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没有成长目标的学生,怎么办?一、问题描述小亮(化名)是一位12岁的八年级男生。开学一个月来,小亮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入学考试成绩处于班级倒数第一、偶尔迟到、经常在课间打闹、英语学科不交作业、大部分自习课捣乱、屡屡在课堂上胡乱接话、在某次放学时鼓动别人打架、在部分老师面前无理狡辩过等;当然,小亮也表现出一些优点,比如性格非常开朗、胸怀相对宽广(同学们经常开他玩笑,他也不计较)、人缘比较好(不管男生女生,都经常和他一起说笑、玩耍)等。让我对小亮有更深入了解的,是小亮在是否担任合作小组组长中的表现。根据我班合作小组组长初选条例,全班学生每人投三票,选出心目中自认为最优秀或最适合担任合作小组组长的学生。在这次选拔中,小亮的票数位居前八名,在初选范围之内。为了选出真正能胜任合作小组组长的学生,我告诉进入初选的学生,给他们二十四小时的考虑时间,二十四小时后给我明确答复;在这段时间内,可以和父母、同学、朋友沟通,但最终必须由自己做决定。二十四小时后,我专门组织召开了初选学生的会议。在会上,我提醒学生,担不担任组长完全是个人意愿,我希望他们担任组长,但绝不会强求他们担任组长;同时,我要求每一位初选学生当时进行表态,明确自己是否愿意担任合作小组组长。在轮到小亮的时候,他比较犹豫,说还没有完全想好,问我能否再给一点思考时间。对此,我说可以,并希望他能在下午放学前告诉我最终结果。在下午放学前,小亮找到我,说愿意担任合作小组组长。我提醒他要思考清楚,他说完全想清楚了。我说担任合作小组组长需要承担更多工作、需要接受更多约束、需要达成的目标更高。小亮说,他确实想清楚了,愿意担任合作小组组长。二、问题分析小亮的这次表现,让我对他有三点认识:一是他的人缘确实比较好,否则不会得到位居前八名的票数;二是在关键事情上,他还是比较慎重的;三是他在内心还是向往优秀的,虽然他平时表现得懒懒散散的。此外,在平时和小亮及相关学生、科任老师的交流中,我得知:小亮之所以不交英语作业,原因是小亮的基础非常薄弱,他没有足够能力做作业,但又比较懒散,不愿意花更多功夫来补弱;而在语文和数学等课堂上,小亮比较积极主动;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小亮开始变得这样自由散漫的;小亮的父母,已经对他没有太多高的期望;在心理健康调查中,小亮在学习压力、性格偏执、敌对心理、人际障碍、抑郁焦虑、自我强迫、情绪不稳等诸多项目中均表现正常,丝毫看不出有任何心理问题。基于以上对小亮的认识,我认为小亮的主要问题为懒散(英语基础差,但又不愿意额外付出等)、自控力差(课间打闹、自习捣乱、课上接话等)、缺乏明确追求(向往优秀,却又表现得懒散等)等三方面。对此,我希望看到勤奋、自律、有明确追求的小亮,这三点应该是小亮的成长目标,当然也是我的教育目标。三、教育策略那么,我如何才能达成这些教育目标呢?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小亮的勤奋、自律、有明确追求等三个成长目标中,有明确追求是核心目标,因为人一旦有了明确追求目标,一般就会主动勤奋、主动自律起来;或者说,有明确追求,是小亮主动勤奋和主动自律的动机基础。鉴于此,帮助小亮找寻明确追求,成了教育转化小亮的首要工作。那么,我如何才能帮助小亮找寻明确追求呢?首先,在长期愿景及短期目标制定中,有意关注小亮的表现。我班开展了时光宝盒活动——让学生在彩纸上描绘一个九年级的自己(包括成人、成才、成事等三方面),同时把纸条折叠成小船(从此岸到彼岸之意)、飞机(飞向梦想之意)或爱心(心想事成之意)等形状,然后将所有学生的纸条共同保存在一个铁盒子里并密封起来,拟在三年后的毕业典礼上打开。在开展这个活动之前,我找到小亮,问他能想象出三年后自己的样子吗?他说想不出来。我提醒他可以从成为什么样的人、打算强化哪些兴趣爱好、考取什么类型的高中等几方面思考;在开展这个活动的时候,我走到小亮面前,提醒他要严肃一些、认真一些,因为这个活动特别神圣。时光宝盒活动相当于帮助学生梳理个人的长期成长愿景。为了把长期成长愿景具体为一个又一个小目标,我班还开展了制定月度学习目标的活动,主要是根据学校月考制度,规划好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次活动中,小亮并没有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张贴在学习目标栏中。我问他为什么没有张贴出来,小亮说他不能确定自己的起点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该有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所以还没有制定出学习目标。听到这,我给他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霸气点,比如说总成绩进入班级前三等;二是中庸些,比如说总成绩进入班级前百分之五十等;三是先不制定目标,但要勤奋学习,看自己真实的起点到底在哪里。上述两项目标制定活动都是班级的集体活动,但是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我有意关注了小亮的表现,并给予他及时指导。这是我帮助小亮找寻明确追求的隐形措施,虽然这些措施并不是为了小亮一个人来设计,但我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还是特别用心地做了很多铺垫工作,及时将对小亮的帮助穿插在班集体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小亮的个性化教育。其次,利用合作小组组长角色,帮助小亮拟定组长标准。合作小组组长在平常的班级运转中,不仅要管理,还要有示范。既然是示范,那就要有一定标准,否则如何才能认定是否胜任组长工作呢?为此,我要求小亮做三个工作:一是对自己进行“全身体检”,检查自己存在哪些问题,有必要做全面整改;二是密切注意其他三位成员的表现,在看得见的地方,不能比他们做得差,或者说不能比其他三位成员的表现都差;三是做人做事要有底线,不能突破底线,比如说迟到、旷操、睡觉等。事实上,对于小亮来说,合作小组组长角色,既是一种自我成长期望,也是一种自我成长约束;既是一种同学、老师、家长对他的期望,也是一种同学、老师、家长对他的约束。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对小亮的合作小组组长角色的处理方法必须要慎重——一般来说,我需要持续鼓励小亮担任好这个角色,不能让小亮把这个角色“演”砸了;即便迫不得已用到合作小组组长自然淘汰制度(比如出现打架斗殴等严重违纪行为、连续两周量化考评分数位居班级倒数前三位、总成绩位居班级后百分之十等),也要有另外类似的角色来替代这个角色,不能把小亮推到破罐子破摔的难堪境地。也就是说,对于类似学生来说,班主任需要给这些学生设计一些合适的角色,以便给学生的教育转化留有达成教育目标的载体,或者说班主任对学生寄予希望的联结,再或者说班主任要有一个教育转化学生的有力抓手。否则,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转化,极有可能流于空对空的形式主义中。最后,根据小亮的实际情况,引导小亮进行初步的生涯规划。一般来说,对未来有清晰规划的人,都会用心做事的;对于学生来说,道理亦是如此。八年级的学生,面临身心发生巨变的成长期,已进入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确立的起始阶段。此刻,青少年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更加敏感,开始思索“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作出了比较成熟的思考。如果青少年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通过实践来看,生涯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确立自我同一性。在生涯教育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促进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正基于此,我在与小亮的日常交流中,注重和小亮谈“你觉得自己有哪些优点”、“你觉得自己有哪些爱好”、“你觉得自己有哪些特长”、“你觉得自己适合做什么”、“你觉得自己将来想做什么”、“你觉得自己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打算怎样去做”等话题,引导小亮进行初步的生涯规划。以上是我教育转化小亮的具体设想及实践。那么,我为什么按照这种方式来教育转化小亮呢?我主要运用了设计思维(DesignThinking)。所谓设计思维,是一种为提升事物品质而拟定实用且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设计思维以解决方案为导向,以事物品质的持续提升为目标,以开展创意设计与实践为手段,既能积极改变个体的信念系统,又能触发个体的创意。此外,设计思维不是单纯地从某个问题入手,而是从目标或者是要达成的成果着眼,通过对当前和未来的关注,同时探索问题中的各项参数变量及解决方案,使通往目标的路径得到优化,从而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即解决问题的起始点。在教育转化小亮的过程中,我就是运用了设计思维,具体内容如下——项目现状教育目标核心目标解决方案内容优点:性格开朗、胸怀宽广、人缘好、行事谨慎、向往优秀等。勤奋、自律、有明确追求。有明确追求。1.制定长期愿景及短期目标。2.商讨合作小组组长的标准。3.及早进行初步的生涯教育。缺点:懒散、自控力差、缺乏明确追求等。顺序1234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到,在采用设计思维教育转化小亮的时候,我并没有纠缠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中,只是根据问题确定了教育目标,然后将重点放在为达成教育目标而如何设计解决方案上,把消极的问题解决变为积极的目标达成,改变了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传统路径。也就是说,设计思维需要思考问题及问题解决,但对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思考是以达成更高层目标为基础的,并不受限于问题的解决,而是跳出原有问题解决的模式,同时进入更高层目标的实现方案的设计中。由此可见,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应用中,设计思维可以帮助班主任摆脱学生问题本身的束缚,让班主任进入更积极主动的目标实现中,根除了传统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消极被动的弊病。比如,某学生屡屡迟到,传统做法可能是,了解学生迟到原因,帮助学生找到避免迟到的方法,同时辅以必要的惩戒;而设计思维的做法可能是,引导学生对人生有目标,对学习感兴趣,对班级有归属感,对交往有渴望等,然后再根据这些更高层目标设计解决方案。那么,如何应用设计思维来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呢?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设计思维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应用中主要包含四步——首先,明晰学生的现状。在这一步中,班主任必须通过问卷、谈话、测试、观察等各种途径来全面、客观了解学生,不要因为某些严重问题而看不到问题学生的优点,也不要因为某些恶劣后果而不能客观评价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有着鲜活的生命,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是错综复杂的,需要我们小心翼翼地明晰。其次,拟定教育目标。明晰学生的现状之后,我们就知道学生“缺什么”了。学生“缺什么”,就需要“补什么”。而这个“补什么”,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需要说明的是,古人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告诉我们,给学生“补什么”必须以尊重为基础,或者说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也就是说,在“补什么”之前,必须先“补足够良好的师生关系”。再次,确定核心目标。每一位类似学生背后,都一个特别深层次的原因;这个深层次的原因,会诱发一系列问题。在确定教育转化学生的目标后,我们要拨云见日,发现那个深层次的原因,并根据这个深层次原因而确定核心教育目标,以便解决根源性问题,把力量用在刀刃上。根源性问题不解决,所有工作都是隔靴挠痒。最后,设计解决方案。确定核心目标后,我们就要从核心目标的达成出发来设计解决方案了。这里的解决方案,一定是基于帮助学生成长的愿景而设计,具有“准”、“远”、“系”等特点。准,就是一定要找到根源性问题,不要找错了病因;远,就是要尽可能往前看学生的经历,尽可能往后看学生的未来;系,就是解决方案不单一的,而是持续一定时间的系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