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学生完成作业,对我们老师来说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这是学生应尽的义务。但在我眼里,对个别学生来说是无奈,并不是“懒”。一个班里,总有优秀的学生,这群人,对于他们来说完成作业,而且是高质量完成,是一件极为容易完成的学习任务。但常拖欠老师作业的学生,通常都是一些学困生。每天都有各学科订正不完的错,做不完的作业。因为每一科老师都在催促他,要求他补做,就像一头被强行拖着走的牛,没有了一份自觉,哪有什么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可言呢?如何使作业成为学生的乐趣而不是负担?……“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对作业进行分层就成为必要。下面,我将谈谈自己在实施分层作业中的一些体会。一、传统作业设计的弊端(一)、作业提出的单向性。在传统的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而且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无差异的作业设计,讲究“齐步走”、“一刀切”这又极大地导致了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的发生。(三)、作业形式的单一性。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方式,不必限于书面作业,也可以是一项活动或一件制品。广义地说,在教学中教师随处引导学生设置问题,迫使学生为寻求答案而时时处于积极的思索之中,这也是无形的“作业”。但传统作业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没有其他形式。(四)、作业完成的封闭性。传统作业片面强调独立思考,从来不把“合作”“探究”当作一项必要的素质来进行培养,唯一“合作”“探究”的东西只限于偶尔的、非组织形式的课堂讨论。进一步审视传统教育就可以发现,作为一种重要共通能力的“与人合作、探究”的能力的培养是很少提及的,即使提及也缺乏载体。二、如何实施分层作业后进生控制作业量,确保基础知识的掌握。这里所说的“控制”,并非是“减少”之意,而是增加基础知识的作业量,减少有难度知识的作业量。相对于优等生而言,其作业的量要多一点。优等生减少作业量,给予自由发展的时空。优等生对教材知识领会掌握较快,解答相应的基础性作业游刃有余。因此,教师要适当减少他们做基础性练习的量,使他们从简单作业的机械练习中解放出来,拥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去做一些融综合性、灵活性于一体的高智力题。至于中等生的作业量,则介之于优等生与后进生之间。2、作业难度分层,做到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创造目标的统一后进生降低难度,确保完成基础目标。作业难度适当降低,使之指向于基础目标,后进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中等生保持难度,努力完成发展目标。这类学生可塑性较大,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努力一把也许就能跨入优等生行列,但如果松劲一些也许就会退入后进生行列。因此,布置作业时,须注意作业应有一定的难度,使他们在确保达成基础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完成发展目标。优等生增加难度,努力实现创造目标。这类学生基础扎实,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强,布置作业时就有必要给他们增加难度,促使他们在较高的知识平台上发展。三、分层作业的意义分层作业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在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自主钻研的舞台,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分层布置作业既能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又能满足学生的持续发展需要,使有明显差异的各类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与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就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