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汪泽5000年前,轩辕黄帝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华夏文化的河流自此源源不断地在时间轴上流淌着,从一开始的涓涓细流逐渐成长壮大为滔滔大河。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最基本的是PhysicalNeed,也就是生理需求,上古时代,人们的需求主要是物质需求,大家还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洪荒时代,精神需求自然只存在于黄帝这样衣食无忧的顶级统治者身上,因此远古时期可靠的文献仅仅为《黄帝内经》。经过了三皇五帝,来到夏商周时代,特别是周朝,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就比较多了。从殷商的甲骨文书中可以看出着商朝崇尚鬼神的精神基调。周朝的《周礼》、《诗经》等等标志着礼法时代的来临。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史上最灿烂的篇章,这一时期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宣扬着自己的“为政”思想,这一时期的人们大不同精神需求是由当时国家林立的分裂格局导致的。汉朝崇尚黄老之学,魏晋南北朝“竹林七贤”和“建安七子”代表的“魏晋风骨”则是一种玄学的思想。隋唐时期,社会风气开放,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从唐朝诗人们的诗篇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以享乐为主的需求。而后的宋、元、明、清时期老百姓们则是“安土重迁”的思想,心中总有一种恋家的需求。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渴求一个独立自主的中国,这时期的基调就是“救亡图存”,涌现出一大批如鲁迅一样的思想家。进入了21世纪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成为“金砖四国”之一,人们的饮食住行基本上有了保障。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一种新兴的文化——网络文化。孔子曾说他当时生活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而在我看来,现在的社会才是真正的“礼崩乐坏”。这是一个“炸鸡啤酒”的时代,已经很少有人真正去注重自己的精神需求。网络文化泛滥。现在在网络上流行着各种各样的不雅词汇,微博微信的骂战也是层出不穷。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但是很多人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笛卡尔说过:“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苇草。”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思想。沉溺于网络的人谈不上有任何精神需求,因为他们没有思想,不会思考。人口素质依然不高。穆罕默德说过:“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当时的人把精神文化需求和物质需求放在一个对等的位置。对比一下古代和现代的文学作品,古人所作乃是阳春白雪,今人却是下里巴人。网络上各种言情、修仙等不切实际的文学作品(姑且称之为文学)让人们忘记了现实生活的残酷,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食俱欢颜”的情怀让人肃然起敬,一个住着小茅屋的人却能关心天下之人,这种境界不是能简单达到的。现代社会的矛盾既然尖锐。现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们日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国的国情使得老百姓无暇顾及精神需求,用一个普通人来举例,小时候担心学习,长大后愁嫁娶,结婚后愁房子,有了孩子愁教育,老了愁医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很少有纯思考的时间,不会去专门弄清楚自己的精神需求是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现在的社会“礼崩乐坏”。虽然如此,但是当今老百姓非常注重“正能量”。在我们的生活中,公益广告随处可见,在网络上,随手转发正能量是家常便饭,这种“随手”正是大家心中善良的一面的体现,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正能量,大家都特别喜欢这种“心灵鸡汤”式的正能量。更好的一方面就是随着教育水平的增高,老百姓的素质也在提升,虽然偶尔有些不文明的现象发生,但是总体来说是进步的。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最重要的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实现文化权益的共享,推动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弱势群体开放,让尽可能多的公众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福利。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管理,活跃市场,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提高文化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不断增强民族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生产创造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实现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的目标。要加强城乡社区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和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精神境界,从而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要促进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帮助农村和西部地区解决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促进文化共同繁荣。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要着眼于文化产品在总量上的增加,更要着眼于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在现实中实现的程度。当今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层次变革,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发展中我们不仅要考虑满足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具体的文化需求,更要通过加强教育和引导,促进形成高尚文明的文化消费方式,不断增强全社会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共建共享意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长的,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通过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