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劳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劳动缙云仙都小学洪建良【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及劳动能力急剧下降,不仅在城市学校表现突出,而且在农村小学中依然不容乐观。因此要从小学入手加强劳动观念、劳动技能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正文】每天早上到校,发现学生在打扫卫生,可问题很多:有几个在前面扫,后面又有几个在扫,前面刚扫干净后面的又扫上去了,重复劳动不说,连本已打扫干净的区块又弄脏了;有一些学生在打扫的时候,只知道拿着扫把玩“扫荡腿”式的打扫,也不见得地面被打扫得多干净,只见尘土四扬,灰尘满天,这样的打扫根本就没有意义;还一些学生就知道在那么一块地方扫过来,扫过去……五、六年级了甚至还不会正确握拿扫把,连最起码的劳动技能也不会。以前总觉得这些情况在城市学校表现突出,对我们农村学校的孩子来说,劳动是他们的根,还是颇引以为豪的,没想到也是这么一种状况。为什么会这样,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孩子自身的原因——不热爱劳动,有的甚至厌恶劳动。我对全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平时在家参加劳动的情况。调查发现,只有4%的学生能自己主动清洗自己的衣物,偶尔会洗的占27%,不会洗的占22%,不愿意洗的47%,可见有将近七成的学生平时很少甚至不愿意洗自己的衣物。有学生这样说:“我们的任务是学习,家务劳动有父母干,不用我操心。”2、家长方面的原因——不支持子女劳动,甚至反对子女参加劳动。(1)大部分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搞好了,将来能考上名牌大学,自己苦些累些都无所谓。把劳动当负担,怕影响孩子学习。孩子上学了,很多家长总是小学劳动和技术教学论文2这样教导:“只要你好好学习,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无形中让孩子认为劳动是大人的事。(2)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和物质生活的丰裕,认为没必要让孩子劳动了。孩时吃苦的父母,在一种补偿心理的作用下,把自己未享受到的幸福几乎“过分”地施加到孩子身上,而任何一点苦一点累都不让孩子遭受到,甚至代孩子参加学校布置的一些劳动,从而导致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急剧下降,甚至有厌恶劳动的情绪。(3)认为孩子劳动越帮越忙。对这可能大多家长有同感,我也不例外。我有一个8岁的女儿,一次饭后她要求洗自己的碗,结果弄得满地都是水,衣服也弄得湿湿地,还不如自己干更省心些,此后我和妻子总是借故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她做其他事去了。其实这样无意之间挫伤了孩子对劳动的兴趣。(4)鄙视劳动甚至把劳动成惩罚手段。一些家长经常这样教训孩子:“你不好好学习,就叫你去干什么什么活。”我记得有一次在评选“劳动积极分子”时,同学们一致推荐项某某,我也觉得他很适合,可他死活不要,问其因,原来是他家长会认为他在学校只会劳动,要骂他甚至打他,至今想起来仍不是滋味。这样在孩子心目中,普通的体力劳动就成了下等的事情,结果,躲避劳动、鄙视劳动成为必然。3、学校方面的原因——不重视劳动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至少到目前为止,大多学校还是以质量作为首要(甚至唯一)的追求目标。社会评价一所学校,也从来都是以此为据,没有谁会因为某所学校劳动课开展得好而让家长给予高度赞赏和认可的。因此大多数学校都在片面地追求质量上下功夫,认为劳动课是花架子,多此一举,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开设了劳动课,劳动课也是作为“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授课教师积极性不高,情绪低落,教学只是“例行公事”。导致对劳动课全部放手,任其发展,仅仅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学校对劳动课缺少必要的要求、检查与考核,从而导致劳动课可上可不上。还有学校教育经费短缺,在劳动工具、器材、场地等方面无法提供必备的条件,也使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古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劳动的人,是不会知道庄稼是什么样子的。3其实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不信你去问问现在的学生就不要说什么五谷,好多学生连一些常见的蔬菜都不认识了。记得有一次早上我去买包子,边上有几个中学生,我问早餐店的老板:有什么包子?他说:“肉包、芥菜包……”这时,那几个中学生问了:芥菜是什么样子的?湖北省青少年健康中心副教授汪海燕说,忽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就谈不上孩子的全面发展。学校、家长应该让孩子适当补补“劳动课”,通过劳动实践对孩子进行劳动技能培养,增强他们的劳动观念,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独立自主、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的品质。那么应如何提高孩子的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劳动观念呢?我认为最根本的一点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劳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努力。1、努力营造和谐氛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要想孩子做得更好,老师、父母是最好的榜样。研究表明,早期的经验会影响其一生,一个生活在和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氛围中的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自然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地以老师、父母的行为做榜样。但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家长或老师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其品德的塑造和与培养,在片面地追求质量的观念引导下,许多家长、老师甚至认为,当前只要学习成绩管好,至于劳动以后自然而然会学会。老师、家长在思想上的不重视,再次在行动上的不支持,还有自身也缺乏恰当的表率,以至于出现学生不爱劳动,讨厌劳动的情绪。所以老师、家长要改变原有对孩子参加劳动的态度,纠正这种不良的教育观念,不断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做到“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2、尊重孩子的选择,注重人文的培养家长也好,教师也好,要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要突出劳动在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在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影响下,许多学生有想劳动的意念,但被家长强有力的监视下,而变得不敢尝试,有的家长还当着子女面说,“你是做不好的!”,“不要做,会搞得满地都是的”。在这种压力,子女变得畏首畏脚,不敢轻易的尝试。人们不是常说:“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走了一个极端。还有的老师、家长认为学生参加劳动会耽误其学习的成绩,而剥夺了其劳动的机会。但调4查表明,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就不热爱劳动,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愿意自己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不过没有给他们实践的机会,因此老师、家长要尊重孩子正当的劳动需要,尊重孩子在从事劳动的主体性,从人文方面加以关怀,从孩子需要方面加以正确引导。3、加强劳动技能的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学生做人以及学会生存和独立的重要条件。他们作为一个将来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必要的劳动技能是必需的。因此,我们在学校的教育中,不能忽视这样的细节和习惯。即使在家里,家长也不要忘记孩子终究是要走出家门的,他们需要独立,需要自由,但是他们更需要生存下去的能力。作为孩子,在呼唤自己的权利和自由的时候,埋怨家长不放心,你是否知道,自己还缺少多少对生活基本能力的掌握呢?我们说劳动已经分家了,我们提倡的脑力劳动已经成为了多少人追求的目标。然而现实却是他们忽略了对体力劳动的锻炼。读书给多少人带来的都是希望自己“不要面朝黄土背朝天”默默辛苦的劳动,而是希望坐在办公室里清闲的聊天。他们认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们不愿意做劳力者。他们企图通过努力走出困惑,他们相信读书可以给他们带来光明的前景。然而,面对生活的课堂,他们却不止一个人、不止一次的碰壁。作为马克思说的“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一切,劳动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最根本条件之一,这里的劳动,首先就应该是体力劳动,其次才是脑力劳动。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重视对孩子劳动技能的培养呢?4、开辟劳动场所,开展劳动实践,体验劳动乐趣,珍惜劳动成果不能让学生的劳动教育成为纸上谈兵。现在的劳动教育基本上就是所谓的“劳技课”,且不说学校是否正正经经地上这个课,就是上了,也只是停留在书上,永远停留在书本上的劳动教育,既不能教给学生真正的劳动技能,也让学生丝毫感觉不到劳动的乐趣。因此我们要积极开辟学生的劳动基地,既要理论更要实践。通过必要的劳动实践获取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辛苦和乐趣,自然就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果实。如:让孩子自己包饺子,尽管不好看可他们认为特别美味;让孩子通过植树,明白了爱绿、护绿不能停在口头上;让孩子参加一些田地劳动,体会“粒粒皆辛苦”的艰辛……要做到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和劳动成果的必要5条件是自己参加劳动,体验劳动的苦与乐、悲与喜,这就要求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突出劳动在家庭、学校的重要地位,注重劳动的实践。鼓励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小事,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儿做起。感受劳动带来的欢乐,唤起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本山大叔在小品《红高粱模特队》中说:“劳动者是最美的人。”要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体力劳动对孩子来说,其意义不仅在于获得一定的实践技能、技巧,也不仅在于进行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能给孩子们一个广阔无垠、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精神世界,激发孩子的道德、智力、审美情感的培养。【参考文献】1、《劳动教育课的思考与实践》2、《试析当前家庭劳动教育缺失现状及其对策》3、《小学生劳动教育刻不容缓》4、《做爱劳动的好孩子》5、《当前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探析》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