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一、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1、第三世界的概念。第三世界泛指在历史上受过殖民统治和剥削,经济相对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目前,发展中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4/5,世界上土地面积的2/3强,共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2.第三世界兴起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第三世界的兴起时期。其主要标志是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第三世界崛起的标志1、万隆会议的召开是第三世界崛起的第一个标志。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表演说•(2)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是第三世界蓬勃发展时期。突出表现为非洲诸国掀起独立高潮,到60年代,共有32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仅1960年一年,就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第14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3)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是第三世界深入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第三世界国家斗争的重点,从争取政治独立转向发展民族经济,用经济发展巩固政治独立。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是第三世界崛起的又一标志。二、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1、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3、深刻地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4、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上升。•5、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力量。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将上升(来源:世界银行)(三)第三世界的壮大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四)第三世界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第三世界在打破国际旧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中,在解决关系全球人类命运的问题上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集会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成就•1、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45-1955年为准备阶段。•第二阶段,1956-1965年为起飞阶段。•第三阶段,1966-1980年为高速增长阶段。•第四阶段,1980-1993年为停滞阶段。•(5)第五阶段,1993——2008年发展中国家经济逐步好转,但发展不平衡。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1)进口替代战略,这是一种内向型的发展战略。•(2)出口导向战略,这是一种外向型的发展战略。•(3)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3.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1)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主要指中东和其他地区的约20个石油输出国。•(2)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主要指东南亚和拉美的约10个国家和地区。•(3)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这种类型的国家占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它们大多处在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迈进过程中。•(4)某些发展中国家大国。如中国、印度等与某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一起被美国称为“未来世界的十大新兴市场”。•(5)最不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南亚和中美洲。这类国家有49个,占发展中国家1/3以上。4.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就•第一、畸形的经济结构有所改善。•第二、民族经济有了较快发展。•第三、经济自主性和经济实力有所增强。•第四、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增大。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1、债务负担问题。•2、粮食短缺问题。•3、人口压力问题。•4、环境恶化问题。•5、信息、技术、知识“边缘化”问题。•三、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战略调整•1、产业结构的调整。•2、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3、微观经济的改革。•4、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一、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1、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2.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第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混杂。第二,国家垄断性与官僚性交织。第三,依附性与民族独立性共存。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1.发展中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类型:•(1)共和制政体。•(2)君主制政体。这类政体可分为君主专制政体和君主立宪政体。•(3)军人政权。军人政权即军人控制国家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的一种政治统治方式。•(4)政教合一的神权制政体。政教合一是发展中国家为数不多的一种政治制度。指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或政府首脑兼掌宗教大权、或宗教领袖兼掌政府权力。在发展中国家里只有伊斯兰国家实行政教合一制,如伊朗等国。此外,还有部落酋长制政体,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2.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制度。•第一,一党制。在一个国家中,按宪法规定,执政党是惟一合法政党,其他政党则被禁止存在。•第二,两党制。国内两个政党通过选举轮流执政,其他政党因力量薄弱无力与之抗衡。•第三,多党制。在国内众多政党中,没有一个政党能够通过选举单独执政,只能由政党联盟联合执政。•第四,无党制。国家在法律上或传统上取缔政党,禁止政党活动。这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的政治现象。三、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政局不稳。冷战时期,军事政变频繁是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的主要表现。冷战后,政局动荡表现为民主化运动中进步与反动、革命与保守两股政治势力复杂的政治较量所带来的政治动荡。•2.民族问题。在冷战时期,影响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民族问题主要是西方国家推行新老殖民主义与民族独立国家发生的民族利益矛盾。冷战后,被两极格局遏制的泛民族主义和一个国家内部各民族的矛盾问题便凸显出来。有的还发展成民族冲突甚至民族战争,其负面影响尤为突出。民族和种族关系复杂是阻碍发展中国家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卢旺达种族屠杀使民众颠沛流离3、制度化水平低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政治困境。4、政治腐败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韩国前总统全斗焕(右)和卢泰愚因贪腐被最高法院审判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一、发展中国家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的共同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千差万别,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其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却是大致相同的,即奉行和平、中立与不结盟的对外政策。这种政策是战后大批新兴独立国家面对两极格局、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峙的局面而采取的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有效政策。它们既不愿意同以前的敌人为伴,也不愿意与苏联霸权主义为伍。•发展中国家的这种对外政策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一,维护和巩固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是和平、中立与不结盟对外政策的本质。•第二,反帝、反殖、反霸、反对种族主义是不结盟运动的宗旨。•第三,发展中国家为改革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争取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而斗争。共同合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第三世界国家相互团结,统一策略和行动,加强经济合作,共同反对发达国家的控制和掠夺。2000年2月,在曼谷召开的联合国贸发会议上,第三世界国家明确提出建立更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的强烈愿望。二、南北关系••南北关系是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它是与东西关系相对应而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地理政治概念。因为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位于南半球,发达国家大多数位于北半球,故称南北关系。•1、冷战时期南北关系发展的历程。冷战时期,南北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5年至20世纪60年代初,南方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争取政治、经济独立时期。•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提出挑战。•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南北关系陷入僵局。二、南北关系与发展变化南北关系是指发展中国家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其核心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非洲国家在《洛美协定》上签字第四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南北差距(乌干达)2、冷战后南北政治关系的新变化。•第一,发达国家将“人权”矛头转向发展中国家。•第二,发达国家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安全和军控的重点。•3、冷战后南北经济关系。•第一,南北差距继续扩大。第二,南方债务负担有增无减。1988年发展中国家外债总额为13750亿美元,2002年增至22000亿美元。债务问题已成为南北关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第三,北方发展援助远未达标。第四,南北贸易权利极不平衡。第五,国际资金供求矛盾突出。•4、南北对话与合作关系加强。三、南南合作•1、南南合作的历程。•2、南南合作的形式。•3、冷战结束以来南南合作的新特点。第一,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第二,合作内容的多样化和合作伙伴的多元化。第三,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调整了战略,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