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4期《中国英语教育》No.4,2010总第30期EnglishEducationinChinaSerialNo.30交替传译中的语言转换心理机制:非对称有限并行加工模型董燕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广州510420,广东)提要:本文提出交替传译中的语言转换加工是一种非对称的有限并行加工。一定程度上的并行加工对于译语流利的译员而言是常态,并行加工的程度和两种语言的相似程度以及译语的流利程度成正比,和工作记忆成反比。自动的并行加工不影响脱离源语外壳的释意翻译;过渡的有意识的并行加工才会导致语码转换,并影响翻译质量。提高翻译质量的途径是提高译语的流利程度,并加强口译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对源语理解和译语产出的控制。关键词:交替传译;口译语言转换;并行加工;释意翻译;脱离语言外壳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口译涉及源语理解、语言转换和译语产出三个阶段。其中,备受关注的是第二个阶段。语言转换的本质是什么?和语言理解及译语产出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涉及释意派的脱离源语外壳/语码转换方式(deverbalizationvstranscoding)和心理语言学的串行/并行加工(serialvsparallelprocessing)的概念。本文在厘清这两对概念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模型,希望能够解释这两对概念试图解释的口译语言转换问题,并预测双语语言水平和口译技能训练对口译语言转换过程的影响。交替传译是这两对概念的主要针对对象,因此本文的讨论也主要针对交替传译。1.口译语言转换:脱离源语外壳与语码转换、串行与并行勒代雷(2010)将口译研究方法分为两类,一类倾向于人文研究,采用论证、反思、定性和阐释等方法,一类侧重自然科学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这个分类用来区分关于口语语言转换的两对概念非常合适。倾向于人文研究的学者Seleskovitch和Lederer等人(如:Lederer,1978/2002;Seleskovitch,1976)提出源语转换成译语有两条途径:脱离源语外壳的方式(deverbalization,即释意翻译的核心成分)与语码转换方式(transcoding)。也有人用另外一对词来表达这两种方式的不同:基于意义的方式(meaning-based)和基于形式的方式(form-based)(如Isham,1994)。根据勒代雷(2001),做到释意翻译的译员“要捕捉并记住话语篇章的所有细微的意义差别和情感效果。……强调他们理解和重现的不是词语……篇章意义远远超过句子的意群和词汇涵义。”而释意翻译的核心是脱离源语外壳——“即席翻译译员之所以能够记住意义的各种细微差别,并自如完整地将其用母语表达出来,是因为他启用了一项基本能力,即在词语消失时记住理解了的内容。他摆脱了原语言形2010年第4期《中国英语教育》No.4,2010总第30期EnglishEducationinChinaSerialNo.30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释意派的脱离原语外壳的理解过程是一种深度的理解加工,和一般的语言理解过程没有本质区别。侧重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心理语言学家研究口译语言转换的在线过程。在他们看来(如deGroot,1997;Macizo&Bajo,2004;2006;Ruiz,Paredes,Macizo&Bajo,2008),Seleskovitch和Lederer提出的语言转换方式可以表示为:串行/纵向观(serial/verticalview)与并行/横向观(parallel/horizontalview)。Macizo&Bajo(2006:2)认为,并行加工中,“译语的词汇单位(lexicalunits)在源语意义组快(meaningfulchunks)被完全理解并整合成语篇表征之前就以一种持续并行的方式被激活、被检测。”而串行加工中,“在用译语表达所构建的意义之前需要完全理解源语输入(Seleskovitch,1976)。”在这些心理语言学家的文献综述中,释意派的脱离源语外壳/语码转换等同于串行/并行加工。但是,在综述之后的实验研究中,他们一般都改用“串行/纵向”和“并行/横向”这对概念。到目前为止,文献中只有少数几个直接验证串行-并行的实验研究(Macizo&Bajo,2004;2006;Ruizetal.,2008),但这些研究的影响比较大,实验结果都支持口译语言转换的并行加工。而影响比较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认为他们用严格的心理语言学实验证明:即使是专业译员都采用了并行加工的方式,都存在语码转换。图1、2显示两种加工的区别。从图中可以看出,串行加工总是存在的,否则不可能存在完整的源语理解,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存在并行加工。图1:口译语言转换中串行/纵向加工(Macizo&Bajo,2004)(SL:源语,TL:译语)2010年第4期《中国英语教育》No.4,2010总第30期EnglishEducationinChinaSerialNo.30图2:口译语言转换中并行/横向加工(Macizo&Bajo,2004)(SL:源语,TL:译语)但是,在我们看来,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Seleskovitch和Lederer所提出的脱离源语外壳与语码转换所表达的研究问题不同于串行与并行加工所研究的问题。前者强调的是源语语言形式(即外壳)对译语表达的影响,侧重研究译语产出阶段。在脱离源语外壳的转换方式中,译员摆脱源语形式上的束缚,结合言外知识理解并获取源语信息的意义,并将该意义用译语重新表述出来,因此源语形式对译语表达的影响较小;而在语码转换的方式中,译员直接用译语对源语的字词、结构进行替换,源语外壳对译语表达影响大。这些口译研究人员主要分析口译表现,包括译语昀终产品,所以他们认为,脱离源语外壳的方式是实现高质量译文的主要的、适宜的语言转换方式(Lederer,2003);语码转换的方式在非专业译员身上更经常得到体现(Seleskovitch,1976),或者发生在翻译暂时进行不下去的时候(Paradis,1994),或者出现在书面形式的文本翻译中(Seleskovitch,1976)。而心理语言学家在串行与并行加工的研究中强调语言转换的时间进程,即语言转换是发生在源语理解完成之后还是和源语理解同时进行。衡量语言转换是否发生的实验标志是译语的词汇或者结构特征是否在源语的理解阶段得到激活。根据他们的逻辑(Macizo&Bajo,2004;2006;Ruizetal.,2008),如果译语词汇或者结构在源语理解过程中得到激活,那么说明实验被试在源语和译语之间进行词汇或者结构层面的匹配,即语码转换。由此可见,如果将脱离源语外壳-语码转换和串行-并行这两对概念等同起来(如deGroot,1997;Macizo&Bajo,2004;2006;Ruizetal.,2008),那么人文派和科学派关于它们的研究结论就是相互矛盾的,两个结论不可能同时正确。人文派推崇交替传译中脱离源语外壳的释意翻译;科学派发现即使是专业译员也在进行语码转换。在我们看来,这两对概念虽然有相通的地方,但因为一个以分析口译产品为主要研究方法而另外一个研究口译的在线加工,一个侧重译语产出而另外一个侧重源语理解,所以它们的含义不同。脱离源语外壳并不能否定并行加工的存在,并行加工并不一定就是语码转换,因为并行加工可能是一种2010年第4期《中国英语教育》No.4,2010总第30期EnglishEducationinChinaSerialNo.30无意识的自动加工的过程,和昀后的译语表达是否摆脱了源语外壳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表一是两对概念的简单对比。表1交替传译语言转换典型理论对比脱离源语外壳与语码转换串行与并行加工代表人物Lederer,1978/2002Seleskovitch,1976Isham,1994Mocizo&Bajo,2004;2006Ruizetal.,2008DeGroot,1997研究问题译语的表达是否摆脱源语的语言形式影响?语言转换时间进程如何?(源语理解中译语是否得到激活?)侧重阶段译语产出阶段源语理解阶段研究方法思辨性的,或者口译产品分析实验性的在线研究主要结论脱离源语形式是主要加工方式(在交替传译中)并行加工存在(在模拟交传理解阶段的自定步速阅读中)2.口译语言转换:非对称有限并行加工模型脱离源语外壳-语码转换的研究对口译训练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但我们认为,如果要进一步了解口译语言转换的本质,我们还需要将研究的对象延伸到语言转换的心理过程。因此,我们下面集中探讨心理语言学的串行-并行研究,并尝试用现有的相关文献初步证实我们提出的口译语言转换模型:非对称有限并行加工模型。串行与并行两种观点关注语言转换中两种语言的激活、抑制状态。串行观认为,理解和产出阶段的加工各自只涉及一种语言,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由非语言形式的抽象概念为中介,理解、转换、产出阶段是按照先后顺序进行的串行的、互不干扰的加工;而并行观则认为,源语理解的加工已经激活了译语,并和译语在词汇或者句法层面进行匹配,也就是说,语言转换加工在源语理解阶段已经开始,因此语言理解、转换和产出过程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加工过程(如DeGroot,1997;Gerver,1976;Macizo&Bajo,2004,2006)。已有少数几个心理语言学的实验研究倾向于支持并行观(MacizoandBajo,2004;2006;Ruizetal.,2007)。心理语言学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用自定步速阅读来模拟口译听力输入。比如,Macizo&Bajo(2006)比较复述任务条件下的自定步速阅读和翻译任务条件下的自定步速阅读。实验要求被试在电脑屏幕上自定步速阅读设计好的句子,每按一下键盘就出现一个词,同时前面的词汇消失,以此模拟听力输入的瞬时性。其中一组被试要求阅读之后复述句子内容(读后复述条件),一组要求阅读之后口头翻译句子内容(读后翻译条件)。实验观察在两种条件下的阅读中,1)哪种条件下的阅读需要更多的工作记忆?2)西班牙语-英语同源词是否促进了阅读速度(即同源词效应)?Macizo&Bajo(2006)认为,如果语言转换和源语理解是串行的,那么两个条件下的阅读应该没有区别,即在工作记忆的消耗上和在阅读速度上没有区别;如果是并行的,那么在读后翻译条件下进行源语理解时,译语就会被激活,就可以观察到同源词效应;同时译语的激活也会消耗更多的工作记忆。实验发现:读后翻译条件下2010年第4期《中国英语教育》No.4,2010总第30期EnglishEducationinChinaSerialNo.30消耗更多的工作记忆;读后翻译条件下的阅读时间长于读后复述条件下的阅读时间;只在读后翻译条件下观察到了同源词效应。Macizo&Bajo认为,实验结果支持并行观。然而,我们认为,这几个心理语言学的实验研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其结论需要和研究方法的细节挂钩,不一定可以推广到其它的情景中。比如,Macizo&Bajo(2006)就可能存在下面的局限:1)他们都采用了通过自定步速阅读来模拟口译听力输入的研究方法,被试阅读的都只是一些精心设计的句子,这些独立的句子是否更容易触发并行加工?2)被试分别是职业译员和流利双语者,双语水平都非常高。对于其他不同水平的双语者,其语言熟练程度是否会引起加工方式的改变?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本研究认为,口译语言转换符合“非对称有限并行加工模型”。“并行”所表达的意思是,由于是翻译,被试的两种语言都处于高度激活的状态,至少对于流利双语者或者专业译员来说如此,因此源语理解阶段的双语并行加工应该是一个常态的模式。“有限”所表达的意思是,实际口译任务中,输入语言的速度决定了译员不可能完全并行加工所有的词或者词块,不可能逐词或者词块“匹配”源语和译语。“非对称”所表达的意思是,并行加工的程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语言水平等。对于不平衡双语者而言,从第二语言向母语翻译可能比相反方向的翻译存在更多的并行加工。这种“非对称”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有限”的含义。我们认为“非对称有限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