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区域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影响因素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城市规划的根本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本文对城市规划影响因素进行阐述,为城市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影响因素0引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城市越来越向着多层次、多系统、多功能、高度复合的综合体发展,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演进。城市规划的视野日益扩大,观念也越来越丰富和提升,关注焦点也正在转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以求得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探讨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无疑会对我们的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1]1城市与区域规划的概念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是政府在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公共政策,它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不同的途径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2];如不同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矛盾长远发展和眼前利益的矛盾、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之间的矛盾等,还对于具体的建设行为进行管理和规范,其目的在于实现城市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追求公关利益的最大化。2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内涵城市规划有其本身的基本理论平台和思维方式,但它绝不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字模式和几何方法去机械思维,也不是可以用某种公式化的东西去对待所面临的一切城市问题,城市规划需要科学的、发展的、极具创意的思维,特别21世纪现代的城市化是天、地、人的融合发展,要以人和自然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对话,创意的思维尤其显得重要。首先,城市规划是一项建议未来方向、预设发展目标和引导城市发展各项活动的工作,它是一种综合协调的过程,也是规划师进行理性思维的过程[3]。整个过程建立在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资源合理配置、城市空间优化处理,从而达到提高城市综合效益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的思维转变过去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和单纯注意物质环境、空间布局而忽视社会、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做法。其次,城市规划的创新思维,主要表现在对城市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有超前意识和前瞻性。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相互交织,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长期地、系统地、专业地研究国内外城市发展动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变化;城市历史文化的演绎、传承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城市高速度、高强度、高密度发展状态与生态文明、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4];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过程与趋势等,这是一项需要长期深入调查,长期积累,科学分析的工作,并需要专人专项进行,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出具有超前意识的、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的意见,成为政府决策的科学依据。3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影响因素3.1相关法律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法规是指按照国家立法程序所制定的关于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和地方规章的总称。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从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到监督检查,都有相应的法规作为遵循的依据使城市规划建设按照正常有序的轨道进行,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相关法律对于城市规划社会功能的发挥具有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法律直接涉及到城市规划问题如土地管理法等;另一类是法律授权政府编制其他各类规划这些规划与城市规划存在着一定的联系[5]。由于授权法律地位的高低不同法律对规划编制主体审批机关规划实施主体以及法律惩处的规定不同,都会直接影响到其授权的规划的社会地位高低,进而影响到它们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并且对于城市规划社会功能的发挥产生极大的影响。城市规划管理与编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目前,中国城市规划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城市规划领域内的法律,主要是以《城乡规划法》为核心,以及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二)、与城市规划相关的专业法律,它是城市规划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三)、一般行政法规,它是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所遵循的法律、法规,包括:行政许可、行政程序、行政救济等几个层面。3.2环境与城市规划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而且还在给予人类物质关怀的同时潜移默化了人类的思想。城市规划是人类调控城市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双刃剑”,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很多问题。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因素,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城市也是环境的组成因子。然而,在当代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保护的研究已迫在眉睫,环境学也成为当代社会的最大显学。在人类最为积聚的城市中,也是环境矛盾最为尖锐的地方。而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城市规划,必须融入环境保护学科的相应研究,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是基于城市规划和环境学这两门交叉学科的新研究方向,是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环境的新途径。从现象上看,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居住拥挤、公园绿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上,而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又最终导致了城市的衰落[6]。另外,由于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又引发了城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污水处理、垃圾堆积等一系列城市问题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问题所引发的,尤其是表现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模式来规划城市。所以,在当代的城市化进程中,世界各国的规划工作者已普遍认识到,以形态环境为基本对象的城市规划必须同时要考虑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城市规划上考虑环境问题,才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有利于环境的逐步改善。3.3城市人口与城市规划关于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不包括郊区和市辖县)发展规模、近期和远景城市人口总数的基本构想[7],又称城市人口规划。城市人口发展规模是城市规划的基础指标,也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用地大小、布局形式、生活服务设施,以及城市交通方式和道路网络结构等,关系到城市本身建设发展的经济效果问题。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制定,应根据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确定的城市性质,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城市自身条件,并考虑合理地满足城市发展对劳动的需求和合理安排劳动结构问题。为此,应了解人口结构(年龄、性别、劳动力)、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过去、现在及其发展趋势,并从城市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劳动结构出发,运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原理加以分析确定。中国现行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方法,主要有劳动平衡法、职工带眷系数法、综合分析法等。3.4人文精神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人文精神是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发表的《雅典宪章》中提出的,里面提出的城市功能分区原则影响了现代城市规划将近半个世纪。这种功能主义的原则,一方面向古典建筑学派提出挑战,使城市规划、建筑开始从古典的放射、圆形广场一类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8];另一方面功能主义又使城市规划、建筑逐渐陷入机械主义,它刻板地分区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联系,破坏了城市的地方特性,其结果是使城市形态单调、布局混乱、建筑雷同。尤其是功利主义的影响,城市空间因最大限度的商业性开发,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污水、废气、噪声、交通事故等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8]。因此城市在抛弃了人文精神的同时,便从“文明中最伟大的创造”变成了“文明中最大的破坏”,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20世纪60年代,重新关注城市的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城市规划中的人文理念开始复苏。与此同时,国际规划、建筑界人士开展了“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研究,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城市人民”。这表明,城市人文精神将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复兴与再生,人文因素将是21世纪城市文明的灵魂。人文因素在中国的造城运动中是历史悠久的。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就是中国城市运动中的代表作之一,彰显出皇权的气势和霸气。现代的城市建设也需要这种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在继承与发扬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城市打造一种文化的底蕴。4结语城市规划最基本的属性是政策性不只是技术性,技术性是支撑政策性的基础。作为政策起决定性作用的不仅仅是形体或空间因素,而是价值观。对于当代中国的城市规划来说,如何正确地认识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不仅是一个城市规划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城市规划学科、城市规划职业发展的现实问题[9]。我们要意识到,城市规划是政府指导和协调城乡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手段,是实现政府目标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途径,更要看到它在配置公共资源保护资源环境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保障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它的根本目的不只是建设环境优美的城市,更在于通过规范市民利益团体政府与社会机构的行为。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是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综合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政府重要的公共政策。城市规划社会职能的发挥起码受制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制度方面的因素,我们对于学科理解上的局限性以及我们对于规划价值问题研究上的不足[10]。有关制度方面的改进有待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还有待中国市民社会观念的进化但其他两方面是我们这些从事城市规划的人们应该从现在起就要充分认识并加以深入研究的。参考文献[1]黄沈发,王敏,熊丽君.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上海生态型城市建设实践与探讨[R].2008人居环境与生态文明论坛论文集,2008.[2]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彭震伟,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07.[4]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08.[5]顾朝林,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方法·实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6]石楠.论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J].城市规划2004(6).[7]DyeThomasR.2002,UnderstandingPublicPolicyPearsonEducationInc理解公共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曹洪涛,等.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9]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14-22.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