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通俗文学-优质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两组概念:通俗文学——严肃文学大众文学——精英文学(纯文学)•范伯群、孔庆东《通俗文学十五讲》:“知识精英文学”⁄“大众通俗文学”。•汤哲声《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论》:域外小说、商战小说、官场反腐小说、纪实小说、公安法制小说、历史小说、网络小说……一、通俗文学的源流•在中国文学中,诗歌和散文属于严肃文学,小说和戏剧属于通俗文学。•“其一,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却劳苦,所以从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与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其二,是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文学以通俗起家。之后诗歌、散文朝雅文学方向发展,体现正统的思想意识;小说、戏剧延续文学的通俗一脉。•《论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小说的产生和发展:•鲁迅认为,小说起于休息。•《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小说成熟在唐代的唐传奇。•宋元话本、元明演义、明清章回小说始终保持着通俗的特性。•五四前后小说出现雅俗分流。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新小说》1902年创刊号)•小说的主流向高雅文学、严肃文学方向发展;旧式小说仍大量存在,被冠以“鸳鸯蝴蝶派”称谓(言情、武侠、侦探、推理),受到新文学阵营的批判和否定。•新中国成立后,通俗文学在大陆基本绝迹,而在台港地区继续兴旺发达。二、通俗文学的定位和价值•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滋长繁荣的,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的,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模式的文人创作或经文人加工再创造的作品;在功能上侧重于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但也顾及‘寓教于乐’的惩恶扬善效应;基于符合民族欣赏习惯的优势,形成了以广大市民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被他们视为精神消费品的,也必然会反映他们的社会价值观的商品性文学。”(《〈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丛书〉总序》,南京出版社1994年版)•从社会效用上讲,通俗文学有其存在的价值。•刘扬体认为通俗文学是“有益无害的精神产品,能给读者安慰、趣味和快感,让他们获得消遣性的心理愉悦。少数优秀的作品,给读者带来文化心理补偿的同时,还能使他们获得俗中见雅的精神滋养。”(《流变中的流派——“鸳鸯蝴蝶牌”新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唐小兵认为,中国现代通俗小说也是中国社会现代性的一个表现,“鸳鸯蝴蝶式娱乐和消遣也获得社会意义。”(《蝶魂花影惜纷飞》,《读书》1993年第9期)•通俗文学让读者在想象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放松,为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服务。•从文学史角度看,通俗文学传承着中国文学的传统。•中国言情小说的萌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唐传奇:《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红楼梦》把言情小说推向了巅峰。•“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家:苏曼殊、周瘦鹃、秦瘦鸥、徐枕亚、刘云若、张恨水等。三、言情小说•台港言情小说以都市为背景,描写都市男女的爱情纠葛、婚姻生活,有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和精妙的艺术构思,在通俗的外衣下表现生活的内涵。•主要作家:•台湾——张漱菡、郭良蕙、云菁、琼瑶、玄小佛、姬小苔、席绢等。•香港——亦舒、严沁、岑凯伦等。琼瑶(原名陈喆,1938—)•琼瑶小说的价值:1.理想主义的格调。•描写神化的、理想化的爱情;宣扬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宣扬人性的美好;“和谐”式的团圆结局。2.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3.艺术上清新高雅的美。①,追求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在水一方》——《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心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翦翦风》——韩偓《寒食夜》:“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碧云天》《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琼瑶”——《诗经·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②,语言婉转细腻,抒情性强,富有浪漫主义的情愫。•不足之处:1.情节模式、爱情模式、人物模式单一。2.较为浓厚的封建意识。3.对爱情的理解有简单、偏颇之嫌。亦舒:(原名倪亦舒,1946—)小说的三个层面:史因素——故事层面诗因素——审美层面哲因素——内涵层面香港三大通俗小说家:金庸、亦舒、倪匡。•题材:描写布尔乔亚(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生活,表现他们在都市环境里寂寞、孤独、苍凉的心境。•倪匡《我看亦舒小说》:“她写这些人的生活、爱情,塑造这些人种种不同的形象,写他们的快乐,写他们的痛苦,写他们的成功,写他们的挫折,写他们的挣扎,写他们的苦闷,写他们的种种心态,现实生活显然有大批这样的人在……”(见钟晓毅《亦舒传奇》,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现代社会、现代文明造成的人生悲剧。•描写商业化社会里现实的冷酷,表面繁荣之下的罪恶,暴露社会的冰冷。•《爱情只是古老传说》:深忍之,深恕之。揭露美国社会是穷人的地狱;助养制度的问题。•《朝花夕拾》:陆宜。批评文明的进步对人的异化。2.“寂寞”的生存本质带来的人生悲剧。•《她比烟花寂寞》:姚晶。从生命个体的角度探讨了寂寞在人类生存中的普遍性。•《一点旧一点新》:关遂心,周妙宜。揭示了不同性格、处境的女性对寂寞的感受及克服。3.无法预料的命运悲剧。•《开到荼蘼》:王韵娜,左文思。苏轼《杜沂游武昌以荼蘼花见饷》:“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王琪《暮春游小园》:“开到荼蘼花事了。”4.对爱情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追求造成的女性人生悲剧。•擅长写都市知识女性的爱情生活及其情感困境。•对待爱情的态度:怀疑。“爱情是一场不幸的瘟疫,终身不遇方值得庆幸。”(《我的前半生》)远离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写理想爱情在现实中的不可实现。•《直至海枯石烂》:庄杏友。•审视女性的复杂灵魂——性格的软弱,天生的依附性,对金钱和物质的贪婪。•《喜宝》:追求物质享受的姜喜宝。挖掘女性人性的裂变,出卖自我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心灵的自由和愉悦。•为女性寻找自我拯救之路。•“等人家来爱,即使怀才得遇,也怕无常,爱了三五七载,忽然不爱了,被爱者除了被爱,一无所用……正确的做法是备好功课,练好功夫,身心健康,容光焕发,有余暇余力的时候,努力爱人。”(散文《渺茫》,见亦舒散文集《情未了》,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呼唤女性除经济独立外更重要的自我意识的确立。•《我的前半生》:依赖丈夫、没有追求的子君。•“你辛苦吗?我不觉得,我觉得你除了喝茶逛街之外,什么也没做过。家里的事都是萍姐和美姬做的,钱是爸爸赚的,过年过节祖母与外婆都来帮忙,我们的功课有补习老师,爸爸自己照顾自己。妈妈,你做过什么?”•亦舒心中完美的女性形象——美丽的外表,纯洁的灵魂,真诚的生活态度,独立的人格。•亦舒小说将通俗文学的娱乐性和严肃文学的深刻性结合在一起;语言冷峻,简洁,富有哲理。四、武侠小说•武侠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和社会现象。•“武”:武术、武功。•《礼记·射义》:“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庄子·说剑》:“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侠”:封建社会初始阶段为民请命、伸张正义、扶危救困的正义之士,具有叛逆性。•《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最早的武侠作品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批评侠士的行为。•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列传》是武侠文学的一大突破。•首先,转换立场,站在民众尤其是弱势者、落难者的立场对侠进行褒扬:“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其次,《史记》是武侠文学写实时代的代表,但在纪实的基础上注重文学性,是武侠小说的源头。•曹植《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唐诗歌咏游侠。如王维《少年行四首》之一:“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汉代到唐代是武侠文学的抒情时代。•唐传奇是武侠小说真正的开端。如裴铏《聂隐娘》《昆仑奴》,段成式《兰陵老人》《僧侠》等。体现了虚构性和超现实性。•宋代话本、拟话本中的武侠小说体现了市井情趣。•《水浒传》标志着武侠小说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小说派别。它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武侠小说,给后世的武侠小说提供了模仿、借鉴的范本。•清代:李白川《绿野仙踪》,郭小亭《济公传》,俞樾《七侠五义》,文康《儿女英雄传》等。武侠小说走向末路,滑向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公案小说。•20世纪20年代,由平江不肖生(向恺然)的《江湖奇侠传》掀起武侠小说新高潮,其后出现赵焕亭、还珠楼主(李寿民)、宫白羽、郑证因、姚民哀、王度庐等武侠小说家。•以上统称为旧武侠小说。•50年代以后在台湾和香港以新的面貌出现,被称为新武侠小说。•柳苏《侠影下的梁羽生》:“新派,新在用新文艺手法,塑造人物,刻画心理,描绘环境,渲染气氛,……而不仅仅依靠情节的陈述。文字讲究,去掉陈腐的语言。西学为用,有时从西洋小说中汲取表现的技巧以至情节。”(《读书》1988年第2期)•梁羽生是新武侠的开山人,第一部《龙虎斗京华》(1954)。•1955年金庸《书剑恩仇录》问世。•其他作家:古龙、温瑞安、卧龙生、陈青云、黄易等。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主要作品:飞——《飞狐外传》雪——《雪山飞狐》连——《连城诀》天——《天龙八部》射——《射雕英雄传》白——《白马啸西风》鹿——《鹿鼎记》笑——《笑傲江湖》书——《书剑恩仇录》神——《神雕侠侣》侠——《侠客行》倚——《倚天屠龙记》碧——《碧血剑》鸳——《鸳鸯刀》短篇《越女剑》•刘再复《金庸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金庸以自己杰出的文学才华成为与新文学传统相对的本土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使本土文学再次发扬光大。”(《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5期)•范伯群、孔庆东《通俗文学十五讲》:“金庸不仅超越了旧派武侠,他甚至突破了武侠小说的园囿,为整个通俗小说带来革命性的启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陈墨《孤独之侠——金庸小说论》:“超越了梁羽生、古龙等武侠小说名家……足以与20世纪中国纯文学大家比肩。”(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冯其庸:“金庸是当代第一流的大小说家。他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奇峰突起,他的作品,将永远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精神财富。”(曹正文《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序言,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严家炎:“金庸小说不仅有神奇的想象、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思想,通俗而不媚俗。……金庸小说的出现,标志着运用中国新文学和西方近代文学的经验来改造通俗文学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说‘五四’文学革命使小说由受人轻视的‘闲书’而登上文学的神圣殿堂,那么,金庸的艺术实践又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文学的宫殿。这是另一场文学革命,是一场静悄悄的进行着的革命。”•王一川、张同道、戴定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20世纪中国小说史不能没有金庸。没有金庸的这种小说史是存在的,但必定是残缺不全的。”(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葛红兵《金庸:被拔高的“大师”》:“金庸不能与普通意义上的文学大师相提并论,而只能和张恨水相提并论。张恨水和金庸分别是中国现代和当代通俗文学大家,前者主要是言情,后者主要是武侠,他给大众提供文化的快餐,但算不上是精神创造的精品。”•袁良骏《武侠小说指掌图》:“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道路……湮没了一个才华非凡的、严肃的纯文学的小说家。”(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王朔《我看金庸》(《中国青年报》

1 / 1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