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游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近日,青春版《牡丹亭》相继在武汉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上演,给大学生们带来一场盛宴般的艺术享受。•演出前,在武汉大学校园内,青春版《牡丹亭》的门票早已是“一票难求”。“有票没?”已经成为同学们见面时的问候语。在校园进行的首届“珞珈之春”系列艺术讲座中,由于海报上的一句“现场有牡丹亭门票派送”,引来不少大学生提前一两个小时就占好座位,等到讲座开始时,过道都已经挤得水泄不通。•青春版《牡丹亭》在武汉大学开演当晚,演出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内座无虚席。不少人手里拿着望远镜,还有人自带小板凳进场,就连场前的乐队旁边也挤满了席地而坐的•随着音乐声起,空空的舞台,只留一道追光,圈住白衣胜雪的佳人。年方二八,眉目如画,正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逢春日,见姹紫嫣红开遍,感叹春色如许。朦胧一梦,谁家少年才俊,独立梅边,风流婀娜,共赴佳期。百转千回之间,乐音袅袅,丝竹声声,曲调婉转,余韵悠长。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精美到令人口齿生香的唱词、缠绵婉转的声腔、演员青春的脸庞、精美的衣饰、眉眼中流露的神韵、唱念中营造出的意境,都让在场的大学生们如痴如醉,感受着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美感。•散场时,武大物理专业大二学生叶扬韬感叹:“非常好,非常好!”被追问怎么好时,这位男生嘿嘿笑了起来:“就是觉得好,也说不出啥道道。最后的《离魂》一出很美,杜丽娘身披长长的红色拖地披风,手拿一枝梅花,走近黑色底幕时回眸一笑。真美!让人陶醉其中呀。”•青春版《牡丹亭》前后三场演出近12个小时,场场均座无虚席。这些平日里热衷于追逐现代时尚的天之骄子们为何会对传统戏曲如此投入?武汉大学电信研一的林同学说,“不只是因为演员青春靓丽、唱做俱佳。光凭看唱词,我还不能领会剧本的全部意思。结合演员的唱、做和舞台综合表现,能帮我更好地理解这出《牡丹亭》。这样难得的接受文化熏陶的机会,大家都想抓住。”•演出结束后,演员们在全场20余次掌声中再三谢幕。苏州昆曲院院长蔡少华表示,简陋的舞台却演绎出最美的戏,还有最热烈的互动。台下2000多学生甚为安静,该笑的时候都笑了,该鼓掌时掌声响起,配合甚为默契。散场后,更有上百名学生迟迟不愿离去,等待与两位主演的签名和合影。牡丹亭·惊梦教学要求了解汤显祖的生平创作、昆曲理解《牡丹亭·游园》的思想主旨掌握《牡丹亭》的艺术特点汤显祖一作家简介•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海若,别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著名剧作家。少有文名,34岁始中进士。目睹明王朝诸般腐朽,有拯救天下之志,然遭到封建势力的反对。万历二十六年(1598),弃官归临川。•汤显祖深受王学左派影响,倾心于思想家李贽。反对维护封建礼教的程朱理学,崇尚真情,认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寄达观》)。作品除《牡丹亭》外,还有《紫箫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后三种与《牡丹亭》,合称“临川四梦”,亦称“玉茗堂四梦”。《紫钗记》写于万历十五年(1587),《牡丹亭》写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南柯记》及《邯郸记》分别写于万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1600和1601)。前后历时共十五年:这十五年正是汤显祖从南京任闲职到贬官徐闻,从治理遂昌到愤而去职,经历宦海沉浮、人世坎坷,对现实、对人生感慨良多的时期。这四个剧本用戏剧的形式集中地表现了汤显祖对人性、人生及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对人的看法,突出地表现为强调情的价值。他曾对人说过:“某与吾师终日共讲学,而人不解也;师讲性,某讲情。”(陈继儒《批点牡丹亭题词》)他所说的”情”,是指人们与生俱来、感物而发的情欲、需求和愿望。这种情是与程朱以来整个理学传统相背逆的,它无所不在,“世总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人谁无情”(《答王诣生》)。这种情包括“真情”与“恶情”,他说:“性无善无恶,情有之。”(《复甘义麓》)所谓“真情”,就是人们力图摆脱封建专制主义控制,对理想爱情、幸福生活和清平政治的追求。而所谓“恶情”,就是人们对不正当的情欲,诸如功名利禄、腐化堕落的贪恋。汤显祖的四部传奇,前“二梦”写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主要是歌颂真情;后“二梦”写士人仕途生涯、宦海沉浮,主要是批判恶情。《《南柯记》和《邯郸记》《南柯记》共四十四出,取材于唐李公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情节变动不多。内写被免职的武将淳于棼,终日借酒浇愁。一日醉卧榻上,梦见槐安国使者来迎,国王招他为驸马,出任南柯郡太守二十年,颇有政绩。后檀萝国入侵,公主受惊而亡。回朝后拜为左丞相。他威势日盛,骄纵荒淫;右丞相段功乘机进谗,终于被国王所逐。醒后经老僧契玄点明,才知大槐安国就是庭中大槐树洞里的蚁群。乃发愿灭情,大悟成佛。《邯郸记》三十出,根据唐沈既济《枕中记》改编。和《南柯记》一样以梦写政。剧写士子卢生在邯郸道旅舍中遇道士吕洞宾授他一枕,进入梦中。卢生得娶有财有势的妻子崔氏,以贿赂高中状元,又以开河及打败土蕃为朝廷建立功勋,奸臣宇文融因卢生不愿趋奉而屡次陷害他,甚至使他被绑赴法场,流窜海南。但终因崔氏势大,卢生侥幸,终于转祸为福。最后奸臣被诛,卢生还朝,做了二十年太平宰相,备受恩宠,享尽荣华,封国公,官加上柱国太师,四子均得恩荫。临死前心满意足地感叹“人生到此足矣”。醒来才发现是一场春梦,身卧邯郸店中,黄粱犹未蒸熟。卢生遂悟破人生,随吕洞宾而去。这两个剧本主要是批判“恶情”。《南柯记》中的淳于梦是一个由有事功之心的士子成为有所作为的能吏而终于在宦海中堕落的典型。《邯郸记》则用了很大篇幅来描写字文融与卢生之间狗咬狗式的斗争。他们都是“恶情”的代表,字文融是一个奸诈刻薄、结党营私的权臣形象,卢生则是一个追逐功名富贵的书生,因夤缘幸进,最后扶摇直上,变得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僚。二、牡丹亭与昆曲昆曲简介•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保护昆曲,已经成为当今文化界的重要课题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昆曲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始于元代末年的江苏昆山一带,是南曲的一个支派,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曾经有“昆山腔”(简称“昆腔”)、“昆调”、“昆曲”、“南曲”、“南音”、“雅部”等各种不同的名称。一般而言,着重表达戏曲声腔时用昆山腔,表达乐曲、尤其是脱离舞台的清唱时用昆曲,而将指表演艺术的戏曲剧种,则称做昆剧。•昆曲的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很高,许多唱词唱词其实就是婉约凄美的诗词。昆曲成为明清两代拥有最多作家和作品的第一声腔剧种。昆曲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发音吐字比较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曲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乐队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萧)、笙、琵琶等乐器。•昆曲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昆曲的成长代表了中国戏曲的成长,它对京剧和川剧、湘剧、越剧、黄梅戏等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这也就是人们常常把昆剧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原因。牡丹亭与昆剧•昆剧历史悠久,典雅精致,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此后逐渐衰落,就在昆剧表演极度低迷之时,《牡丹亭》的上演扭转了这种局面,所以有人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三、《牡丹亭》的思想内涵《牡丹亭》:共五十五出,写杜丽娘为追求爱情因梦而死,死后因得到爱情而生的过程。它通过杜丽娘为情而死的,情节,揭露了在明代封建专制主义的重压下,青年女性被摧残的事实,同时又通过她为情而生的情节,表达了广大青年要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强烈呼声。正因如此,它问世以后,在青年中,尤其是在青年妇女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牡丹亭》脱稿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弃官返回临川之后。其题材之来源,据作者自叙云:“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微更而演之。”(《牡丹亭·题词》)上述李仲文,冯孝将及睢阳王等故事中之女子,都是死后主动追求男子,自由结合,争取还魂复生,只是有的如愿以偿,有的功败垂成而已(李仲文事载《搜神后记》卷四,冯孝将事载刘敬叔《异苑》卷八,睢阳王事载《搜神记》卷十六。三事亦可见《太平广记》),所谓“传杜太守事者”,是指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原作见明末编刻的《燕居笔记》。故事情节梗概:南宋时江西南安府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在梦中见一书生手持柳枝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从此之后,她便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此时,杜宝转官淮安,乃葬杜丽娘于牡丹亭畔。三年后,广州书生柳梦梅去临安应试,路过南安,拾得丽娘画像,悦其貌美,终日把玩。丽娘幽魂出现,又与柳梦梅相会,并得再生。丽娘复活后,与梦梅同往淮安求其父母许婚;杜宝见了大怒,视女儿为妖孽,诬梦梅盗掘女坟。正好梦梅得中状元,乃上书自辩,杜丽娘也登朝申诉。终于得到皇帝承认,夫妻父女团圆。主题: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牡丹亭》的主题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统治阶级已经变得更加顽固和腐朽。他们竭力鼓吹程朱理学,高唱“女德”,表彰贞节。《明史·列女传》所收节妇烈女的数目,比《后汉书》以下任何一代正史多出许多倍。可见,明代对人们从肉体到精神的摧残是何等严酷。但是,勇于反抗的青年一代,为了不让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在礼教的束缚下窒息,要求打碎枷锁,摆脱羁绊,探索生活的道路。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他们总是一灵以求,生死以之。《牡丹亭》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不仅是由于富有反抗性的主题,而且还因为它刻画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杜丽娘是剧中的主角,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勇于反抗的妇女形象。如果说,《西厢记》中崔莺莺还缺乏独立行动的能力,一举一动都离不开红娘帮助;两百年后的杜丽娘则全靠自己的勇气的智慧,在探索一条通向自由解放的人生道路了。这就是这个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这种性格特征有着很深刻的时代意义,她的遭遇和反抗精神有着广泛的代表性。据记载:当时有娄江女子俞二娘,因读《牡丹亭》断肠而死。还有杭州女伶商小伶,演《牡丹亭》至“寻梦”一场,联想到自己的不幸,伤心而死。这些例子部说明,杜丽娘这个形象具有很高的典型性,因而才有这样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冯小青,广陵人,年十六嫁杭州冯生为妾,丈夫窝囊,大妇悍妒,离居孤山,两年后便抑郁死去。留诗云:“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内江一女子,才色出众,一心觅快婿,读《牡丹亭》后,愿许配作者,汤以年老辞,女不信。一日,汤游西湖,女得知往观,见汤皤然一老翁,喟叹命苦,投水自尽。•2006年9月17日,中国苏州昆曲剧院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演出青春版《牡丹亭》。第十出·惊梦青春版《牡丹亭》宣传海报关于课文:《惊梦》是《牡丹亭》中的一出重戏。这出戏前半出写游园,后半出才是惊梦。作者通过杜丽娘要求冲破封建礼教牢笼的强烈愿望和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表达了以“情”反“理”的进步思想。从情节发展上看,它是杜丽娘由生到死的关键,而前半出“游园”,是杜丽娘冲破封建礼教牢笼的第一个实际行动。这一行动,促使她进一步地觉醒起来。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游园”,杜丽娘就不会受到美好春光的强烈刺激,因而也就不会做那样离奇的梦,不会有“寻梦”、“写真”、“诘病”、“闹病”等一系列的戏剧情节。[绕地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贴)你侧著宜春髻子恰凭栏。(旦)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旦)取镜台衣服来。(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梳罢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衣服在此。(旦)好天气也![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

1 / 8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