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日的宜居城市规划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明日的宜居城市规划研究作者:李长春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相似文献(10条)1.会议论文肖荣波.叶长青.艾勇军.梁颢严.李晓晖宜居城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08创建宜居城市是实现人居环境改善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综述国内外宜居城市理论产生过程、评价标准与方法以及部分规划实践。当前宜居城市建设强调生态环境、社会文明、以人为本的社区建设、人才教育以及城市综合防灾等,可分为主、客观两种评价方法。认为未来宜居城市规划应以人为本,注重公众参与,强调生态学融合,寻求高效,良性运行的经济发展模式,保护地方特色文化等。2.期刊论文陈方政建设宜居城市须以城市规划为灵魂-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3)简要阐述了城市规划中,应把城市规划做为建设宜居城市的重点及中心.3.期刊论文滕学荣.TengXuerong浅议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设计-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24(1)生态宜居城市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美好追求.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不得不面对日益增加的环境压力.本文从理论出发,结合国内外的成功设计案例,探讨规划生态宜居城市的有效途径.4.期刊论文刘卫安.LIUWelan县域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以新化县城总体规划为例-中外建筑2009,(7)现代宜居城市的构筑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城市规划设计实践,站在城市发展的高度,分析探讨了县域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并以新化县为例,从多方面对县域宜居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进行了详细阐述.5.会议论文易晓.郝健宜居城市的交通景观设计与评价2006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在中国提出的时间并不长,但城市科学领域已将热点投入到人居环境的研究中.舒适、便捷、安全的城市生活才令世人向往.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化成为当今中国社会转型之际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城市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十一五规划中确立的五大重点领域之一,也将在未来的五年里不断完善.作为基础设施中最重要支柱之一的道路交通领域必将得到迅猛发展,以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的要求.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生存的动脉,直接关系到城市能否合理、经济地运转和发展.并且,道路系统的规划对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框架一旦构成,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难作根本性的改动,实质上它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基调.道路可以成为强有力的标志,并改变当地原有的景观特征。本文介绍内容:一、宜居城市与道路交通,二、城市交通景观的生态功能与艺术性,三、交通景观与城市意象,四、道路交通景观设计评价体系。6.期刊论文耿艺哲.戚勇.GENGYi-zhe.QIYong创建宜居长春-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27(2)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的目标,更是每一位城市居民所向往的.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城市的宜居性产生了极大的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宜居城市的内涵和评价标准,接着以长春市为例,着重分析其优势和不足,进一步提出要在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下,更好地去创建宜居城市.7.会议论文顾文选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宜居城市为目标迎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2006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是发展人居环境推动宜居建设的五项原则。本文介绍内容: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回顾,二、着重生态环境--新世纪我国城市化的期待,三、遵循人居环境理论的原则,促进宜居城市建设。8.期刊论文秦琴.先旭东.王庆.QINQin.XIANXu-dong.WANGQing重庆宜居城市建设中的法律保障体系探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2)宜居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在内的,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城市的资源和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宜居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然会受到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制约,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和谐社会,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中必须要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力,而法律的引导、规划,强制和保障必不可少.文中拟以重庆市为例,从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两个方面着手,分析重庆宜居城市建设中的法律保障体系的脉络并提小一定的建议.希望能够对重庆宜居城市的建设有所裨益.9.学位论文刘敏南昌市城市宜居性评价2009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其中,建设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与规划的目标。南昌市提出了到2010年,初步建成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使南昌成为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滨江城、湖滨城、园林城和生态城。着力从水利、交通、供水、排水、供电、供气、公交等基础设施入手,致力于不断强化城乡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建设,不断优化人居环境、人居条件。这些充分体现了南昌市政府对市民的居住、生活环境状况的关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思想。本文基于这一思想,利用主客观评价方法对南昌市城市宜居性进行评价。本文通过对南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民主进程等诸多方面的考察对南昌市进行宜居性客观评价,同时设计调查问卷对南昌市的宜居性进行主观评价。得到以下结果:[1]根据《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所制定的评价标准,以南昌市各项发展指标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的南昌市城市宜居性客观评价表明:南昌市达到宜居城市水平,但指标经济富裕度得分率最低;[2]根据调查问卷进行的南昌市宜居性评价结果表明:有70%的家庭对南昌市宜居性比较满意,其余大多数宜居性条件一般,非常满意的家庭很少;南昌市50%以上居民对南昌市各一级指标的情况比较满意,但非常满意的比例不高,其中居住状况和安全状况的非常满意比例大约为20%;而对南昌市的城市环境状况满意比例不到5%;[3]以调查问卷为基础的主观评价表明南昌市城市宜居性状况一般;分别对南昌市各行政区居民对宜居性满意度调查表明各区的情况与南昌市基本一致,但是各区影响宜居性的主要因子差异比较大,其中居民对交通满意度低,青云谱区上学方便度指标满意度最低,青山湖区看病就医方便度指标满意度最低。[4]综合主客观评价结果,表明居民主观感受与城市宜居性客观事实相符合。[5]城市环境状况被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是影响南昌市居住舒适感的重要因素。10.会议论文张帆是否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北京?——一个规划师的难题2006本文研究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多学科协同,加强政策意识。增强深人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使规划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大力发挥规划的控制引导作用。将规划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摒弃物质形态至上的弊病;加强协调能力,努力寻求兼顾效率与公平、局部与公众利益的平衡点。本文链接::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93c585b9-59b8-4911-850e-9df80114da49下载时间:2010年9月21日

1 / 9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