的《上帝的儿女们》、叶灵凤的《女娲氏之遗孽》等等。10《家》:作者巴金写于1931年,在上海《时报》上连载,与《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歌颂青年一代的叛逆精神,充分体现了“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的斗争精神,通过三类悲剧女性形象控诉了宗法制度与礼教“吃人”的罪恶。控诉家长制和旧礼教对青春与生命的摧残。艺术特色:1.借鉴《红楼梦》的写法,全面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2.塑造的人物都有思想性格特征,内心世界的刻画比较突出;3.属于青春型的创作,真诚热烈唱出的青春之歌,唤起青年人共鸣。★简答题1列举《阿Q正传》的接受史第一阶段:20年代至40年代,强调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强调作品的启蒙色彩。第二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末,强调主人公的阶级特性和落后农民的特征。第三阶段:80年代初,主人公仍然是落后农民的典型,再一次强调作品对落后的国民性的批判。第四阶段:研究作品的人类学内涵研究其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2《呼兰河传》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在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艺术特色①散文化结构,无完整的情节。②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③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独特的生命体验,具有浓烈的抒情性。3新格律诗派的艺术主张A、美学原则:“理性节制情感”。“理性”即艺术上克制,并非诗的哲理化,其目标是要纠正“五四”新诗中滥用的直抒胸臆和极端的感伤主义,转为将主观情感客观对象化,追求诗的蕴藉含蓄和非个人化倾向。B、形式格律化主张。“和谐”与“均齐”的诗美追求,和以“三美”为标准的“新诗格律化”主张。4《骆驼祥子》丰富的思想意蕴《骆驼祥子》确实是30年代描写市民生活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它把对市民生活的描写推进到一个新水平。(一)、丰富的思想意蕴: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阐释方法去解读。1、社会学视角:真实反映旧中国城市底层市民的苦难生活。破产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的过程,以及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让人们认识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的黑暗图景。祥子的悲剧体现社会与国民性批判。2、文化学视角:对城市文明病的探讨。来自农村的纯朴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对城市文明病的思考。3、哲学视角:对于人性与命运的深刻体察。文明失范如何引发城市中的人性的污浊,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的伤害忧虑。5《雷雨》中郁热的内涵(1)充斥全剧“郁热”氛围;(自然背景以及人的情绪、性格、生命的存在方式)(2)“郁热”氛围中的“情热”(欲望与追求)的人物;周冲的生命冲动、蘩漪、周萍、四凤的非理性的情欲的渴求;鲁大海的反抗的野性的力……)(3)“情热”被压抑而引发无用的“挣扎”。周萍抓住四凤,蘩漪抓住周萍,周冲也抓住四凤……)(4)表现命运的“残酷”,以及对宇宙“不可知力量”的无名的恐惧。6老舍京味风格与幽默风格的具体表现一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包括风俗的描写。二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如“官样”的体面、排场、气派和礼仪,追求懒散、谦和,温厚的生活等等。《四世同堂》对“北京文化”的批判所表现的情感上的矛盾以及“挽歌情调”。●三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四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同情的幽默背后有关爱。平等、善意、宽容平民化的幽默。★论述题1周作人散文艺术特色1).平和恬淡的抒情感情舒缓节制、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淡淡的闲情、逸情。《故乡的野菜》通过对故乡野菜的叙写,委婉地抒发了隐隐的、淡淡的怀念之情。2.)广征博引,庄谐并出,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如《菱角》。3.)徐舒自如的语言没有雕琢的痕迹,却有耐人回味的神韵。极力追求“平淡自然”的境界,同时又注意含蓄。2《围城》的三层意蕴和艺术特色(1)高级知识分子精神病态的讽刺(表面语义层)(2)随主人公的漂泊而涉及广阔社会面和众生相;涉笔成趣,皆成讽刺(连带语义层)(3)由主人公的荒诞处境和无意义的经历,拓展到对人的基本存在困境和人生的根本意义、人际间的基本关系等人生的根本问题进行探询,从而将作品的意蕴提升到了人本的形而上的高度。(引申语义层)艺术特色:(1)采取大跨度的横向移动式的结构,以人物行踪的两点双线来布局。(2)与众不同的讽刺艺术反仿、反讽、反论构成机敏的讽刺。3《寒夜》的艺术特色和主题主题表达了青春的消逝、理想的破灭、人性的扭曲、人生的悲哀,是平民的史诗。社会与制度的寒夜,给众多小人物带来毁灭和沉重的灾难,也指人自身的寒夜。在开始,汪文宣徘徊在寒夜的重庆街头,在结尾,曾树生徘徊在寒夜中,意味着自我的失落和彷徨。艺术特色细腻的笔法揭示日常生活的丰富性;社会、生存、灵与肉的冲突揭示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象征手法和氛围烘托,呈现出明显的抒情性。4结合艾青作品分析诗歌艺术与形式1、独特的感受世界和艺术地表现世界的方式,渗透着主观情感的“感觉”,追求“对于外界的感受与自己感情思想的”融合,并在融合中产生多层次的联想,创造既明晰又有意义的视觉形象。2、对“光”和“色”的感受最为敏锐,暗示象征由情感与光色复合的意象,既具有自然形态的形式美,又积淀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心理内容。艾青的诗,在形式与内容、光色与意蕴之间有着对应依存关系。3、捕捉瞬间印象与感觉,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方式沟通。4、提倡“自由体诗”和诗的“散文美”,追求更能表现动荡时代的诗的形式,以及新鲜、单纯和富于人间味的散文美;但注意诗歌的形式与节奏,包括诗行、句式、排比、复沓等。在奔放与约束中取得协调,即在变化里取得统一,在参错里取得和谐,在运动里取得均衡,在繁杂里取得单纯。如《大堰河——我的保姆》。5论述茅盾小说成就1)、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具有史诗性。强烈政治性。描写各种爱情。多以历史代言者出现。2、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塑造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特别注重人物的经济关系及经济地位的变化。性格塑造更能体现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时代特征。3、自觉创造“人物形象系列”A、民族资本家《子夜》吴荪甫是3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代表。出身于封建世家,曾游学欧美,见多识广,具有现代工业的管理观念和能力。果敢、自信,有着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壮志,被誉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但生不逢时,被民族买办和封建势力摧毁。B、时代女性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热烈狂欢,从道德观念、生活追求到性格、气质都受到新思潮影响,是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