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5/121第二章《三国演义》22020/5/122第二章《三国演义》一、《三国演义》的研究概况(一)关于罗贯中的生平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的时间:1、罗贯中是宋末元初人,《通俗演义》成书于元代;2、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通俗演义》成书于明初;3、《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代中叶,它不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的作品,而是书商为了抬高《通俗演义》而伪托罗贯中的。为此书写序32020/5/123第二章《三国演义》的庸愚子(蒋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二)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主要有八种观点:1、“正统思想”说;2、“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3、“忠义思想”说;4、“形象的三国兴亡史”说;5、“历史悲剧”说;6、“表现人民理想”说;7、“政治历史小说”说;8、“分合”说。(三)研究方向42020/5/124第二章《三国演义》1、从纯文学的角度研究《三国演义》;2、从战争的角度研究《三国演义》;3、从“商战”的角度研究《三国演义》;4、从哲学的角度研究《三国演义》;5、小说与正史结合研究。如易中天。二、《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是“拥刘反曹”,这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谴责反动统治者,赞美“明君圣主”;宣扬52020/5/125第二章《三国演义》“重义”的道德观念,把英雄人物塑造成“义”的化身;鼓吹“天命论”的君权神授的思想。三、《三国演义》的主题《三国演义》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展示了汉末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不同的政治、军事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借以暴露封建统治阶级贪得无厌、残暴虚伪的本质,以及他们之间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既互相利用又互相残害的肮脏关62020/5/126第二章《三国演义》系。同时也在客观上反映了频繁战争中的下层人民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悲惨生活,和他们反对残暴统治,要求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四、几个主要人物形象(一)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画廊里,是一个在价值上被否定,美学生命上却是不朽的人物。这是一个恶和丑的典72020/5/127第二章《三国演义》型,几乎集中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全部罪恶本质,却又以其鲜明而又不可替代的个性表现出来。他既不是一个简单的漫画式的白脸,更不只是一个“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概念的化身。作为一个复杂而又丰富的艺术形象,曹操这个人物所包容的内涵,显然要深刻得多。1、“能”和“奸”的性格基调在小说第一回中,作者就借小说中的82020/5/128第二章《三国演义》一个人物许劭(shào)之口,这样来评价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堪为破的之论。“能”而“奸”,“能”中有“奸”气,“奸”中有“才能”,这二者的结合,形成了曹操性格组合式的基调。牢笼人心而又嫉贤妒才,刚愎自用而又机谋权变,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聪明过人而又滥杀无辜。坦诚中总带着几分虚伪,大度中常含几成小气。能而奸,真而伪,宽而猛,性格中的两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有特征。从而显现出其复杂92020/5/129第二章《三国演义》性、模糊性的美学风貌。少年时代挑拨其父亲与叔父之间的关系。已见其工于心计;面对董卓的骄横,众臣皆无计可施,只有他挺身而出,只身带刀行刺董卓。而失败后又诡称献刀,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其机智权变的性格,令人赞叹。这种随机应变的本领,在风云际会的政治军事舞台,曹操更是左右逢源,如鱼102020/5/1210第二章《三国演义》得水:如招降张辽;赦免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2、曹操的“雄”在三国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曹操可说纵横驰骋、不同凡响,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不可谓不“雄”。如仗义讨董卓;官渡之战把握战机,以少胜多,以112020/5/1211第二章《三国演义》弱胜强;慧眼识人,目光如炬,反对以出身贵贱和地位高低作为用人标准,主张“用人唯才”。如对关羽;刘备新败,从小沛来投奔他,他明知刘备是“天下英雄”,却把他留了下来,不但不杀,还保奏他做了豫州牧;明知关羽不会投降,却想方设法,让他留下来。最后却网开一面,“放虎归山”,以至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当然最后也得122020/5/1212第二章《三国演义》到在华容道逃生的报答;宛城典韦战死,其后重奖其子典满;正因为如此,曹操手下才时时谋臣如云,猛将如雨。智谋深广、骁勇善战者比比皆是。在力量的对比上,超过了西蜀的刘备、东吴的孙权。3、曹操的“奸”和“奸雄”曹操的大度,就是“奸”和“奸雄”的表现。大度,其实就是封建制度政治家的权132020/5/1213第二章《三国演义》术和手腕。如官渡之战前,他手下的官员写的降书,最后落到他的手里,他却“焚而不究”,确实可以看出他政治家的豁达大度;平定耿纪、韦晃叛乱后,他却大开杀戒,简直判若两人;他对手下的文人常怀戒心,而对手下的武将却相对宽松,如:荀彧因劝其不可封魏公、加九锡,却142020/5/1214第二章《三国演义》招来杀身之祸;杨修的小聪明,后因此被杀。官渡之战中,许攸的来降。曹操借此解决了粮荒和统一北方的大问题。4、曹操的野心与汉献帝并辔守猎;挟天子以令诸侯;5、曹操的凶残曹操的人生信条:“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杀人的动因是猜忌152020/5/1215第二章《三国演义》和多疑,也是他丑恶灵魂的毫不掩饰的暴露,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极端自私的本质。如杀吕伯奢全家。曹操所杀之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杀人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1)因疑而杀人;(2)梦中杀人;(3)借酒杀人;(4)借刀杀人;162020/5/1216第二章《三国演义》(5)伺机杀人。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这种人生得失的平衡观,使得他杀人不足惜,杀人不眨眼。但这并没有使得他心灵深处出现平衡。尽管在杀人之前,对被害人或整酒送之、杀后或厚葬抚恤,但杀人过多,仍然导致他心理失重,疑神疑鬼,哭笑无端,临死前还看到伏皇后、董贵人等二十余人来向他索命,就是其心惧的真实写照。172020/5/1217第二章《三国演义》曹操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具有多侧面的复杂性格。既富于深广的概括力,又具有独特的个性化力量。这是其形象的社会意义之所在,也是其美学魅力之所在。(二)刘备服务于拥刘反曹的整体构思,作者塑造了两个思想素质与精神个性截然不同的人物——曹操和刘备。曹操残以虐民,刘备则仁而待民;曹操事事充满机诈,刘备则处处182020/5/1218第二章《三国演义》心地坦荡。刘备就曾经说过:“今与吾水火相攻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这可以说就是刘备能够成就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经验总结。刘备还曾经说过:“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这和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行为准则,判若泾渭。在生灵涂炭、战祸频仍的三国时192020/5/1219第二章《三国演义》期,刘备广施仁政,确实使他大得人心,并据以立足、拓展、开创局面。然而,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论起武艺来,刘备并不在行,作者虽极力赞美刘备,却没有任何一个情节在写他斩关夺隘,攻城掠地。三国时期,还是盛产文人的时代,许多文人都学富五车、有万言立就的过人本领。可是,刘备却“不甚好读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武艺文墨都不高明的刘备,却有一支上下一心,士202020/5/1220第二章《三国演义》卒用命,旌旗蔽空的大军。“伏龙”“凤雏”辅以羽翼,五虎上将为他效命疆场,以致让他成就了煌煌大业……那么,刘备到底靠的是什么,成为了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答案非常简单,就是两个字“仁义”。仁治天下,义统三军,这正是作者用意之所在:把刘备塑造成“仁”的化身,寄托着作者的意愿并加以理想化。在作者的笔下,刘备“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212020/5/1221第二章《三国演义》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从以上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刘备模样是龙颜,性格是帝王,谱系是皇室正宗,——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龙子龙孙的典型。小说里的刘备,形象和性格深处,都凝聚着古代仁君圣主的全部特征,以致还隐隐约约有他的老祖宗刘邦222020/5/1222第二章《三国演义》的某些特征。1、刘备的仁小说充分展示了刘备的“仁”,还特别了他那些宽仁待民的情节:初作安喜县尉,就“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博望坡大捷,“班师回新野”,“新野百姓望尘遮道而拜……”到处响起一片赞232020/5/1223第二章《三国演义》歌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弃樊城、走襄阳时,连诸葛亮也建议:“可令人遍告百姓:有愿者同去,不愿者留下。”刘备则认为:“奈百姓相随许久,安忍弃之?”从而赢得两县百姓的衷心拥戴:“就是死,也要追随使君”。撤退途中,携民十余万,日行仅十余里。曹操242020/5/1224第二章《三国演义》追兵日近。众将建议,弃民先行,刘备哭着坚持:“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进兵西川,所率军队,秋毫无犯,受到西川百姓焚香礼拜,虔诚欢迎。所到之处,百姓莫不箪食壶浆,夹道相迎……本来,刘备既无地盘,也无势力,在十七镇诸侯讨伐董卓时,他连坐一把交椅252020/5/1225第二章《三国演义》的资格都没有,只能站在长沙太守公孙瓒背后。然而,凭借着善于施仁,刘备便由一方小吏,变为一国之君;由寄人篱下,进而独霸西川。刘备的仁义,体现了古代人道主义的精神和理想,既是统一天下的精神武器,又是个人立身行事的规范。第一次和单福(徐庶)相见,单福就262020/5/1226第二章《三国演义》对他说,他骑的的卢马虽是一匹好马,但要“妨主”,劝他把的卢马先给仇人骑,等妨过了“主”,自己再骑,就不会有问题了。刘备“闻而变色曰: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这本是一道德试探,徐庶因此而大有好感,并给刘备出谋划策,多次大破曹军。后来,曹操接受谋士建议,以徐母272020/5/1227第二章《三国演义》为人质,要挟徐庶。这时有人劝刘备留住徐庶不放,一旦曹操杀掉徐母,徐庶“知母死,必为母报仇,力攻曹操”,刘备断然否决:“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仁义,成为他不可动摇的行为准则。于是,接下来才有“伐树望友”的深情,才有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故事发生。又如“陶公祖三让徐州”,刘备坚辞不受,“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282020/5/1228第二章《三国演义》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进兵西川,有人怂恿特杀掉刘璋,他坚决不肯,认为这会导致天怒人怨……他不是没有野心,不是没有称霸一方的勇气,然而一旦“野心”“勇气”相冲突,“二者不可得兼”,他便毫不迟疑地“舍生取义。”可见,小说中的刘备,是作者按照儒家的道德规范塑造出来的形象,其性格深处,积淀着传统仁君的种美德。292020/5/1229第二章《三国演义》刘备的仁,不是所谓的“妇人之仁”,相反是大仁大智的“仁”。在三国那个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谁不想称王,谁不想登基?或挟天子以令诸侯,或抢夺玉玺以图发展,或借他人之力以达目的,或巧施诡计夤缘钻营。刘备并不具备以上条件,但他却扬长避短,成功地运用刘家世系,皇族血统,龙须龙鳞都用来装饰自己,果然获得巨大号召力,这显然是大智的表302020/5/1230第二章《三国演义》现。他的政治目的不是外露的,而是深藏的。三国时期群雄竟起,逐鹿中原。谁过早、过多的暴露了自己的雄心、野心,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因而,有志装作无志,暗中经营,深藏韜晦,才是识时务的大智者。刘备正是如此:“煮酒论英雄”时,他装愚守拙,闻雷失箸,巧加掩饰;312020/5/1231第二章《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后得以脱逃,许禇前来追赶,他略施小计,便得以逃生;关羽斩杀袁绍麾下大将文丑,时刘备因兵败正在袁绍帐下。袁绍大骂刘备,并扬言要杀刘备。刘备却处变不惊,巧为辩解,免除大祸;对吕布又显得发复无常。先与之称兄道弟,让吕布辕门射戟为其解围,后则一322020/5/1232第二章《三国演义》反常态,在白满楼将吕布推上断头台……这些又使我们看到