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说木叶答案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即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木叶。第2-3自然段:区别木叶和树叶两个词语,指出木叶更常见,其关键在木字。第4-6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5、说明:“木”为什么有这落叶这个特征6、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第7段:“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小结:本文是一篇涉及古代诗歌语言的文艺性随笔,作者在这篇随笔中阐明的观点是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作者是从古代诗歌中“木叶”(“落木”)与“树叶”的不同艺术特征的对比分析中阐明观点的。二、合作探究1、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表。意象诗句颜色触觉意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的浓荫繁密充实2/5木叶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飘零之感落叶绿色饱含水分繁密、春夏之交“落木”:比木叶还要更显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2、木的这两个艺术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的问题:即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3、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木,颜色:黄色意境:空阔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树颜色:绿色意境:饱满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颜色:微黄意境疏朗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树,颜色:绿色,意境:繁润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为什么?答:不好。1、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行文思路。2、以“说木叶”为题并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使较为抽象的文艺理论得到了深入浅出的阐述。3、以“木叶”具有暗示性,来阐释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一)合作探究及分组展示(二)精彩点评3/5小结:1、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2、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其实,课文中提到的“木叶”“落木”“落叶”等,我们在诗歌鉴赏时一律称它们为“意象”。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而多个意象组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一、基础知识练习1.(D)2.(C)3、(C)4、(D)5、(A)二、下面,我们一道赏析古诗中常见意象“月”或“梅”,探究诗歌的暗示性。(一)1、赏月:概括下列诗句中意象“月”的暗示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渲染清幽的气氛,烘托悠闲自在的心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寄托离别、相思、怀乡的情感。4/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表达羁旅之愁2、品梅:体会诗中意象“梅”的暗示性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爱慕卜算子·咏梅陆游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爱怜卜算子·咏梅毛泽东。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达观豪放,当如湘云钦佩古代诗歌炼字训练(常见的两种方法)第一种:寻找关键字词。〖答题步骤〗找出关键字词(或引述关键字词)。①找出关键字词(或引述关键字词)。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③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情状。④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5/5【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步骤一)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步骤二、三)“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步骤四)第二种:赏析关键字或词〖答题步骤〗①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步骤一)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步骤二)“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步骤三)第三种:比较分析〖答题步骤〗①表明观点。(同意哪种说法或哪个字更恰当)②说明理由。(具体分析其意境,诗人的感情及表达效果)【答案】①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②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秋天)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的心灵深处难以名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