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理论案例分析(企业发展理论10)案例1“新经济”神话:Google崛起耐人寻味•网络泡沫的破灭与“新经济”神话的终结,竟使众多突然出现的网络公司纷纷从天上掉落到地下。在凄凄惨惨的大环境下,却有一家骨瘦如柴的“Google公司(google.com)”表现不凡:从最初的两名硕士研究生合伙“瞎搞”,不到四年时间,就发展成今天全球互联网上最大的广告商。说它“骨瘦如柴”,是因为它的网站首页仅有35个英文单词、四个按钮和一个供查询者输入单词的方框(最多可输入10个英文单词),不知情者可能会以为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中小企业”或“个人主页”;殊不知,它每天都要接受来自世界各地千百万次的登录与点击(高峰时每小时可处理七百万人次的查询),自动搜索全世界包括35种语言的八十亿五千八百三十二万四千六百五十二张网页(据截稿时统计数字),并在半秒钟之内自动列出多达几千条的查询结果。这么多的网页,这么多的搜索对象,若是用手工搜索,按每分钟搜索一页计算,全部搜索一遍,至少需要花费五千七百多年。而Google利用其拥有的一万多台联网的高速计算机,多数只需要花费0.2秒,最多仅需要0.5秒就可以得到多达几千条的查询结果,并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呈现在用户的电脑屏幕上。难怪有那么多人将Google设置为浏览器的首页,有这么多软件爱好者致力于开发基于Google的电脑程序,并把开发的结果当作自己的“战利品”向世人公布。“Google”简直成了在因特网上查找资料的代名词。这就好像“施乐”曾经是“复印”的代名词,“邦迪”也曾经等同于“创口贴”一样。如今每天都有数百万人在互联网上,不是在“查找信息或资料”,而是在“Google”;洛杉矶的超豪华饭店在接待每一位客人之前,必定要先在网上彻底地Google一遍,以便找到某种特别的接待方法让客人感受到“意外的惊喜”。如果发现客人有晨跑的习惯(例如老布什),他们就要特地将房间安排在高层的东南面,以便让清晨的第一缕金光能够先射入客房。甚至许多青少年在前往某座普通的图书馆查找纸质的图书资料之前,也很可能会告诉家人或朋友,说自己正打算去图书馆“Google”一阵子。•Google如此流行,说明先进的技术总能够给社会带来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不管网络如何不景气,不管新经济的泡沫如何破灭,更先进的技术总能够抵抗衰退与萧条,把自己和用户引向繁荣与发展。我们中国人并不缺乏智慧,关键是要有一套切实鼓励创新的社会机制,加快研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与新应用,加速改良旧有的技术手段并加以延伸应用,以便在为社会提供更多价值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更多财富。•人才是成功的关键。Google的800名员工当中,有将近80人是博士,而包括两位创始人在内的多数人则拥有硕士学位。简约愚钝的外表,掩盖着蓄势待发的内涵。技术与管理是企业向前迈进的两条腿。身为工科硕士的两位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深感自己在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着难以迅速弥补的欠缺与不足。于是,这两个不到30岁的“大孩子”便不惜重金聘请一个四十八岁的“成年人”埃里克·施密特来担任CEO,自己则甘愿“退居次席”,分别担任“技术总裁”和“产品总裁”。而埃里克·施密特也确实非常适合主持Google公司的管理工作。他先前曾担任过SUN的首席技术官和诺维尔公司的副总裁,一直是微软的竞争对手,在Google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凭借过去与微软周旋的经验,他成功地避免羽翼未丰的新企业被庞大的视窗系统所压倒,避免成为第二个“网景”。•Google不是网景,它不太在乎微软在干什么,而是全身心地关注于自己应该干的事。宽松而舒适的工作环境,和谐而愉快的团队氛围,使得Google成了远近闻名的好雇主,也自然使它的人事经理每天都要收到潮水般涌来的求职信。人们把进入这家公司工作看成是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走进Google办公室,仿佛进入了一个晚会现场:绚丽多彩的火山岩灯饰,五颜六色的塑料气球排列成公司标识,东一罐西一听的免费可乐与糖果,再加上不修边幅的总裁们,整个气氛随意得过于凌乱。自助餐厅提供免费的午餐,而这些工作狂们晚餐也经常要吃免费的。当比萨饼在凌晨一点送到时,现场依然有众多饥肠辘辘的夜猫子将其狼吞虎咽。如果人才从不需要为生活琐事而操心,没有后顾之忧,甚至还持有公司的股票期权,他们还能不全身心地拼命工作吗?•当然,现在一时的成功并不能代表将来永远的成功,Google也不可能高枕无忧。在网络广告市场的竞争中,一些对手妒忌着它的辉煌,另一些对手却在算计着它的覆灭。微软现在专门组织了70名工程师负责开发搜索技术,有人预计它很快就会让这个数字再翻两番;并且除了与一家提供搜索服务的公司结成技术联盟之外,还可能收购另一家搜索服务公司。雅虎虽然是Google搜索引擎的主要客户,最近也斥资两亿多美元收购了一家经营不善的搜索服务公司,试图抛开Google,抢占网络广告业的市场份额。竞争进入了短兵相接的白热化阶段。•Google的技术其实并不是什么全新的概念;它只是将现成的技术加以改进罢了。当初他们试图向几家老牌的搜索服务商推销其改良后的搜索技术时,甚至连一个买主都找不到。其中一家搜索网站的老总甚至还说:“只要我们的搜索引擎能够找到别人找得到的百分之八十,我就满意了。”现在这家公司已经倒闭,根本的原因是它不思进取。中国的企业在当前国际化的大潮中,如果有两三个月不思进取,恐怕也难逃破产倒闭的命运。•Google公司的建立过程也有点耐人寻味。这两名研究生的创业顾问偶然请到了SUN的创始人之一安德烈斯·贝克托尔海姆来斯坦福大学校园内吃早茶。席间,两个年轻人演示了改进后的Google搜索程序。演示未了,太阳公司总裁立即开出一张十万美元的支票,抬头写着“Google公司”。当时还没有成立公司,没有银行账户,这张支票没地方入账,静静地在抽屉里躺了好几个星期之后,大家才觉得非成立公司不可了。创业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经过三个月的筹资过程,总共从投资公司、大学与个人手里筹集到了三千万美元,Google网站于1999年9月正式开张,当时只能搜索到三千万张网页,如今搜索的对象已经达到三十亿张网页。这还仅仅是整个互联网的一半,另外一半或者隐藏在各大公司的防火墙内,或者存储在某些与世隔绝的孤岛般的服务器里。•Google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正好是网络世界开始崩溃的新千年。表面上的坏事实际上却成了好事,因为Google此时正好可以用低廉的租金获得宽敞舒适的办公场所,用三折以下的价钱买到豪华的大班桌、真皮靠背椅和十几台相当新的服务器,并且轻而易举地把大量失业的电脑程序员招至麾下。反观我们喜欢讲排场、摆阔气的企业,如果手头有几千万资金,便以为财大气粗,哪里肯买打折的家具和廉价的办公楼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Google的成功经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展我国的高科技创新企业。请根据案例回答:Google公司获得成功的原因(因素)有哪些?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应该借鉴Google公司哪些成功经验?案例2中海壳牌可持续发展的几个案例(中国最大合资项目的企业社会责任情结)•43亿美元投资额、目前中国投资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位于广东惠州大亚湾的中海壳牌石化项目,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具有新闻性。但记者对中海壳牌的关注是从这个大公司与小鸟儿的反差极大的故事开始的:有一天,项目建设现场在土地平整的过程中,发现灌木丛中有一个鸟巢,鸟儿正在孵蛋。施工单位专门请来鸟类专家,分析鸟蛋何时孵化、雏鸟何时长大飞走,并根据专家意见改变了作业计划,先平整其他部分的场地,等鸟儿孵出后,才将鸟巢搬走。记者近日赴中海壳牌采访,没想到温情的故事,在那儿还发生了不少。比如小心翼翼移植珊瑚的故事。中海壳牌进行的海底生态本底调查显示,活珊瑚可能会受到引堤施工影响。中海壳牌决定把部分珊瑚移植到临近海域。•为提高移植珊瑚的存活率,移植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被谨慎小心的处理,包括掘出、运送和重植,并保证珊瑚始终处于水中。搬运船匀速缓行,将珊瑚从引堤附近区域运至10公里外的移植区大约花了两个小时。就这样,移植400平方米的珊瑚,花了20天时间。中海壳牌还定期监测它们移植后的生长情况,目前95%的珊瑚健康生长。比如让海龟安静产卵的故事。在为靠海的一条马路安装路灯时,考虑到海里有海龟出没,为了避免灯光照向海面扰乱海龟的生物钟,便只在路的一侧安装路灯,让灯光只照向陆地。比如推行HSE(健康、安全和环保)体系的故事。只有接受HSE培训,才能领到胸卡,才能进入工地成为工作人员。比如帮助搬迁后的村民在屋顶种菜的故事。比如普通农妇成为中海壳牌工作人员的故事。•中海壳牌为什么能制造这么多温情的故事,为什么环境、动物、人在中海壳牌能得到不一般的关爱?在温情故事的浸淫中,记者仍不忘探讨一个有时候显得艰难而奢侈的话题,企业真的能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记者曾就这个话题与中海壳牌总裁蓝仲凯先生交流,蓝仲凯回答记者说,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采取措施,以便在商业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因此在中国实行项目,一定要满足这里最严格的环境方面的要求。中海壳牌的内在动力到底何在?•可持续发展成为核心价值观传统的4P营销理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仍是很多企业的法宝,但中海壳牌讲的是3P,少了一个P却是大有不同。他们推行的是以关心人类(People)、对地球负责(Planet)和追求赢利(Profit)三大支柱为核心内容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可持续发展最初是一个社会概念,但现在却是壳牌这个百年公司在全球推行的核心价值观和商业原则,中海壳牌自然也是如此。可持续发展是中海壳牌管理体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现在项目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的所有商业决策中。中海壳牌制定了七项相互关联的原则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的业绩,包括:使收益率最大化;实施的可行性;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有效地利用资源;尊重和维护公民利益;促进社区效益最大化;让项目利益相关者参与。“一家公司的盈利与它的原则分不开,必须通过负责任的形式,保持长久的盈利。”壳牌中国集团董事关康培如是说。•按照中海壳牌总裁蓝仲凯的话,要像理解资产负债表那样理解社会与环境问题。他说,公司声誉越来越由公司在环境和社会方面的表现所决定,而非仅由经济上的成功决定。也许意识到中海壳牌在环境方面的独特作为,蓝仲凯很骄傲地跟记者们卖关子———中海壳牌修建了22公里的海底管道直通大海,管道做什么用?运原料的?运产品的?老记们的回答显然都不对,原来是废水管道。废水经处理检验后,通过22公里的管道进行深海排放,之所以要经历这么漫长的旅行线路,因为废水的温度比海水温度高,若排放到海湾口,会对周围的海洋生物有影响。事实上,壳牌一直在影响着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今年,壳牌中国集团和《经济观察报》共同举办“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案例大赛,壳牌的初衷就是想表达可持续发展不等同于额外的运营成本,它能够实现商业价值。•有意思的是,中海壳牌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细节决定成败,在审视企业履行环保和社会责任方面,细节同样也是最好的证明方式。我们对中海壳牌在每一个方面的审视最终都归结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个关键词上。机器轰鸣、尘土飞扬,对工地的一贯判断在中海壳牌工地遭到瓦解。原来中海壳牌力求项目在静悄悄中进行,对机器设备要求装消音设备,不能装的,只能在白天一定时间内使用;每天上千台车辆在作业,但却看不到灰尘,因为中海壳牌要求进场的车辆时速都不能超过15公里,而且15辆洒水车不间断地在工地洒水、降尘,值得一提的是,洒水车的水来自雨水,工地上有5个沉淀池,专门收集雨水。5个沉淀池不仅收集雨水,还可防止水土流失。惠州夏季多暴雨,如果不采取防护措施,裹夹着泥沙的雨水将会顺着地势流到大亚湾,改变海水的颜色。又是在没有任何法律约束的前提下,中海壳牌自行挖建了这些水塘,雨水会通过专门的水渠汇集至此,将泥沙沉淀后再通过涵洞入海。•对于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这样的大型项目,它的可持续发展承诺已在其《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价报告》中充分体现。该报告涵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