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教案《旅夜书怀》教案【设计说明】“自学、指导、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在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合作的教学机制,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组织导学、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品味杜甫诗歌中高度精练的语言,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课文,学生讲解,教师引导,感知本诗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感受杜诗中的忧国伤时及身世凄凉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重点难点】把握作者情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想问一下大家,在以前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歌中,你们印象深刻的有哪些呢?(学生背诗)通过这些诗歌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哪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再去品读一首杜甫的诗——《旅夜书怀》,请同学们翻开课本。二.整体感知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三.细品精读㈠、学生自品: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㈡、学生讲解:(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并归纳总结)1.通过“旅”字知背景(学生介绍背景)“旅”是旅居、寄居之意。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2.通过“夜”字品意境(1)作者在这其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明确:共有两组:①细草、微风、危樯、舟/②星、平野、月、江流。(2)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孤寂)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注意:在分析此句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垂”和“涌”的推敲,帮助他们归纳出此景的特点——雄浑阔大)诗人抓住了“平野阔”这个特点。在此前提下,用此二字才符合视觉规律:仰望天空,因原野空阔,星星近者高,远者低,就像往下掉的样子,故用一“垂”字;“涌”带有一种强烈的动感,月亮在水中的倒影随着澎湃的江水涌动,借此突出了江水澎湃、激荡的特点。过渡:(刚才有同学在分析景物特点时,也分析出了作者的情感。这个思路非常好。因为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都是为了抒情。)3.通过“书怀”悟情感⑴作者面对此景,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请同学们把诗中抒情部分朗读一遍。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⑵试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明确: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以及感叹身世的孤苦。具体分析如下:①“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解释前两句)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从“岂”和“应”可读出)②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明确: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③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杜甫一生不受皇帝的重用,又遭到了同列的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3)讨论:对于最后两句话的理解,有人认为,诗人感到的是生命的伟大、胸襟的旷远;也有人认为是诗人感慨自身的渺小、前途的迷茫。请谈谈你的看法。明确: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4、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有急有缓,有情有境。老师进行简单的诵读指导,可做示范:首联:低沉颔联:高亢颈联:悲愤尾联:关键是要用你的心去品读(先学生先齐读,老师播放音乐;再个别学生试读。)四.课堂小结:(老师和学生一起复述)1、知人论世2、通过诗文题目鉴赏3、抓主要意象4、抓住关键的字、词、句五.拓展延伸——比较鉴赏问:试比较《旅夜书怀》与《登岳阳楼》两首诗的异同。(提示:可从思想情感和写作手法上等方面进行比较)1.情感上:A.相同点在于,两诗都感叹身世孤苦,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如“危樯独夜舟”、“天地一沙鸥”与“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B不同点在于,《旅夜书怀》主要有不为世所用的愤慨,而《登岳阳楼》在身世之悲中融入了忧国忧民之情,表现出沉重的悲伤。2.写作手法上:A.相同点:两首诗歌都是将一己之悲融入雄浑壮阔的大自然中来抒发情感,从而形成了杜甫沉郁顿挫的悲壮风格。顿挫:停顿,转折。(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思考:为什么这两首诗中作者在第二联中都写到了雄浑壮阔之景?B.不同点:《登岳阳楼》在极阔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更加重了诗人身世的孤危感。身世之悲、国家之忧,与浩浩荡荡的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了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境界。(对比)《旅夜书怀》中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江水、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凄怆之情(反衬)“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最后作者用沙鸥自比,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六.结束语:同学们,品读完杜甫的诗歌之后,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杜甫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虽然时代用冷酷的目光选中了杜甫,让他受尽了种种苦难;但是,杜甫却用他那枯瘦的手蘸起了人民像墨汁一样的浓黑的悲哀,纪录了盛唐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走向没落,并且在这种艰难中执著地怀有满腔的热血。可以说,无论是哪个时代都需要像杜甫这样有着强烈历史责任感的人。《旅夜书怀》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自学、指导、探究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在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合作的教学机制,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组织导学,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本,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学情说明】高二(19)班为文科普通班,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品味杜甫诗歌中高度精练的语言,熟练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课文,学生讲解,教师引导,感知本诗的艺术特色,提高个性化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感受杜诗中的忧国伤时及身世凄凉之情,提高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以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重点难点】把握作者情感,熟练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回忆之前所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并归纳所学过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二、整体感知学生初读课文:读得流畅响亮、字正腔圆——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学生先齐读,再自由读)三、细品细读㈠、学生自品: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㈡、学生讲解:(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并归纳总结)从题目入手解读作品:①通过“旅”字知背景——知人论世②通过“夜”字品意境:抓意象:细草、微风、危樯、舟等咬文嚼字:对“垂”“涌”的推敲③通过“书怀”悟情感(三)、学生再读:读得有急有缓、有情有境——学生在把握了诗人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自由地表达出来。(老师进行简单的诵读指导)(学生先齐读,再配乐朗读)四、小结五、拓展探究——比较阅读比较《旅夜书怀》与《登岳阳楼》在情感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