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叙文阅读一、基本常识:1、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3、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4、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5、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6、小说的情节四个阶段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7、小说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8、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9、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等。10、常见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正衬、反衬)、象征、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托物寓意等。二、记叙类阅读方法指导思路是:看标题――初读文章――审试题--精读原文――作解答。(一)看标题: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中心。(二)读文章通读全文,对文章的内容、主旨、思路、写法有通盘认识。阅读文章,一定要掌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规律。整体阅读,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2、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特点。2(三)审试题,注意审清题目要求的重点词及范围、标点符号等。为什么要说看清文章后面的题目呢?根据同学们临场的教训,不注意审题、不看清要求就答题,往往会做的题却把分丢了,例如:题上让你依次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物,而你找了景物,却不按顺序,这样就不能得满分,这都是因为不注意审题所致。此外,还要注意找准题目的重点词范围,以为确定答题重点及重读原文缩小范围作准备。(四)按题目要求回读原文第一次读原文是大概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但因不知问题是什么,所以读起来重点不突出,当看了题目后再读就比较主动,属于带着问题去读,有目的地读,很快能找到答案。(五)作解答答题时如能运用原文词语或语句回答的,则尽量用原文语句、词语。尤其是表述性的题要注意语言连贯精练,内容要全面,力求一语中的。此外,回答问题必须是一句话。三、记叙类阅读考点分析★考点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格式:(时间+地点)+人+事(起因、经过、结果)。[例文]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①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主要事情3②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插叙的语句。★考点2:概括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格式:本文叙述了一件……事,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告诉我们(某个道理、生活感受)。★考点3:赏析句子。方法:先抓住赏析的角度(修辞、人物描写、词语的深层含义),再结合句子分析事物/人物的特点,最后点明此句作者的情感。格式:①此句用了……手法,②……写出了……事物/人物的……特点,③表现(抒发)了作者对……的……之情。1、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例《驿路梨花》的结尾句: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考点4: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或事物特点。方法:(1)紧扣文章,找出描写或修饰这个人物或事物的词语、句子。(2)如是人物,可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入手去进行分析概括、推论。(3)如是事物/景物,可从其形态、声音、色彩、光泽、气味等方面,由外在形态到内在品质分析。格式:(从……可见,)他/它具有……、……、……(性格)的人/特点。例《父子》第二题★考点5:分析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及其作用。方法:(1)判断运用了什么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2)一般考查自然环境。格式:(①……交代社会背景,给情节发展提供场所;)②渲染……的气氛;③烘托人物……性格或心情;④为下文……内容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文章的中心。4★考点6、读作品,谈自己的启示、感受。方法:(1)准确把握内容、主题。(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3)就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来谈。格式:先摆观点+自己的生活实际+今后如何去做+小结观点。★考点7、某句话(某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方法:⑴从内容和结构上去分析。(看具体位置)⑵各位置的作用:①开头: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全文;引出下文;②中间:承上启下,过渡作用;③结尾: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等格式:⑴在内容上,起到……作用;⑵在结构上,起到……作用。例《父子》第三题★考点8、题目的含义:格式:表层含义(文章里的实际事物所指)+深层含义(结合文章中心)+(是全文的线索)。★考点9、题目的作用:格式:⑴以“……”为题,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⑵它是全文的线索;⑶它表现了文章……的主题。★考点10、词语的含义及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或判断其用了什么手法,再结合具体语境、句子内容、文章主题分析其作用。例1:文中XXXX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格式答:“××”一词原指……,这里指……(用了……手法),……起到了……的作用。例2:文中XXXX一词能否删除(或换成XXXX),为什么?答:不能删(或不能换),“××”一词原指……,这里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如果删去(换成“××”),就没有这种效果了,所以不能删(不能换)。5(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例“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我的老师》)“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考点11、分析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方法:⑴先能判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⑵根据每种表现手法的作用,联系内容、主题来回答。格式:运用了……手法+作用+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情感。(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格式:把…比作…,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或讲明了……道理)。(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格式:把……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使其人格化,更生动地写出了事物……(人和物的相似性)的特点。(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格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本来面貌,突出事物……的特点,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或包含着作者……情感)(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格式:强调……,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6三、文段训练(一)父子①半夜,201宿舍的聚会散了。应邀来的几位女同学,各人颊上带了半醉的酡红,相挽而去。桌上地下,尽是残羹剩汁,果壳糖纸。同房的几位,歪倒在床上,沉浸在醉饱的酣畅里。独有陈双喜,神思恍惚,坐立不宁。②转了几圈,他走出宿舍门,立在楼廊眺望夜色里显得十分空旷的校园,心里纳闷:“怎么回事,爹还不回?”③上午,他从僻远的乡下赶回学校,老爹与他同路,挑一担自做的扫把来城里卖。下午,老爹卖完扫把,赶来学校,将所得的60元钱交给双喜。因为晚了,只好歇一晚,明日再赶路回家。同宿舍的同学都到齐了,商议着晚上聚会一次,把班上的几位女同学也请来了。双喜虽然口里赞同,但一想到爹,心里甚是尴尬:爹那身粗布衣裳,一双满是老茧的大手,黑皱的面容,更有那乡下汉子的粗俗谈吐,让女同学见了,怎好意思?没奈何,买来张电影票,把爹支出去了。愉快的聚会中间,他生怕老爹突然走回来,让他难堪。④可是,此刻聚会已散,电影也早该演完了,还不见爹回来?莫非他老人家赌气回乡下去了?⑤想到这儿,双喜心里打起鼓来了,连忙下去探寻。偏西的月儿被云层遮住了,校园内道路幽暗,少有行人。转了几处,向校传达室,冷饮店和俱乐部几个还亮着灯的处所打听,都没有结果,只得闷闷走了回来。到宿舍附近,偶然朝东端一望,只见垃圾站附近的一棵树下,有点红光一闪一闪,似有人在抽烟。⑥陈双喜疾步走过去,那黑影站起来,拍拍屁股,咳了两声。⑦“啊,爹,您怎么坐在这儿?”⑧“这里不好吗?你们的聚会结束了?”⑨老爹只淡淡地应了一句,掷掉烟头,弯腰拿起一个东西,递给双喜。“刚才给你们屋子做了个扫把呢,你拿回去。”原来,老爹下午来到儿子宿舍里,看到那脏乱不堪的样子,想找个扫把将屋子清扫一番,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只扫把,原来那只只剩下把柄了,就后悔自己没有带一只来。晚上看完电影后,又想起扫把的事来了。于是便去木工房讨了木棒、棕索之类,不一会儿工夫便做成了一个新扫把。走到宿舍门口,见儿子和同学们正在喝酒聚会,热闹非凡,便默默地走开了。在校园转了几圈后,索性坐到大树下抽起烟来。儿子的心事,他自然明白。但也晓得自己这副模样很不体面,因而也不怪罪儿子。这会儿,见双喜有些不愿拿扫把,心里便不痛快了。攥着扫把的那只粗黑的大手微微抖动着。⑩“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7第二天,201宿舍,除了陈双喜,其余几位直睡到日当正午才醒。睁开朦胧的双眼,都惊喜地发现,夜里狼藉不堪的宿舍,现在却整理得井井有条,地光桌洁,门角处,还添了把崭新的扫把呢!1、请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答:2、文中“老爹”和陈双喜各是怎样性格的人?答:3、请说说文章的第②段有什么作用?答:检测题: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源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1.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文中主要人物。82.用文中词语填空。⑴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为他们说活时的。⑵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3、“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5.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用什么写法来表现的?6.读了上文,你受到什么教育?7、给短文加一个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