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复习》(PPT-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复习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作者:【一般词语】[缘][落英][缤纷][仿佛][才][俨然][属][阡陌][悉、咸、皆][黄发][垂髫][怡然][乃][具][云][叹惋][延][语(yù)][扶][向][及][诣][欣然][规][津][果]【一般词语】[缘]沿着,顺着。[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只。[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皆]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愉快的样子。[乃]竟然。[具]详细。[云]说。[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着,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津]渡口[果]实现。【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俨然如此不足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很像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寻向所志()寻病终()便舍船()屋舍俨然()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作为对、向寻找不久舍弃房屋做标记做的标记【词类活用】[异]对……感到诧异。【通假字】[要]通“邀”,邀请。【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怡然自乐]【成语】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津,渡口。形容高兴而满足。翻译句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阅读探究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2、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怎样?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4、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5、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有何特点?他寄托了作者一种怎样的社会理想?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2、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怎样?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自由快乐。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4、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5、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有何特点?他寄托了作者一种怎样的社会理想?环境优美,民风古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自由、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课堂小测:一、解释单字:1.屋舍俨然2.悉如外人3.黄发垂髫5.具答之5.便要还家6.不复出焉二、解释句子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课堂小测:一、解释单字: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2.悉如外人:(全、都完全)3.黄发垂髫(老人小孩)5.具答之(详细)5.便要还家(通“邀”邀请)6.不复出焉(兼词,相当于“于之”,意思是“从这里”)二、解释句子: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晋朝。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人一一详细说出自己听到的事情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①渔人甚异之:②林尽水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渔人对这种美景感到很惊异。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闻③怡然自乐(落英缤纷)5.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A比喻B夸张C借代D对比6.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7.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C活动、穿戴、心情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2)悉如外人都(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请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A.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必说,更不用说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热情好客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译文:老人和小孩都高兴愉快,显得心满意足。译文: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1.解释下列加点词①具答之(详细)②乃不知有汉(竞然)③便扶向路(从前的、旧的)④处处志之(做标记)⑤寻病终(不久)⑥无问津者(渡口)2.翻译下面的句了(4分)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②后遂无问津者。译: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话,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4.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表明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渔人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从秦至晋这段历史上发生事。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表现中心主旨,在结构上总结上文又照应前文“避秦时乱”。沿途所见,洞中所见,村人的招待等。四、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3.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4.“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5.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6、本文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豁然开朗。7、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8、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问题:按下面的要求写出有关语句:形容桃花林优美景色:表现桃花源环境优美:表现社会生活平静: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人民生活和平欢乐:第二段中,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①活动②穿戴③心情。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从第二段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剥削,生活安定和乐的社会,他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4、文中沿用至今的四个成语是: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世外桃源)5、从文段中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缘溪行——逢桃花林→穷其林→得一山→从口入→豁然开朗6、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有哪些特点?(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7、渔人最羡慕的是桃花源中的哪一点?(用文中原话作答,并谈谈你的理由。)8、文章“忘路之远近”中的“忘”和“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可否删去?为什么?9、“渔人甚异之”的原因有哪些?10、谈谈作者为何要写这么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景色优美,生活美好,民风淳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可。这两处表明渔人闯入桃花源是偶然的,并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设下伏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寄托作者的理想,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